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媒介品牌展示着媒体的形象,是受众对于媒体的系统评判,是其外在传播形式与内在媒介素养的综合,标志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品位和人文追求。电视媒介品牌的形象塑造只有注重准确性、创造性、延展性和创新性,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中立足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5G时代的快速崛起,企业宣传片传播形式也从单一的电视等传统平台传播转变为跨平台、多层次的融媒体传播.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崛起,为企业文化、产品宣传输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从传统的"微电影"式宣传片创作到新媒体时代不断更新的"短视频"式宣传片创作的变化,也给企业宣传片创作者带来新的思考.以...  相似文献   

3.
丁零 《丝网印刷》2023,(4):90-93
数字媒介可以重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过程、空间维度,进而强化非遗文化的受众情感化体验。文章关注数字媒介通过可感知的形式介入藏毯传统非遗手工艺,并借助数字媒介技术使受众参与体验的新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播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有庸俗化的传播倾向、审丑化的传播内容、缺乏责任等多方面。重构人文精神需要采取对策有以人为本的大众传播理念、媒介自律、受众积极的意义再创造等。  相似文献   

5.
曾艳红 《丝绸》2013,(9):65-69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发明及物质产品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及传播媒介。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界定丝绸文化媒介的概念并分析丝绸文化媒介的内涵,最后阐述了丝绸文化媒介的传播功能及特点。分析和研究认为丝绸的文化媒介属性来自于它的符号性,在丝绸文化媒介中,它承载着工艺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及审美文化的内涵。同时,丝绸文化媒介具有传播信息丰富,传播形式直接,传播时空广泛,传播手段多样的功能与特点。除了实用功能外,丝绸作为传播个人和社会信息的载体,对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杨婷婷 《丝网印刷》2023,(20):100-102
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介对于传播非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纪录片《苏绣》为例,主要探讨非遗文化在数字创作中的呈现方式和传播策略,以达到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唤起受众对传统苏绣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由于现阶段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信息科技对赋能体育文化也产生了主导态势,媒介融合使得体育领域丰富并形成了全新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探索与创新。但是,高等学校体育文化作为当前中国体育文化产业的主要部分,理应承担推动体育文明建设的重担,特别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媒介融合背景下,高等学校的体育文化传承也出现了潜移默化的变革,而探索媒介融合对高等学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创新探索及促进,也是当前中国体育文化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式,对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承的含义、特点、主体、传播方法等展开了剖析,从而深入探讨高校体育文化继承和传播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地域文化属于特定地域和本土人文环境,是支撑区域经济、民族产业的基础,也是推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江西在古代地理上处于"吴头楚尾",民族众多,民俗资源丰富多彩。典型的有瓷文化、傩文化、建筑文化、红色文化、瑞昌剪纸、婺源晒秋等,形式独特,内涵突出。在信息化社会发挥现代媒介传播优势,探索原生地域文化的传承形式和视觉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媒介是传播信息必须的工具,因接受感官差异,可分为听觉媒介,视觉媒介,视  相似文献   

