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现有的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未成体系,且指标不完善.尤其,随着大都市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条件与背景下,对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有了新的需求.而现有的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难以适应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以上海为例,探索新时期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建构适应大都市郊区城镇发展的基础设施配置指标体系,以有利于大都市郊区城镇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2.
以南汇县为例,论证了快速干道建设与上海市郊区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影响,指出快速干道的合理布局与建设并以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将极大地促进上海市效区的城镇发展;同样,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也将有利于上海市快速干道网络系统的顺利建设和运营。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郊区化与郊区住宅开发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鉴国外的郊区化发展理论,本文分析了北京市人口郊区化的特点、动力机制和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轴线跳跃式成组团”的郊区住宅开发模式,这对于合理确定郊区住宅的开发时机和开发方式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渡镇是北京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位于北京西南,距市区70余公里,辖区面积301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惟一以岩溶峰林、峰丛、河谷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  相似文献   

5.
“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指导乡村建设的主要依据,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本文从国土空间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传统乡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规划的转型要求,以北京市青云店镇东迴城村为例,探寻“多规合一”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哲学的认识论的角度,对城镇特色的构成、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进行讨论。并提出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存在的三种关系: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基于这三种关系来研究城镇特色,有助于全面、理性的认识城镇特色,为科学的规划、管理与建设等活动提供前提和基础。科学的规划、管理与建设活动能够促进城镇特色的形成、发扬和传播,同时可以提升城镇特色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7.
绿道突破了"块状"休憩地的想象空间,将分散的公共空间串联形成"线状",是提升城镇公共空间品质,塑造城镇风貌特色的有效手段。我国绿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绿道规划以满足人群穿行的交通性和对城镇空间的生态修复性为主要特征,在绿道建设中融合地域历史文化创新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上海市江桥镇的绿道规划设计为案例,探讨基于文化创新视角的绿道规划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特大城市资源紧约束的发展背景下,新市镇作为乡村与都市的衔接纽带和过渡空间,既要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又要优化城镇功能,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规划思路,探索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市镇总体规划编制方法。以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为例,在"多规合一"的视角下,从底线约束、多规融合、城乡统筹、存量盘活和近期实施等5个方面出发,尝试探索"四线"划定路径、统一多规管控标准、构建镇村评估框架、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定单元指标体系等规划编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有效保障新市镇总体规划由各自为政走向多规融合、增量规划走向存量更新,从而全面锚固城乡发展格局、补足城乡发展短板、引导镇村有序建设,以期为类似区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城乡规划法》要求下,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编制逐步规范.但由于规划的编制往往延续大城市规划编制的思路,忽略了小城镇发展的特点。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适宜小城镇发展的弊端。文章结合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阐述小城镇总体规划可实施性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2年襄阳市统计年鉴数据中各市县各行业正规经济与非正规经济从业人数,利用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非正规经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不同行业的正规与非正规经济空间格局相似,非正规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正规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星溢 《重庆建筑》2023,(11):28-29+33
大城市郊区小城镇,依托于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优势,承载后者的产业和人口转移,因而获得较大发展机会,而与此同时,小城镇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受到大城市的巨大影响。该文以武汉蔡甸城镇发展历史为例,通过梳理该地1978—2020年的城市形态变化,讨论大城市郊区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及其城市空间形态特征,认为郊区小城镇空间形态趋同于中心大都市,且空间发展支撑系统更加完善、均衡。  相似文献   

12.
