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干热河谷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关键技术难点在于当消落带植被受到长时间淹水与干旱交替双重胁迫时,如何遴选生态修复两栖植物.通过对乌东德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试验段淹没前植被调查、溪洛渡库区和三峡库区典型库岸消落带现存植物种群调查以及查阅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自然演替和植被修复相关文献,结合乌东德水电站水位调度节律和库区干热河谷气候条...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生态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重庆忠县石宝寨三峡库区消落带为典型案例区,探讨了库区消落带生物多样性指数沿坡面的梯级分布格局,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探讨消落带植被生态学特征与环境要素的关联,界定三峡大坝低水位阶段影响消落带植被生态学特征与恢复能力的关键环境因子。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库区消落带植被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随坡面高程变化呈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消落带植被的分布与土壤物性、河边距以及海拔等环境要素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蓄水后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人们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库区消落带是水库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针对库区消落带土壤金属环境问题,国内外相关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基于近十年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金属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风险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金属含量总体呈现库区上游及下游较高,库区中游较低的空间格局,不同水位高程不同土壤层中各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与蓄水前期相比,库区消落带土壤金属含量随干湿交替周期的增加呈现动态变化,且存在向江水中迁移的环境风险。由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可知,研究区域土壤总体上为二类土,处于轻度污染等级,存在轻微生态风险,主要风险元素为Cd,其次为As和Hg,但目前其含量并未影响人体生命健康。针对库区消落带的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今后相关研究的着眼方向,以期为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及库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反季水位涨落导致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关于植物多样性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的研究还比较匮乏。通过对三峡库区消落带13个监测点3个海拔高程近10 a植物多样性长期定点调查,发现其多样性指数变化区间小,库区中游多样性指数较大。不同海拔高程对植物多样性有显著影响,海拔越高,多样性越大。此外,干流监测点的植物多样性比支流监测点高。虽然植被恢复方式对植物多样性影响不显著,但是对植被均匀度有增加的趋势。土壤理化性质是这些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并且海拔高程不同,驱动因子不同。低海拔区(高程145~155 m)土壤中的锰、可利用钾、汞以及土壤粒度(>0.25 mm)是主要驱动因子;中海拔区(高程155~165 m)土壤中的锰、铁、可利用磷、粒度(0.01~0.05 mm)以及含水率是主要驱动因子;高海拔区(高程165~175 m)土壤中的汞、锰以及氨态氮是主要驱动因子。所涉及的时空尺度较大,可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为后续消落带的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丹江口水库消落带植被群落恢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培  王超 《人民长江》2018,49(2):11-14
为充分利用丹江口水库库区消落带的土地资源,根据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形成时间短、地形差异大、人地矛盾突出的基本特征,提出消落带植被群落恢复的基本思路,包括库滨植物群落现状调查,消落带适生植物种质资源筛选,以及陡坡和缓坡群落配置。丹江口水库库滨有维管植物72科208属285种,共划分7种植物群落类型。通过筛选得到各类耐淹耐旱草本植物、灌木适生植物资源40多种。库区湖北境内消落带地形普遍较陡,可分高中低区位构建植被群落配置模式12种;河南境内地形较缓,可在高区位配置经济苗木,在中低区位构建植物群落配置模式12种。通过上述措施,有望恢复库滨生态屏障功能,促进库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桂林青狮潭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筛选出适合桂林青狮潭水库消落带植被重建的植物物种,并对这些植物物种进行了大量的生物学特性、根系的力学特性、水污染吸附等特性研究和现场种植试验等,结果表明:所选植物物种在青狮潭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是比较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正>重庆市三峡库区是长江大生态体系的重要一部分,三峡库区的岸线消落带是三峡库区生态基础环境最为脆弱及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消落带的持续性治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及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大的意义。消落带治理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进行统筹规划治理,在解决消落带生态问题基础上也将助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三峡大坝的建立,形成了库区边坡两岸一定范围内的新的特殊生态环境,两岸周边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情况衍生。如何建立消落带生态系统,研究探索库区岸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不确定性及灰色系统关联度修正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选取对植被类型和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海拔、坡度、年均降水量、土层厚度、土壤类型等5项指标作为适宜性评价因子,在三峡库区2007年LandsatTM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大于25°的坡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植被恢复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坡度和土层厚度,三峡库区适宜植被恢复的土地资源较多。通过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工程的定量分析和防护林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水库消落带生态风险和水环境问题,逐渐被重视.用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是增加水库消落带生态韧性和调控生态演变趋势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大宁调蓄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水生植物配置方法研究,筛选出适宜的水生植物,可用于优化同类或类似水库消落带植被配置,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季节性波动给消落带带来了极大的环境胁迫。如何进行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优化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解决消落带复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以位于三峡库区的澎溪河流域消落带为例,在阐述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设计策略和技术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持续10余年的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分析了植物物种筛选及种源库建立、近自然植物群落构建、多功能基塘修复、复合林泽修复、多维湿地修复、地形-底质-植物-动物协同修复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及其成效。结果表明,所筛选的植物耐淹性能及存活状况良好,修复后的消落带植物群落结构稳定,生物多样性提升、面源污染削减效果明显。澎溪河流域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实践解决了大幅度水位变化和冬季深水淹没的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难题,创新性地构建了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为大型湖库消落带生态修复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方法及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以南水北调北京段PCCP管线工程的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PCCP管线工程特点及其穿越地区的环境特点,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方法,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植被配置模式以及草本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程绿化模式在短期内能取得较好的恢复效果,复层和混交模式下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均较高;封育模式的草本植物生物量大但是种类较少;复耕复林模式下的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则较为平均和稳定。  相似文献   

12.
