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螺旋运动规律结合地壳演化探讨螺旋构造,对黔西南—黔西地区中新生代成矿地质背景作系统总结.贵州地处扬子地块西南缘,在"东亚螺旋"作用下,使120°~150°方向的黔西南—黔西地区形成了由NE向SW旋转动力和SE往NW向心挤压力,产生西厚东薄引起"加厚旋涌"效应和以垭都—紫云为主的NW向构造体系;使黔西南—黔西地区下地壳...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大地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扬子陆块西南缘与华南褶皱带"焊接"形成的大陆地壳。在"东亚旋涡"(假说)作用下,导致多期次构造运动,产生以NW向的紫云—垭都深断裂为界,北东部以SN—NNE—NE向为主的构造;而南西部以NW向和旋扭为主的构造,提供了极为有利成矿条件,成为贵州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区,由此研究贵州省大地构造和指导找矿具重要意义。该"假说"也是全球板块运动和碰撞的动力来源,对研究全球大地构造、成矿预测及地震预报也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运用大陆动力学观点结合旋涡构造学说,分析了贵州构造发展和成矿动力学背景得出:受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覆盖、印支—燕山运动及“东亚旋涡”的影响,掩盖了前期构造形迹,形成了以垭都—紫云断裂划分为黔北—黔东—黔南地区和黔西南—黔西地区构造体系与成矿背景。其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洋陆转换沉积了厚约35 km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相关沉积矿产;南华系—早古生代多期次拉张裂陷和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内生外成”的成矿系统—壳幔成矿物源在外生环境中成矿系统,造就了黔北—黔东—黔南地区不同成矿温度下以锰、磷、铅锌、重晶石、汞等为主的喷流沉积型大型—超大型矿集区。晚古生代—中新生代造山背景,造就了下石炭-中二叠统裂谷盆地中铝土矿矿集区;中新生代的燕山—喜山运动和西部地区下地壳加厚诱发的“加厚旋涌”效应,即西部地区下地壳加厚深切软流圈,引起的岩浆活动、成矿物质上涌与成矿温度的逐步下降,在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中完成成矿作用,造就了黔西南-黔西地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等沉积—改造型矿集中区和中低温成矿域。本研究系统地总结贵州成矿构造背景,以期对主要矿产实现找矿突破和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大地构造由上扬子陆块西南缘与江南复合造山带组成,经历了四期构造旋回。武陵构造旋回形成上扬子陆块与江南复合造山带分界的普安—贵阳—梵净山断裂,产生了黔东北—黔南—黔西南的武陵造山带;雪峰—加里东旋回形成了台地—斜坡—盆地格局,产生了黔东南的加里东造山带;海西—印支—燕山旋回从晚古生代陆内裂陷转化为中生代的前陆盆地;喜山期及新构造旋回进入了板内隆升阶段,发育了山间盆地;多期构造旋回控制了沉积型、喷流沉积型及沉积改造等矿床为主的中低温成矿系统。在黔西南—黔西地区的紫云—垭都深断裂,深切了软流圈并引发了"加厚旋涌"效应,这引起了强烈岩浆活动和大规模成矿物质上涌,在有利成矿环境中与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中完成各种成矿作用,使黔西南—黔西地区成为贵州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区。  相似文献   

5.
丰顺县尖笔岽矿区鸡公髻区段地处粤东隆起区西缘的潘田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中,佛冈—丰良EW向深断裂带与莲花山NE向深断裂带及古巷—澄海NW向断裂交汇部位。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主矿体V1产于NW向F_1断裂破碎带上盘的英安斑岩(J_3gj~(b-2(b)))中。矿床受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综合控制,初步认为本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充填(交代)型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6.
