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梅挑花俗称架子花,又名十字挑花,重在挑而非绣,是长期流行于湖北黄梅县一带的民间刺绣艺术。黄梅挑花工艺是在经纬线分明的底布上挑制图案,挑出的图案通过以网格数量行针的方法和十字针法呈现出不同的纹样形态。文章以鄂东地区黄梅挑花动物图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图案题材、图形构成、纹样造型、色彩规律、图案寓意进行分析,并根据现有知识对兔纹样进行分析再设计,应用现代手法对兔纹样进行设计再创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创新并传承下来。  相似文献   

2.
从手工技艺、图案审美及配色特点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黄梅挑花的艺术特色,黄梅挑花的材料使用、图案纹样、色彩搭配,以及背后的思想情感、艺术审美和价值观念等都使其朴实、温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传统价值。通过对黄梅地区的深入走访和市场调查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其整齐划一的技艺手法、独特的图案应用和审美趣味,以及充满地域特色的配色特点形成了独具的手工艺文化品格。在对其艺术特色解读的基础上,以期黄梅挑花能在现代化的社会语境下融入人们的生活,也有利于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徐澜  尹敏 《服装设计师》2023,(Z1):126-132
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其作为起源最早的挑花技艺也成为湖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挑花艺术。文章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法,梳理与归纳收录于中国知网(CNKI)的黄梅挑花相关文献,能够发现其研究成果聚焦与研究方向,并进一步分析其学术研究的薄弱之处。文章采用文献共现分析法、可视化分析法及文献分析法,分别从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两个方面探究黄梅挑花相关文献。研究表明:首先,目前的黄梅挑花文献的数量逐年上升,但是研究层次和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其次,对黄梅挑花的技艺手法、色彩表达、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展开探究,能够全面而系统地传承黄梅挑花艺术。  相似文献   

4.
黄梅挑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但这门技艺现面临着"动态"传承的难题。文章采取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实物考证、设计实践等研究方法,通过文字描述和图片展示的方式系统地概括黄梅挑花的艺术特色及其与现代女装设计结合的可能性。研究认为:黄梅挑花图案的创新一方面可采用直接应用法在现代女装中进行穿越时空的嫁接设计,另一方面可采用解构重组法使其提取元素具有现代女装设计中的抽象感;图案色彩的创新可采用底布色彩提取设计法和图案色彩提取设计法,完成在现代女装上的创新应用;工艺的应用方法有材质创新法、调整绣线股数法、多种工艺组合法,都可实现传统与现代时尚的对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鄂东地区黄梅挑花动物图案为研究对象,将从造型特征、色彩构成、结构组织层次进行艺术特色分析,研究其背后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以及对现代人所带来的艺术价值和传统价值。把传统纹样的造型特征和组织形式作为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切入点,从而达到传承民族文化、设计创新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满族生活中的吉祥纹饰、服饰造型和闲暇生活中的文化元素,撷取满族吉祥纹样艺术设计手法、服饰造型和拼接、满族闲暇文化素材,以及几何纹与具象纹、传统纹、西方纹组合等纹样设计技法,探讨该艺术元素和艺术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并尝试将满族生活元素、拼接形式、混搭纹饰嵌入到流行时尚图案设计应用中。满族文化为现代纹样创新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来源和设计灵感,可为当代纹样设计增加民族元素和文化精神,对图案、服饰的设计创新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羌族挑花和黄梅挑花的基本概况和艺术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旨在基于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要求下,对羌族挑花和黄梅挑花这类民间艺术瑰宝做出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陈鋆纯  季铁  彭坚  王斌 《丝绸》2023,(9):112-119
运用智能技术对民族图案进行传承与创新已然成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背景下的研究热点,但现有民族图案的智能生成研究多聚焦于对智能技术的使用,对民族图案本体的风格特征少有深入挖掘。本文以花瑶挑花图案为对象,在保持其风格特征的基础之上,探索花瑶挑花图案的智能生成形式与方法。首先,对花瑶挑花图案的风格特征描述进行收集和语义归纳,同时通过重要性评估和统计分析提取典型的风格特征因子。然后,对所提取因子进行解析并基于其进行花瑶挑花图案的智能设计形式转换和设定。最后,针对花瑶挑花外轮廓形态方正的数据特征,引入轮廓检测填充模块和形态模块,提出新的模型结构HYCycleGAN对花瑶挑花再设计形式进行智能设计实践,生成可调整的辅助设计方案。实验证明,以花瑶挑花图案风格特征延续为视角的花瑶挑花图案智能设计方法,优化了民族图案智能设计的路径,为民族图案的智能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苗绣纹样中的水涡纹是苗族服饰中的传统纹样。研究贵州省黔东南州地区苗绣纹样的来源与民族历史,分析苗绣纹样中的水涡纹图案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提出水涡纹图案设计方法新思路。提取水涡纹的形态设计因子,细分纹样结构、层次、形状、色彩等元素,在设计的过程中从水涡纹的构图和布局方式进行创新,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水涡纹样,并应用到时尚的丝巾设计中,让传统苗绣图案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挑经通纬织造工艺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织花技艺。实地考察河北威县挑经通纬织花技艺发现:其织法类似提花工艺,只是图案及提花顺序不用提前编排花本或制作纹版,而是参照预先绘制的纹样,采用简单的四蹑四综老式织机,借助挑花棒手工将显花经纱挑起,通梭引纬后交织显花。挑织纹样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在最简单的设备上完成了提花织机才能织造的花型,操作方便,变化灵活,是一种十分宝贵的传统织造技艺。  相似文献   

