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广斌  王勇 《城市规划》2021,45(7):67-72,82
从自主性内涵出发,抽象出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两个关键要素——"内生权威"和"土地资本化".内生权威因具有"价值内嵌"、"关系内嵌"和"利益内嵌"等特征,能够成为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的有效主体.在"还权赋能"的农地改革下,农地资本化已成为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基于内生权威和土地资本化的组合形态、关联互动和演化谱系,为 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建构了 一个综合分析框架,以期深化对乡村自主性空间治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划》2019,(6):55-63
乡村集中社区建设蕴含着丰富的治理内涵,其建设类型也深受乡村治理模式的约束。基于乡村集中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之间内在关联,建立了一个理论动态分析框架,并以苏南为例,从乡村治理变迁的视角,系统地剖析了苏南乡村集中社区类型演进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模式出现由"汲取型政权"下的乡村有限自治,向"财政下乡+土地资本化"下的项目治理,再向乡村多元治理方向转变。在乡村治理变迁推动下,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呈现由"村社自主建设"到"政府主导建设",再到"多元主体共建"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李广斌  王勇  谷人旭 《城市规划》2019,43(1):109-116
农地制度变革通过重构土地产权、改进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调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对乡村集中居住模式演进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乡村集中居住模式演进的农地制度分析框架,以苏南为例,系统地剖析了苏南乡村集中居住模式演进的土地制度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农地制度由"放权让利"向"限权争利"再向"还权赋能"的变革,苏南乡村集居模式先后经历了由村社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村内集居、政府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城郊集居向宅基地置换下的跨村集居的演进路径。最后,基于农地制度改革,对乡村集中社区建设的机制改进、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4.
对村庄空间的复合型整合与重构可以发展其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从而带来经济效益,但对于公厕这种"厌恶"型公共建筑很难进行空间的复合型整合。文章借一次乡村公厕设计竞赛的机会,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地村民的意愿及村庄发展的需求,对乡村公厕的复合型空间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王勇  李广斌 《城市规划》2022,46(1):69-76
在简要阐释"内卷化"演绎和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乡村空间内卷化"概念,分别将农业空间、农村居住空间和农村工业空间嵌入到历史变迁的场景之中,阐释乡村空间内卷化机理。指出,附着在土地上的社会保障和财产功能以及耕地流转和整理成本,阻碍了农业空间"去内卷化"进程,而宅基地制度安排造成了村庄建设用地扩展和村庄空心化并存。在"以地办企"的农村工业化之后,"以地谋租"的农村工业发展延续了乡村工业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从村庄闲置空间的定义、特点、表现形式入手,得出闲置空间对村庄空间发展具有致使土地资源浪费、村庄景观被破坏、乡土文化丧失等影响的结论,从而提出"庭院经济"策略,在宏观空间方面(整体村庄空间)注入乡村经济的概念,结合乡村景观、文化布局布置整体农业生产空间,突出村庄空间特色和维护村庄空间结构的稳定与发展;在微观空间方面(建筑组团、庭院等)注入农业生产功能,有机结合村民生活休闲习惯、劳作方式,以方便村民生活、改善居住环境,以此使闲置空间产生经济效益。最后以武汉市涂大村为实际案例,实践了"庭院经济"策略对涂大村建设规划的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模式,以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为核心的共同缔造理论应运而生,并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几个试点村付诸实践。共同缔造理论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以调动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来开展的。而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下简称"三生空间")构成了乡村完整的人居环境。鉴于二者之间有着以人居环境为交集的内在联系,若能将共同缔造理论应用于村庄规划中"三生空间"的三种要素(以下简称"三生要素")优化,会为我国乡村治理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叩官镇董家楼村为例,试图以乡村"三生空间"为微观层面研究对象,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共同缔造理论作用于"三生空间"各个要素,探索乡村"三生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而促进乡村宏观治理水平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8.
袁奇峰  陈世栋 《规划师》2015,(1):95-100
城市区域化背景下,农业用地日益成为城市生态功能的主要载体,因而需要保护,但在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同时,村庄内部"主动性城市化"成为生态农地保护的难点。研究在回顾广州城市生态保护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型战略性生态空间资源"的概念,并以广州市流溪河水源保护区为例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为保护水源和基本农田,划定城市增长与生态农地保护的边界;为缓解农村主动城市化的张力,划定一定的农村发展用地作为补偿,以实现生态农地保护的帕累托最优;通过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创新让农地经营者成为生态农地保护的主动力量。  相似文献   