9.
曾艳红 《丝绸》2013,(1):58-62
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界定服饰文化媒介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了服饰文化媒介的特点,阐述服饰文化的功能,对服饰文化媒介的传播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认为服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因其所具有的符号性,它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及传播媒介。服饰承载着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及审美文化方面的丰富内容,具有实用性、伦理性及民族性等文化特点。由于服饰文化媒介能够承载丰富的信息量,传播手段多样,传播的意义能够被多重解读,它可以达到形式直观、时空广泛、信息交流及时的传播效果。服饰媒介形成是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传统京剧作为一种"剧场艺术",主要以"剧场"作为媒介进行传播.但在如今"流量快时代"中,剧场演出不再是人们娱乐消遣的首选,使得京剧的传统传播方式难以实现在戏迷之外的受众中有效传播,甚至造成受众流失,陷入传播困境.而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的热播引发了观众对京剧这门传统艺术的关注,吸引了不少年轻受众,并探索出京剧在新媒体时代的跨媒介传播模式.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对《鬓边不是海棠红》的传播特点和效果进行研究,总结出其"书—网剧—综艺—剧场"的开放式跨媒介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时代袭来,媒介不断变更,动画符号作为温和自由的传播介质被广泛运用。将动画符号与校园文化链合,一方面能推动高校美育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冷热媒介"的传播形式,实现对校园文化的宣传,以此探索校园文化多样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告宣传片作为企业重要的宣传工具,不仅能发布最新产品信息,更能传播其品牌理念与企业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集语言文字、动作图片以及声音为一体的宣传片是典型的多模态文本,如何对各种模态,尤其是对鲜有人涉足的声音模态进行分析,探析其在宣传片中如何构建意义及与其他模态的合作模式。结合Van Leeuwen在《言语声响音乐》提出的声音语法,利用音频分析软件COOL EDIT PRO对三大品牌珠宝宣传片中的声音模态进行可视化研究,发现广告宣传片中的声音模态与文字模态、图片模态协同构建意义,能够起到吸引消费者、强化意义、升华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微时代到来对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化传播领域的影响,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效果。如,微时代下文化传播“微模式”正在全面推广。如,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就开始提出“微模式”构建。利用“微模式”实现文化快速传播,扩展文化传播受众面积。本文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针对微时代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微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微时代以及“微模式”的含义特征,对体育文化传播“微模式”现状、问题以及实施对策进行讨论,旨在推动高校体育文化传播“微模式”构建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垂直细分领域如何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以心理学类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对"武志红"、"Know Yourself"和"壹心理"三个心理学公众号进行比较研究.重点从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这五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垂直细分领域要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做好受众定位、内容定位、形式定位和渠道定位.  相似文献   

15.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已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各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新媒体成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迅速发展并取代传统媒介形式,利用新媒体能够有效传播体育文化。基于新媒体传播视域下对体育文化交际进行研究,对新媒体视域下体育文化的不同交际方式进行介绍,综合阐述了新媒体视域下体育文化在交际时的内容,指出了体育文化在交际时会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明确了在新媒体视域下的体育文化交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被推崇为神曲的《忐忑》流行于网络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中,后忐忑时代还在进行,笔者试以此现象为线索分析网络媒介所构建的拟态环境的虚拟个性以及受众在拟态环境中的传播心理,并呼唤受众媒介素养与媒体自身素养的提高,大众应坚持适度原则体验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不能沉溺于媒介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中。  相似文献   

17.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介,使传统的书法传播摆脱了实物传播的限制,为书法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和平台。网络加快了书法传播的速度,拓宽了书法传播的范围,降低了书法传播的成本,它使得书法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并且大大加强了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这些由网络带来的优势,促进了书法的交流提高,提高了人们对书法的关注度,激发了书法的创作热情,也必将促进网络书法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川盐文化传播的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最外层的物质层面和心物层面,缺乏对其深层的心理层面及传播受众的研究,许多受众仅停留在对川盐文化表层的认识,对其深层及其精髓没有深刻的认识,使川盐文化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川盐文化的心理层面、文化认同及文化认知结构入手,通过了解文化受众原有的文化认知结构的特性并加以利用,对川盐文化知识结构重建,促进文化受众的文化认知结构发展,以达到文化认同,可使受众积极、主动接受与吸收川盐文化,促进川盐文化得到更广泛深入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播的民主参与理论认为,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群体都应该拥有信息知晓权、传播权,对大众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网络媒体较之传统媒体,更加体现出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性和传播关系的多元性和平等性,使得受众在传统大众传播中缺失的使用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补充.在分析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给予受众使用权方面的局限性基础上,着重从传播者和传播工具两方面阐述了网络媒体在给予受众使用权方面的种种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文化创意设计产品作为高校精神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媒介。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更应体现百年高校悠久历史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首先对高校博物馆文创发展的背景进行梳理,其次对高校博物馆文创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探究,以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文创设计开发中发现的问题为突破口,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