广东茂名地区火山岩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茂名地区白垩纪火山岩划分为晚白垩世,主要受NW向断裂控制,其火山机构表现为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岩被,酸性火山岩熔岩流,火山碎屑锥及火山颈,主要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潜火山岩构成。主要受吴川—四会深断裂带控制,属吴川—四会火山喷发带的范畴,它们形成于大陆边缘活动带(陆内雏形裂谷),根据岩石特征表明其岩浆来源于上地幔。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含气性的构造控制作用,在野外构造变形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及构造应力场恢复,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汾和保德区块构造发育的差异性特征及其对煤储层含气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经历了燕山期NW—SE向的构造挤压作用和喜马拉雅期NW—SE向的伸展作用;南部临汾区块燕山期NW—SE向的挤压作用强烈,发育NE—NNE向的逆冲断层和次级宽缓褶皱构造等,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即使后期叠加了一定的喜马拉雅期NW—SE向的伸展作用,使煤层气部分散失,但总体含量较高,且高值区与构造位置相关性很好;北部保德区块燕山期挤压构造变形作用不显著,喜马拉雅期NW—SE向的伸展作用较突出,NE向正断层较为发育,为煤层气的运移及散失提供了条件,致使煤层含气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王冉  桑树勋  王文峰  易同生  赵霞 《煤炭学报》2013,38(11):2017-2022
煤中Au含量的异常作为潜在的Au资源开发利用区日益引起地质工作者的重视,笔者通过对黔西南地区116个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煤样及矸石样的Au含量进行了中子活化分析(INAA),研究了煤中Au的分布特征、赋存状态,探讨煤中Au的主要来源及富集机理。研究表明:贵州省西南部地区煤中Au含量为1~30 ng/g,平均值为13.75 ng/g,大大超过沉积岩丰度和世界煤平均丰度;Au含量高异常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紫云-垭都深断裂、师宗-贵阳深断裂及开远-平塘断裂所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含Au热液是黔西南煤中Au的主要物质来源,地幔热柱及深部岩浆活动是含Au热液流体向煤层运移的热动力源,当含Au热液在构造驱动下沿断裂构造带迁移上升进入煤层后,由于浓度、温度、压力、pH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及有机质的作用,使得成矿流体失稳而导致研究区煤中Au等成矿元素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9.
红旗岭矿区7号岩体东南端预测隐伏岩(矿)体位于红旗岭矿区Ⅰ岩带上,辉发河深大断裂带北西侧,富家-何家-北兴隆-长胜断裂构造系统中,并侵位于NW向断裂带中.辉发河深大断裂为红旗岭矿区岩(矿)体及预测的隐伏岩(矿)体的形成提供岩(矿)浆上升的通道,即幔源岩浆上升的通道,这一构造体系主要扮演了一种导岩导矿构造,而次一级的富家-何家-北兴隆-长胜断裂为7号岩体东南端隐伏岩(矿)体的形成提供了储岩储矿空间,也是重要的容矿构造,该隐伏岩(矿)体的形成同时还受到基性-超基性岩体岩相的制约,同时该隐伏岩(矿)体还将受到本地区岩浆形成矿床时空上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李明  姜波  刘杰刚  朱鹏  程国玺 《煤炭学报》2018,43(6):1565-1571
构造复杂区构造煤发育及其分布规律是煤层气勘探与甜点区评价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野外构造系统观测和矿井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矿井井下煤体结构观测与构造煤发育特征分析,探讨了黔西土城向斜的构造特征及其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土城NW向弧形断褶带具有"弧形断褶组合,基底断裂控制,局部变形强烈,变形衰减迅速"的构造变形特征,而土城向斜为一NW向延伸的短轴开阔斜歪向斜,向斜内部构造分异显著,可以进一步划分为NE翼单斜弱变形区、SW翼陡立强变形区和NW部构造复杂区;依据构造煤发育及其分布对构造的响应特征,提出了土城向斜构造煤发育的10种地质模式,并进一步将其归纳为褶皱成因型和断裂成因型两大类型,其中褶皱成因型构造煤发育普遍、类型较为单一,是煤体结构垂向分异的主导因素;断裂成因型构造煤分布较为局限,但常发育强变形构造煤、且构造煤变形序列相对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11.