如何治理好非正规经济,是城市治理走向包容化与精细化的重要议题。文章聚焦夜市这一非正规经济形态,通过对杭州3类代表性夜市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讨非正规经济治理对策。首先,从秩序、活力、包容3个维度分析夜市运行状况,发现杭州夜市经过长期治理在具备空间稳定、经营规范等正规经济特征的同时,依然保持着亲民、活力、低门槛进入等非正规经济特点,并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其次,归纳了3类典型夜市多主体协同和动态转化的治理模式,并对差异化租金设置、精细化合同约束、弹性化时空利用等治理策略进行总结。最后,借鉴杭州经验,提出非正规经济包容性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水平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长期政府单一投资方式已经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约束,这主要体现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资金来源有限、经营主体模糊、管理方式粗放等,北京市郊县就是这方面的生动例证。为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拓宽融资渠道,更多介入民间投资。投资行为市场化是激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运作的捷径。为了推进市场化融资模式的实施必须首先对城镇基础设施进行经营性基础设施、准经营性基础设施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的性质定位,根据不同性质采用金融衍生工具、市政债券以及信托参与方式等融资方式分步推进融资的市场化过程。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在操作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障碍,所以打破行业垄断、建立有效的价格机制以及民间投资的服务和监督是市场化融资行为得以落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大学新校区选址的郊区化,规划之外的“非正规学生街”开始普遍存在于国内各大高校新校区内外。尽管其最终可能走向消亡,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非正规学生街”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文章结合华侨大学厦门校区非正规学生街调研的实例,从观察非正规学生街的存在、发展和衰退的现象入手,分析其生成原因和存在的意义,以期为我国大学新校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陈铭  杨磊 《华中建筑》2023,(1):114-118
在当前城市发展的存量时代下,各地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已成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从老旧小区的邻里交往活动入手,发现老旧小区居民们在进行日常的邻里交往活动中自发地占用并改造外部空间形成非正规性公共空间。以武汉市红光小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式分析非正规性公共空间的空间使用模式,探究老旧小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的空间特性和形成机制,以此提出积极响应、原址再生和治理共享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城市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领域化的视角入手,以珠三角为例,解析转型期中国的郊区化及其社会空间重构机制,提出郊区社会空间转型的三种状态:同化、融合、适应,展现出乡城转型进程的复杂性与可能性。珠三角郊区的典型空间案例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多元、差异化的转型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郊区转型的本质进行解析,强调创业精神的兴起是其内在基础,并将创业精神界定为兼具创业、奋斗与企业家气质的个人或群体精神,以活力、创新和担当风险为特征,强调其正面意义。同时,领域化进程与创业精神的兴起存在辩证互动关系,郊区化激发创业精神。总之,对精神价值的强调对于认识中国郊区转型意义重大,这对发展中地区和转型经济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乡土景观理论是一种研究城镇风貌总体特征、构成要素、特色塑造的有效方法。本文将城镇风貌视为一类乡土景观,首先对城镇风貌、乡土景观概念、内涵及其相互联系进行了论述;其次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梨州巩留县库尔德宁镇为例,分析了其自然、聚落、人文等方面乡土景观特征;最后从三个方面十个类别针对性提出了特色城镇风貌营造策略。以期为库尔德宁镇乡土景观培育和特色风貌塑造提供资料及规划思路,并为小城镇风貌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活圈进行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并保障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社区商业网点作为社区服务设施,既服从于政府主导的保障性建设指导,又受制于市场化追求效益的竞争环境。因此,基于社区生活圈进行多源数据集成分析,不应是单边的、以政府主导的行政边界或以市场主导的流量范围进行社区商业网点布局研究,而应能够兼顾网点服务覆盖度和共享性,使设施服务资源效用最大化。本文通过空间可达性算法计算北京市几千个小区的实际15分钟生活圈范围,形成生活圈叠加空间栅格,加入POI数据和问卷调研数据等进行统计检验,量化分析社区商业网点应该如何分级,何种居民需求落位哪个生活圈层级,以及哪些空间适合布置社区商业网点或社区商业综合体,并探索了应用社区生活圈算法进行社区商业服务配置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机构改革方案的落实,建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与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将成为限制城镇无序扩张的重要政策工具。以铜川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为例,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视角提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和策略,以期为西部地区及资源型城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提供借鉴。针对资源型城市的特征,提出以下策略:(1)从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两大视角,提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生态、服务、交通、产业4大导向原则;(2)基于西部城市环境脆弱和资源型城市特点,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增长模拟,并对比在蔓延趋势下城镇建设用地增长模拟的差异及问题;(3)基于多规融合统筹全域空间的各种控制线,并针对资源型城市独立工矿区的开发边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