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面临大量工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问题,将工业遗产地转型为创意产业集聚区是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上海M50创意园是这一实践路径的杰出案例,以城市历史景观(HUL)为方法论,从时间维度"动态层积"的价值识别和空间维度"整体关联"的保护方法,对该项目进行多元价值"层积"的分析,并详细归纳了平衡...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城市历史景观"整体关联"与"历史层积"的视角对我国历史城镇的景观构成要素与载体对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产业、商贸、军事、政教、民族文化的影响为线索,从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肌理、地标风貌等不同载体对象对西南地区城镇历史景观的特征与层积过程进行了识别与解译,从价值传承的角度提出城乡遗产保护地域针对性与发展适应性的行动定位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城市历史景观"价值关联"与"历史层积"的视角对拉萨地区城市历史景观的构成要素与层积载体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以高原物候、政教体制、宗教信仰、茶马文化等内因价值为导向,通过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肌理、地标风貌等载体对象的形态考证,对拉萨地区城市历史景观的地域特征与层积过程进行了识别与解译,为藏区历史建成环境与城乡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价值传承提供线索与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城市历史景观“整体关联”与“历史层积”的视角对我国历史城镇的景观构成要素与载体对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产业、商贸、军事、政教、民族文化的影响为线索,从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肌理、地标风貌等不同载体对象对西南地区城镇历史景观的特征与层积过程进行了识别与解译,从价值传承的角度提出城乡遗产保护地域针对性与发展适应性的行动定位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孙晓彤 《城乡建设》2022,(17):53-58
<正>本文从历史文化的时空特色视角出发,以桂林市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梳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从时间连续性的维度对城市空间延续性、整体性进行价值识别。提出引领城市保护与创新的策略,包括新阶段新定位新要求、全域关联性与系统性提炼主题、建立分区分类多层次的保护更新体系。为历史文化导向的城市提供保护与更新举措建议,丰富以文化触媒织补更新的城市功能,形成在一种文化动力机制下演化渐进的、动态持续的、有历史可追寻、有文化可感知、有遗产可访问、有场所可展示的空间营造模式。  相似文献   

6.
丁潇 《华中建筑》2024,(4):125-130
结合城市历史景观中层积的概念与方法,以沙井古墟风貌保护区的文化与自然层积元素为对象,以时间演绎历时性为线索,剖析沙井古墟从初生形成期、发展建构期、平稳沉淀期到成熟再生期的层积过程,对其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的层积构成元素进行梳理。并在层积构成元素与要素载体的城镇格局、道路街巷、特色场所和典型地标的关联性研究基础上,认知沙井古墟的遗产价值。最后尝试性提出适用于沙井古墟风貌保护区的动态保护方法,以思考深圳高速经济发展与历史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7.
立足当前城乡遗产保护从"资源保控"向"文化传承"的观念导向转变,聚焦山地历史城镇地域景观基因的保护传承问题。针对传统历史城镇形态保护方法"依形套式、附形失韵"的问题瓶颈,提出基于景观基因"双系统"识别解译的历史城镇空间特征保护与文化气韵传承关联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城镇景观的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空间、建筑风貌和地域文化的哲学基础、发展观念、实践思维、气质品性等方面,系统识别、解译了山地历史城镇的"空间基因"和"文化基因";并据此提出山地历史城镇景观基因配对关联的保护传承措施,以拓展既有遗产保护研究的理论认知,为山地历史城镇地域景观、文化的特征识别与保护传承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8.
郭谦  肖磊  黄凯 《中国园林》2023,39(3):99-105
探讨城市历史景观(HUL)中“整体性”“层积性” 和“关联性”的理念和方法在遗址保护中的指导作用,通过历 史地理空间数据分析论证端州古城的整体性特征,采用锚固层 积理论研究端州古城的空间时序变化,并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古 城中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特征。面对城市快速发展对城市历史环 境、历史景观和历史遗存带来的挑战,以城市历史景观的视 角,基于端州府衙遗址的基本状况,从强调古城格局的完整 性、挖掘历史文脉的层积性和强化各历史遗存之间的关联性 3个方面,为端州府衙遗址的保护提供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理念和整体性保护方法,旨在应对历史城市面临的大规模开发压力,对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的“碎片化”和“孤岛式”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基于整体性视角看待历史与发展、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历史遗产与其背景环境等关系,强调结构关联和历史可读。以嘉兴子城遗址公园为例,进行基于关联性的整体性评估,基于可读性对历史格局、空间尺度和风貌进行空间整合,提高历史地段公共开放性,将保护同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相结合,整合历史地段保护与城市各系统,结合一系列建设开发行动构建动态保护体系,以期为保护历史地段整体性和有机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肖竞  马春叶  曹珂 《当代建筑》2021,(11):39-42
文章通过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城市历史公园的文件》中"城市历史公园"概念的辨析,明确了其以公共历史见证与公共文化育化并重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属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建构了基于公共文化视角,以公园演进时段划分、阶段特征梳理、关联信息解译、遗产价值识别为操作步骤的城市历史公园特征、价值研究方法;并以重庆市沙坪公园为实证案例,分析了其自1956年对公众开放以来,各典型时期景观特征的演变、层积过程,识别、提炼出公园相关遗产价值,以为我国历史公园类景观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松  镇雪锋 《风景园林》2017,24(6):14-21
文章首先梳理了"景观"与"风貌"两个概念的差异,探讨中城市景观在中西方认知上的不同以及在国际遗产保护政策中含义的变化,进而分析了历史性城市景观理念与方法对城市遗产保护的启示,认为需要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的范式转型。在强化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机制的基础上,认识到城市景观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多样性,注重景观资源的全面保护与利用,通过规划有效管理环境景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中"价值关联"与"历史层积"的理论视角出发,将历史城镇的景观对象视为承载城镇发展演进过程内在价值信息的"文本"进行解析:提炼出城镇中建构筑物、人群活动、环境绿化、场所空间等景观叙事的要素语汇以及分别作为"叙事文本"篇、段、句、词的城镇格局、簇群、街巷、地标景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上述"景观文本"关联、组织的"语法结构"及其演进各阶段中延续、调适、更替、融承的层积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并提出顺应城镇景观"层积叙事"规律的"有机保护"策略,将对历史城镇的保护内化入其自身发展更新的演进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吕舟 《风景园林》2022,29(4):20-25
针对世界遗产中城镇类遗产的保护问题所提出的城市历史景观概念,提供了具有整体性的方法.这一方法不仅考虑到对城镇遗产的物质形态特征的保护,也考虑到城镇社会生活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历史景观源于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概念的形成深刻地影响了世界遗产的发展.城市历史景观是否能够成为一种城镇遗产的新类型,形成自身的价值特征和形...  相似文献   

15.