孙洋 《西部探矿工程》2011,23(9):189-190,195
综述了板块构造、大地构造单元、区域构造、深大断裂与斑岩铜矿床形成以来的研究成果。而后论证无论是碰撞前的B型俯冲,还是碰撞后的A型俯冲,形成斑岩铜矿都必须要有洋壳或上地幔为主的物质参与。因此斑岩铜矿的初始锶值都小于0.708,超过0.708,则意味地壳物质的增多,将形成斑岩钼矿和斑岩钨锡矿。斑岩铜矿带常常与切穿地壳的深断裂带平行共生,并产于其上盘,在该地带往往发育壳幔混合以幔为主的深源花岗质浅成-超浅成小斑岩体。  相似文献   

12.
以"螺旋"(1)学说为指导对山东大地构造背景进行了系统划分,为研究山东省构造演化和成矿规律奠定了基础。山东地处扬子陆块北东缘与华北陆块东缘接触部位,经历了太古代—中新生代多期构造旋回,随着中新生代Pangaea超大陆演化旋回和东亚螺旋作用,产生了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的拼合,沿威海—日照—临沭对应的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胶辽隆起区的鲁东以NNE—NE向为主的构造体系;往西为沂沭(郯庐)滑动断裂与鲁西的阻挡,产生了鲁西的隆起和NNW—NW向构造体系,以及鲁西南—鲁西北的华北坳陷区;对应的中新生代沉积、构造与岩浆等作用,覆盖或改造—叠加了前期构造形迹,以济宁—聊城—广饶一线和沂沭断裂为界,划分为华北、鲁西与鲁东三个构造单元,分布范围大致为"3:4:3";造就了山东特有的"343"式和以沂沭断裂的"丫"字形构造:NW—NNW—NNE—NE构造体系,成为中国大陆较典型区域性的螺旋构造系列,对研究国内及全球螺旋构造、成矿地质背景与圈定找矿远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沙坪—宝山矿田位于湘南千里山—骑田岭矿集区,矿田内构造具多期性,且矿体产出明显受构造控制。在以往对于该区构造的研究中,缺乏针对构造变形过程及其控岩控矿过程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对矿田典型地质构造点进行详细解析,进一步完善了矿田构造体系和主要构造期次的应力状态,并运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探讨该矿田成矿前期、成矿期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及演化,总结构造变形特征及构造应力场控岩控矿规律,认为成矿前受区域SN向挤压作用形成近SN向压扭性断裂,而EW向断裂表现出明显的应变能低值,为之后岩浆侵位提供有利条件;成矿期最大主应力优势方位转变为NE向,且最大剪应力强度较大,指示该期变形强烈,并对先存构造有较强烈的改造作用,此时EW向应变能低值断裂带为岩浆侵位的有利通道,并受矿区外围NE向应变能高值断裂带的限制,使其能够在低应变能区不断聚集并沉淀成矿。最终通过对已知矿点构造应力场特征对比研究为该区找矿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格尔楚鲁银矿位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NE向100 km,大地构造位于天山—兴蒙造山带南缘褶皱带,查干敖包—阿荣旗深大断裂带以北,属于二连—东乌旗多金属成矿带。区域成矿条件优越,在该区域已发现了索纳嘎银多金属矿、朝不愣多金属矿、萨麦钨矿等矿床,但由于草原覆盖,区内地质工作程度较低。通过对东乌旗区域构造特征及格尔楚鲁银矿矿区地质构造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区内成矿受NE向与NNW向断裂构造带组成的"丰"字型构造控制,下一步找矿方向为"丰"字型构造的断裂交汇部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报导了湖北北部四个碱性岩体(庙垭、杀熊洞、观子山和花山寨)的8个同位素年龄数据,这些数据采用U-Pb、K-Ar和Rb-Sr法测定,其变化范围在213—306百万年之间,因此可以判定它们均形成于海西——印支期。这期岩浆岩的发现,为证实湖北乃至南秦岭淮阳褶皱带海西——印支期构造旋回提供了可信依据。根据岩石学和同位素研究,上述四个岩体的成岩物资来源于上地幔,由此可知,这期海西——印支运动曾在湖北境内发生过超壳型深大断裂。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场金矿床开展基础地质工作,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区地质特征,探讨矿体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矿体主要赋存于甘德—玛多深大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带内,呈NW向或NWW向展布,矿体严格受破碎带控制,围岩蚀变发育,资源储量丰富。矿床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断裂破碎带及其发育的含硫化物石英脉、近地表水系沉积物异常或土壤异常以及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泥化等围岩蚀变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7.