11.
黄梅挑花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术,是湖北省黄梅县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挑花,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黄梅挑花的发展概况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基于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要求下,如何将黄梅挑花这个民间艺术的瑰宝做出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挑花类别众多,方巾是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代表性女红制品。在现代化进程中,黄梅挑花文化逐渐消失,特别是当地有用挑花物品随葬的习俗,珍贵的挑花制品日渐稀少,对濒危的传统挑花作品进行及时搜集并进行深入研究迫在眉睫。文章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113幅挑花方巾图片,样本中大部分方巾为传统风格,少部分为现代风格,从造型结构、色彩运用和题材寓意三方面对典型样本方巾图案进行深入解析,明确其作为民俗艺术与所在地域文化的密切关联。研究方巾图案对于把握本真的黄梅挑花文化,以及实现其当代传承和价值转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梳理了鹤纹在历史各时期发展演变的历程,探讨了鹤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内涵,并梳理了其在传统图案中常见的搭配元素。从形态提炼、色彩搭配、纹样组合和排列形式以及半立体构图等角度提出了传统鹤纹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4.
几何纹是中国传统纺织图案纹样设计中的重要纹样之一,从新石器时期便被广泛运用在图案的装饰上。在不断地发展中,几何纹样始终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主要装饰纹样,经久不衰,其对现代的纺织品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战国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几何纹的应用随之历经了一次大发展。因此本文探究了丝织中几何纹样元素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体现及意义,以及其在现代织品中的图案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织绣纹样有着多种多样的种类及其寓意,其中祥云纹发展至今,也逐步被应用于当代的服装图案设计中,用于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象征吉祥如意、风调雨顺。文章以中国传统织绣纹样中具有吉祥寓意的祥云纹为例,提取出作为传统织绣纹样之一的祥云纹的主要特征,梳理出织绣祥云纹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为将其应用于当代服装国风图案设计中提出策略。旨在探讨传统织绣纹样文化与当代图案设计的结合,传承并创新地应用中国传统织绣纹样,从而更好地推动传统织绣纹样在当代服装图案设计中的应用发展,符合当代语境下的民族性、时代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铜鼓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象征之一,而铜鼓纹是中国传统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铜鼓纹在床品设计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贵州地区少数民族铜鼓纹样的研究,发现传统纹样在现代纺织品中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主要从铜鼓纹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发展进行展开,对铜鼓纹在纺织品的应用中提出设想,希望将传统铜鼓纹样融入纺织品中,一使图案文化具有一定的保护传承作用,二是将民族图案应用在当今家纺设计中,对民族产业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同时满足现代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织锦图案题材以云气动物纹样为特色,多为祥瑞图案,其中禽鸟纹是一类,且图案排列方式大多为横列形式,但禽鸟纹的种类和形态尚缺少深入细致的复原研究。文章对汉代织锦图案中各种类型的禽鸟纹在织锦上的表现作了复原,并与汉画像石上的同类形象进行比较,对其归纳分析后发现其主要包括三足乌、雁纹、凤凰、朱雀纹、鹤纹、孔雀纹、鸿鹄、鸳鸯,以及一些不知其名目的禽鸟纹。这些禽鸟纹的排列形式主要分为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两种,其中以二方连续纹样出现最多。二方连续纹样又可分为单鸟二方连续和对鸟二方连续两种,而四方连续纹样则可分为单鸟四方连续和多鸟四方连续两种。  相似文献   

18.
黄梅挑花、红安绣活、阳新布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地区民间刺绣家族中的3朵奇葩。从刺绣工艺、纹样布局、色彩表达、文化意蕴等方面对3种民间艺术的共性特征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通过这些讨论更好地促进荆楚民间挑补绣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丝绸》2015,(8)
徐显秀墓发现于公元2000年,墓室壁画资料丰富,众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是对其服饰图案缺乏系统的研究。文章对徐显秀墓壁画中的服饰图案进行了分类整理及复原,就联珠团窠纹的联珠环、主题纹样和辅花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然后将其与同时期的联珠团窠纹进行比较,总结出了联珠团窠纹中的联珠环均为圆珠构成,每个团窠之间没有连接的交点,图案具有极高的封闭性和完整性等特点。另外壁画中的服饰图案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因素,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映射,为研究者了解及探究北朝至唐的服饰图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王静  王宏付 《丝绸》2013,50(2):54-58
将佤族“万物有灵”宗教观中体现的物体崇拜和织锦纹样相结合,通过对佤族波形纹、十字纹、牛头纹、菱形纹、松鼠牙纹及茅草纹等织锦土布代表性纹样的来源、图案特征及色彩特征进行详细解说和分析,得出佤族宗教“万物有灵”说对佤锦土布图案的影响,认为“万物有灵”观铸就了佤族的纹样和色彩,彰显了极具特色的民族图案.既加深了人们对佤族“万物有灵”宗教观的了解,同时也使人们更加具体地感知了佤族丰富的织锦纹样和色彩运用,对现代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