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规划师》2020,(8)
新时代的乡村规划需要改变单纯自上而下推进的被动模式,提倡多元主体共治,平衡各方利益以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章以广东省F贫困村为例,重点分析政府、驻村工作队、规划师、乡贤、村集体、村民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下的村庄整治规划实践及其效应。研究指出,驻村工作队是政府权威下沉进村并精准投放政府资源的重要主体,也是贫困村整治规划各阶段链接其他主体的重要纽带;在驻村工作队的"领导"下,村民主人翁意识回归,实质性参与增多;乡贤的参与有利于整合乡村社会资本,提升村落共同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村集体则在于组织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表达自身诉求。多主体协作互助参与乡村规划,能有效促进规划方案的落地实施,解决村民实际需求与乡村可持续发展,进而形成"上、中、下"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规划中,能否符合农民意愿、反映农民真实要求,是规划最终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并真正发挥其控制与引导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乡村层面的公众参与过程既是规划本身程序的要求,也是对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的体现。简要介绍了目前乡村规划中较为常用的4种公众参与方式及其特征,包括问卷调查、入户访谈、村民代表会议和规划成果展示。归纳了公众参与结果对乡村地域的深入认知及规划策略制定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深入掌握乡村建设现状、判断村民基本承受能力、了解村民未来发展设想,以及检验村民对规划策略的接受程度等4个方面。最后提出了对乡村规划中公众参与形式及其对规划决策引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传统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体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把城市物质空间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应用到村庄建设规划中,这种规划方式带有强烈的自上而下意识。这种模式导致乡村规划与建设信息沟通与反馈不够充分、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农村风貌特色丧失以及流于形式等诸多问题。本文以河南省尧山镇下河及马公店村落规划与建设为例,在实际操作中建立以农民为规划主体,倡导村民参与、上下结合的乡村规划模式,明确界定乡村规划中政府、规划师、农民的功能定位与作用,构筑物质和制度"枢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合理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4.
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2013年,农业部在全国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到拓展和提升建设内涵的新阶段。反思现时乡村规划的自上而下单向模式及村民参与规划的困境,以重庆市南川区古花乡天池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为例,探索以村民为主体的规划过程模式,倡导规划师以协调者的身份引导村民自建自治,引入以村庄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行动计划方案,试图为乡村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伴随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自上而下"的传统乡村规划模式局限性渐显,多种形式的参与式乡村规划开始在全国广泛开展。本文从规划引导主体视角切入,以福建省院前社、曾厝村和培田村为研究对象,对当下参与式乡村规划模式进行梳理,在分析村庄资源条件、规划参与主体及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总结由不同主体引导的参与式乡村规划模式。比较研究不同模式下各方利益关系、规划的适应性及局限性,并基于"资产为本"的规划理念,提炼适用于不同类型村庄的参与式规划模式。在有限的资金及人力条件下,通过匹配村庄资源条件与参与主体,提升村民参与度及参与质量,为未来乡村规划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雷  张尧 《城市规划》2012,(2):66-72
研究着眼于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的乡村规划,选择常熟市的两个典型村庄作为研究对象,在问卷调研和现场访谈的基础上,考察和分析了村民对乡村规划的了解程度和途径、对乡村规划中政府作为的认知、对参与规划的意愿、对参与规划的内容和参与阶段的认知、对乡村规划实施的满意度表达等多方面要素,厘清了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认知与意愿的主要现状特征,最后从组织构建、参与途径的疏通和参与能力的培养、参与过程的完善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未来乡村规划的村民参与方式、组织方式以及参与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孙莹 《城市规划》2018,(2):70-77
我国近年来乡村规划建设面临的一个棘手又紧迫的治理困境,即村民主体性的缺失。在乡村地区提倡参与式规划,通过参与实现赋权,激发村民和村庄的自主发展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对浙江省L村的一次实验性的参与式规划展开研究,记述了参与式的工作方法和路径,以行为研究的方式重点分析了"参与"对村庄治理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参与式规划的开展能够带来村庄治理的积极改变,成为促进善治的社会性途径。同时提出,要保障参与的有效性,需要具有一定的制度性条件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陆学 《规划师》2019,35(12)
文章从规划模式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乡村规划落地难的原因,认为不同规划模式对不同空间治理模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不一样的,大力创新适应村民自治的乡村规划模式是解决我国乡村规划落地难问题的重要出路。基于此,文章初步构建了适应村民自治的乡村规划模式,首次提出了"三分体验、五分沟通、两分技术"的乡村规划理念,探索了主题式调研方法和"体验—沟通—项目—管治"动态互动的工作程序,设计了"面向使用"的成果形式。  相似文献   