物理结构完整性(PSI)是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基础特征。通过定量分析PSI的动态变化,可以有效评估河岸带生态修复效应。以辽河干流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选取植被覆盖率、河宽比和人工干扰程度等作为监测指标,利用遥感(RS)和地面实测方法分别评价2010年和2016年的PSI,将其作为评价指标对河岸带生态修复效果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利用Getis-Ord Gi*统计量对PSI值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通过冷点与热点的空间分布来识别河岸带稳定及脆弱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RS的河岸带物理结构评价方法与地面实测的结果一致,河岸带生态修复前后的PSI平均值由63.47提升至72.07,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河岸减少了189.5 km(97.1%)。辽河干流27.5%河岸带的修复效应显著,结构稳定性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整体上达到了生态修复的预期目标。修复后的PSI存在5个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热点和冷点,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较强,其中冷点为低值聚集的河岸带脆弱区,与河岸带生态修复效果不理想的区域在空间上存在一致性。研究结果在评估河岸带生态修复效应的同时指明下阶段治理工作的方向,为我国北方平原河流的生态修复评估提供科学参考,尤其对于缺少实测资料的修复工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城市河流滨岸缓冲带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河流滨水地带是城市生态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滨水地带的结构对拦截污染物汇入河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以蓬莱市平山河为例,通过对沿河土地利用开发的调查,对其河滨带不同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定位,分析了该河滨带空间体系结构,研究了城市滨河地区的生态修复方法。以河滨缓冲带构建及功能修复为目标,通过河滨缓冲带域内栖息地恢复、河滨缓冲带域内群落结构恢复、河滨缓冲带域内景观系统功能整合性恢复三层修复模式,提出了适宜城市河流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的河滨缓冲带宽度和结构体系,为最终河流生态修复方案提供思路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有助于实现河滨带生态景观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陆地和水域两个不同环境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恢复植被是水土流失治理最普遍的一种方式,植被不仅可以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同时也能作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好坏的标准。以福建省长汀县2000-2010年治理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构建2000-2015年以年为时间间隔的季相一致的中等分辨率Landsat时序数据集,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序集对治理区域植被生长状态进行监测,并定量分析植被恢复情况与治理时间长度以及治理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治理区域植被整体恢复趋势要明显优于未治理区域;②不同治理方式下植被恢复也有所差别,园改、经济林果和重复治理下植被恢复相对较快,封禁治理下植被恢复速度相对缓慢;③不同治理方式下植被增长幅度存在差异;④同种治理方式下,不同年份开始治理的区域植被恢复趋势也存在一定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以期实现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植被耗水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高原植被耗水特征是确定植物空间配置及植被恢复目标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有关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黄土高原植被耗水特征主要有:①干旱区植被耗水量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其他区域间植被耗水量差异不明显;②供水量是影响植被耗水量的重要因素,干旱区丰水年植被耗水量可达欠水年的3倍以上;③黄土区林地总耗水量与植被生物量无关,蒸腾耗水量与植被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④植被建设应以降雨量为主要依据,以植被蒸腾耗水量达到降雨量的68%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16.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特殊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加之消落带涉及面广,类型复杂,自我修复缓慢,增加了干热河谷生态治理的难度。为明确干热河谷生态治理的发展方向,介绍了干热河谷的基本情况,系统回顾了土壤类型、理化性质、水分分布和植被恢复技术、种类选择以及消落带治理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干热河谷生态治理存在微观研究不够深入、缺乏长期动态监测、生态恢复效益评估指标单一化等不足,亟需应用先进技术手段,合理筛选优良的当地植物种类,建立生态环境长期动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更科学有效地开展干热河谷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重庆市已实施的150余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生态修复工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已实施的项目中用到水生态修复工程措施22种,非工程措施7种。常用的9种工程措施分别是:岸边植被带、人工湿地、水源涵养林、生态隔离、物理隔离、生态清淤、生态浮床/浮岛、自然湿地、排污管(渠)网;同时对已实施项目中常用的植物种类进行了分析。重庆市饮用水源地水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在对入库污染源拦截、污染水体净化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95.23%的项目实施后对污染源有不同程度的削减或消除作用,41.91%的项目在消除生活污水或养殖污染源方面效果较为明显。为更好地推进重庆市下阶段饮用水源地水生态修复工作,应尽快制定水生态修复工程指导性规则,同时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相关业务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