老挝爬奔金矿处于云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成矿带,目前区内已发现了5条金矿体,均产于NW向构造带中。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分别从地层、构造、蚀变、地球化学异常等方面总结了区内找矿标志,结果表明:1NW向构造为控矿构造,NE向构造为晚期破矿构造,赋矿围岩为二叠纪灰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红化(褐(菱)铁矿化),也为直接找矿标志;2Au异常区、高值点及Au、As、Sb、Hg等低温元素综合异常区对于寻找金矿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层变质规律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煤镜质组反射率测试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煤田勘探资料分析,总结了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层变质规律,综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野外地质、微观构造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对煤层变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层煤种齐全,变质程度普遍偏高,整体上具有南北高中间低、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分别以盘关向斜和水城两个低变质区域为中心向四周递增;黔西地区晚二叠世煤层深成变质作用是其主控类型,J 3 -K 1 期间叠加了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燕山运动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构造形态决定了煤层的不同的埋藏深度,进而决定了煤层的变质程度,水城-紫云断裂等深大断裂只是形成于上地壳的脆性变形构造,并且处于强烈的挤压应力场中,并非岩浆侵入通道,岩浆侵入煤系促进煤层变质只存在于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个旧某铅锌多金属矿位于个旧西部石门坎—保和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成矿带的交汇处,为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的碰撞相接部位。结合相关地质工作成果,对个旧矿区西部石门坎—保和地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产出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EH-4磁探等工程手段,对石门坎地段和咪甲冲地段进行了勘探,并对磁异常进行了解译。研究表明:(1)矿区有利的找矿标志为个旧组地层大理岩出露地段,大理岩地层节理裂隙发育地段,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交汇地段,Zn、Cu叠加异常区域以及Zn、Cu叠加异常与断裂构造复合部位;(2)杨家田断裂带为区内多金属矿床的导矿构造,控制着区内矿体的形成与产出;(3)保和—咪甲冲一带为找矿靶区,在地表多有菱锌矿出露,矿体规模小且分布较分散,成矿深度为200~600 m。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地球科学领域的论文。雪峰弧形构造带西南段是湖南最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带。该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冷家溪群、板溪群/高涧群和南华系是主要赋金层位。本文以研究区赋矿地层、容矿围岩、导矿构造、容矿构造为基础,从构造控矿规律及成矿模式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构造控矿在金的成矿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沅陵—怀化—新晃、溆浦—洪江—靖州、安化—溆浦—通道、新化—武阳—城步四条推覆型深大断裂为主要导矿构造,控制着矿集区分布;NE向次级断裂及伴生的褶皱-冲断系统、NW向断裂、区域复背斜与轴部断层联合部位、脆-韧性剪切带和剪切裂隙及劈(片)理化带是主要容矿构造,控制着矿体最终空间定位。通过分析构造控矿规律,包括区域构造控制矿床成带成区分布、构造运动多旋迴迭加形成“三期二向”构造迭加部位富集成矿、脆-韧性构造系统控制矿体垂向分布以及特定构造部位富集成矿,建立了该区金矿复合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