9.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高农民幸福感与认同感成为规划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在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村庄规划模式中,却出现公众参与程度不足、农民利益诉求被漠视的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村庄规划公众参与问题和难点的基础上,以贵州省黔东南占里村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通过分析村庄资源、发展问题、村民需求,结合村庄规划公众参与的要点与参与式规划理念,采用引导和鼓励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公众参与方式,提升村民公众参与深度和规划实施质量,并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模式与机制进行讨论,旨在为未来村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结合河北省平原型村庄的自身特点,通过邢台西张麻村村庄整治的成功案例,分析了政府与村民在整治规划过程中的职能转变,进而提出以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规划模式转为"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的规划模式,以期实现具有竞争力的农村环境,从而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以实用为核心准则论述村庄规划的重要意义,分类介绍村庄规划的需求和内容,提出实用型村庄规划的类型、内涵和实践案例,以及村民参与编制村庄规划的方法,为推进我国的乡村规划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村庄规划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农村土地的摸查与梳理,这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和支持;实现村民参与是畅通其表达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村庄自治的基石.但在以往村庄规划中,由于长期生搬硬套城市规划的方法模式,村民参与大多流于形式,成为仅有知情权的“伪参与”,村民只能“被动式”接受.广州市美丽乡村规划以“全方位”村民参与为突破,探索从参与对象、参与流程、参与内容和参与表达等方面对传统村民参与进行改进和完善,并建议从规范参与程序、提升参与质量、提高参与能力和强化村庄自治等四个方面构建相适应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建设》2014,(11):22-27
<正>李郇:新社区规划,美好环境共同缔造规划者往往延续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城市规划模式,以城市空间理念与建设标准进行村庄规划,强调城市发展意图而忽略群众诉求,导致新旧村落的空间分离与规划的难以实施。实际上,村庄规划的本质应是以公众参与为主的新社区规划。其本身是一种纯农业公共产品,其实施有赖于以村民为本位、多方参与互动而凝聚的公众力量。在村庄发展日趋分散化与去集体化的背景下,村庄规划的核心在于找回农村传统的集体主义、培养村民的自组织能力,以实现村民持久受益。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本研究基于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编制完成的安徽省芜湖县16个美好乡村规划成果的总结与归纳,针对新型城镇化对于村庄规划的新要求,结合当前村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美好乡村规划的总体思路和模式创新,并对安徽省芜湖县美好乡村规划实施情况及效果进行总结,从"以村民为核心"的角度为未来村庄规划的发展之路提供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以广州市白山村村庄规划为例,通过"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反映村民的实际诉求,通过"自上而下"的实施计划促使规划落地,可操作性较高,以期能为广州市今后村庄规划与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双重背景下,公众参与成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决策的关键一环。如何在村庄规划基础上探索更具普适性和操作性的参与式规划途径,是当前规划理论和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总结提炼参与式规划的现有理论与新内涵,进而结合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九峰村的村庄规划实践,探索在农村地区开展参与式规划的工作重点及方法,为培育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供规划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着眼于北京发展较落后山区的乡村规划,以密云区的三个典型村庄为研究对象,通过入户访谈与问卷调查,考察、分析了村民对乡村规划的了解程度、参与乡村规划的意愿以及对参与途径、参与阶段和参与内容的认知等方面内容。通过对三个村庄村民参与乡村规划调查结果的对比研究和分析,总结了现阶段北京乡村规划村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并从组织构建、村民参与方式、参与意识的提高与参与能力的培养、参与过程的完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村民参与乡村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我国乡村规划农民公众参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召开使"三农"问题再次受到高度重视。针对目前我国乡村规划中公众参与不足所导致的农民主体利益诉求被忽视、切身利益遭到损害的情况,本研究对乡村规划中多元利益主体进行梳理,突出农民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利益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出和构建适用于新时期适合中国本土乡村规划编制、审批和管理客观诉求的农民公众参与模式,强化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多途径的参与模式在决策、规划和实施三个层面来提高农民公众参与的强度和深度,确保农民成为乡村规划的主要受益者。  相似文献   

19.
乡村规划直接关系着村庄的未来,也决定着城乡关系的发展。目前的乡村规划实施仍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以台江县在红阳村、交宫村举办的会议事件为例,梳理会议筹备期间村民、政府、规划方的认知转变及融合过程,探讨会议事件对乡村规划实施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成为联系城市与乡村、引导乡村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大埔围村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有效地破解了"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本文在解读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要求及反思当前村庄规划建设问题的基础上,以增城区大埔围村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为例,探索面向实施的美丽乡村规划路径及建设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