9.
从村庄与中心城镇的关系来看,城镇周边的村庄可以分为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城缘型、城郊型和乡村型三类村庄在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村民经济收入结构、村民对基础设施配套满意度四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村庄与中心城镇区位关系的不同是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各类型的村庄建设应该因地制宜,在村庄居民点空间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方向和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针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0.
城郊型乡村是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空间。本文以江西省赣州市城郊型乡村为例,通过对现状城郊型乡村特征进行剖析,从乡村空间发展指引、空间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城郊型乡村发展策略,以期提升乡村空间治理能力,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提供借鉴,推动城郊型乡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市域乡村振兴专项规划是在符合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围绕"三农"问题与乡村振兴所编制的专项规划.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各市县通过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细化、深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要求,指导村庄规划有序编制.文章聚焦黄河中游地区市域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的编制,紧扣地域乡村资源特征与问题,结合流域空间视角和协同理论,...  相似文献   

12.
<正>一、研究背景乡村是集合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文化休闲等多重功能的空间载体。在乡村振兴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乡村规划与建设无论是在乡村产业引导方面,还是在环境建设方面,都紧扣生态文明理念,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优化村民生活空间、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在浙江省近20年的乡村实践历程中,乡村规划伴随着“两山”理念的起源和发展,无论是对村庄从重点整治到环境的全面提升,从特色产业的全局谋划与乡村生态治理和空间管制的逐步结合,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与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2020年全省村庄规划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开展"百镇千村规划"工程,抓试点带全面,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年底前所有地区在县域层面编制完成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进一步提升乡村地区规划管理水平,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京市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村庄规划在这一新时代下面临着从单一目标到综合目标、从蓝图式规划到实施型规划、从技术型规划到社会型规划转型的新要求。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提出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在村庄规划编制中,应注重落实空间管控目标、激活内生经济动力、修复乡土文化基因、营造乡村风貌特色、推进乡村治理有效等5个方面,使村庄规划打破传统空间规划的束缚,提升村庄软性条件,引导村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李越 《城市建筑》2023,(11):103-111+116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村庄分类工作既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村庄发展、建设和管理的指导依据。文章以晋江市为例,在对晋江市工业型城乡特征分析和晋江市域村庄概况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研究范围,构建村庄“分类、分级、分片”的三级划分体系,并针对“市域、街镇、片区”三个不同层面形成研究成果,以期形成对晋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乡村规划、乡村建设,以及乡村管理四个方面传递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量乡村面临着社会—空间的复合问题,包括人居环境衰败、自我更新能力与意愿不足、配套政策缺乏弹性等,本文以42个"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示范村庄的实践为例,通过对实践内容与方法的分析,探索乡村更新中村民发挥主体作用的途径,从梳理空间行动内容与实施流程、建立自组织机制、创新政策制度等方面,总结提炼"空间—治理—政策"融合视角的乡村自组织更新路径,推动实现新时代乡村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相似文献   

17.
李王鸣  楼铱 《华中建筑》2010,28(1):117-119
该文根据乡村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将乡村划分为工业型、农业型、历史文化型与休闲旅游型村落4种景观类型.并以浙江省安吉县乡村为例,分析产业对乡村景观形成的正负效应,提出乡村景观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周游  周剑云 《城市规划》2015,(8):92-100
芦湾村处于城市规划区内,没有农田和农业,但村民保留着农村户口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乡村聚落形态特征明显。这类处于城市规划发展的核心区域、没有农业和农业用地,仍然保持乡村聚落的村庄是珠三角城市化区域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村庄类型。芦湾村的特殊性使得这类村庄规划既不适用于现行城乡规划体系中的村庄规划,也不适用于市镇详细规划,需要引入新的规划工具--综合社区规划。本文以芦湾村为例深入分析了芦湾类型村庄规划的困境,提出应以区域发展目标来指导村庄规划类型的选择,并在芦湾村乡村规划实践中试图避免重复"城中村"发展途径,倡导村庄发展应渐进有序转型为城市社区的价值观,保持和强化村庄物质空间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规划思想,以及结合城市绿地布局保留村落的自然景观格局的规划方法,以此探索城市化区域乡村规划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村庄规划是未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从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规划方法和技术体系面临的转变分析入手,以西部农业腹地的典型乡村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椿林镇敬母寺村为例,从面向绿色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村域"三生空间"布局优化及边界管控,基于乡村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促进本体发展提升的乡村产业规划和以基础培育为目标的村庄近期建设规划四个方面进行了村庄规划的实践探索,以期对西部地区村庄规划方法的转型和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空间发展基础。本次研究在构建天津市蓟州区穿芳峪镇"三生"空间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定量测度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耦合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穿芳峪镇乡村"三生"空间发展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大部分村庄仍未完成从高耦合向高协调的转变,乡村"三生"空间整体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的发展状态。由"三生"空间评价分析可知,乡村旅游业是推动"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本研究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镇域乡村"三生"空间协调发展,优化"三生"空间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