张志远  王玏 《中国园林》2022,38(7):121-126
人对城市风景的感知与理解,推动了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过程。基于不同人群话语分析,以元素类别和空间类型2种分类方式构建相对系统、科学的城市历史景观层积识别框架,探讨城市历史景观的动态演变机制。以明清时期襄阳为例,分政府和文人2类话语组对历史书籍、诗文的语汇逻辑、情感倾向进行统计分析,设置等里数同心圆坐标,以古城物理中心位置为圆心,标记元素空间点位。厘清作为主动因的话语作用于城市历史景观各元素及空间类别并最终实现文化层积的全过程,梳理出明清时期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机制和基础框架,以期推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为襄阳的保护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陆琛  唐岳兴  朱逊 《中国园林》2023,39(3):112-118
相较于对城市遗产日臻成熟的理解,中国现行城市遗产保护方法仍处于滞后状态。引入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以历史文化传承为目标,在中国传统和现实语境下,提出将景观特质作为遗产活化利用的着力点,以景观特质为核心的HUL理念中国化技术性策略。提出在空间、时间、感知3个维度下采取递进式的方法进行HUL单元识别,再以融入衔接、动态监测2条路径实现HUL变化管理。为中国高质量人居城市特色营造提供新思路,为城市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性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17.
历史公园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文章以无锡公花园为例,探究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公园从遗产价值认知到保护利用的路径:梳理历史变迁,明确各类遗产价值,通过“特征—载体—意义”的路线分析,对遗产价值进行认知与识别,进而从城市历史景观视角挖掘遗产价值的层积方式,认识遗产价值形成的复杂性以及价值载体之间的关联性,最后结合遗产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利用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空间规划改革进程中号召全域历史文化保护,象征从“文物遗产视角”转向“全域历史景观视角”,“景观方法”已逐渐进入历史保护领域并发挥有效作用。基于“景观基线”的研究方法,借鉴英国历史景观特征评估工具的经验,以广西南宁为例开展“市域尺度”的历史景观基线构建工作。针对南宁约2.2万km2的行政范围,基于Arc GIS平台构建历史景观信息数据库,从自然历史、乡村历史、城镇历史3个维度建立南宁市域的历史景观评估基线图并进行层积解译。该实践为中国全域历史保护的工作要求提供了构建历史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全域历史景观体系框架、建立保护与开发的决策参考机制、增强历史景观的动态管理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介绍城市历史景观(HUL)及其方法,分析西安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阐述将西安城市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城市历史景观的塑造将城市文化基因与城市形态特征相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建立整体性保护框架的,构筑网络化的保护体,完善景观记忆系统,运用活态遗产理论构筑可持续发展途径以及制定结合公众参与的导向政策等的西安城市历史景观整体性保护策略。为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城市功能演进和更新的完善和提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杨俊 《室内设计》2023,38(5):117-124
城市历史景观是一种人地关系长期互 动的结果,是在漫长的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不 断层积叠加的产物。城市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城 市历史景观必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透过层层 积淀的时空变化把握其关键核心,从而维持并 强化城市自身的特征和风貌特色。通过要素梳 理与分类、特征提取与识别、历史分期与层积分 析等三个方面对城市历史景观进行特征识别与 层积认知分析,并以南京为例进行识别和认知 的实践研究。城市历史景观的特征识别和层积 认知可以帮助平衡和管理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 当代发展的关系,使其在城市的新发展阶段焕 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最后提出了建构锚固点 网格体系,实现遗产区与新建区的良性互渗;织 补景观空间肌理,强化文化认同与集体记忆;建 立层积演变内生逻辑,注重城市历史景观多元文 化表达等保护与创新利用策略,旨在实现南京城 市历史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