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靳泓  李和平 《华中建筑》2020,38(1):68-72
目前我国对非正规城市空间开发、改造和治理常以大拆大建方式进行推倒重建,使原有地区的城市肌理及空间网络全面瓦解。其次,当前对非正规城市空间方法的研究多是对非正规城市当前空间环境的描述和分析,忽视对其历史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成长机制的深入研究。该文基于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包容性发展理念,从物质空间的角度探寻城市非正规城市的包容性治理路径,以历史空间研究为视点,力图揭示城市非正规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逻辑及其特征,以期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政策的引导下,为我国城乡治理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定支持。最后笔者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饮水村片区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具体阐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2.
余雪 《小城镇建设》2011,(12):45-47
大都市郊区是城市化近域推进表现最为强烈。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建设中最复杂、最富变化的地区。本文对大都市郊区的空间演变、城镇模式、产业结构、交通组织以及公共设施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大都市郊区城镇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大连市城市空间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全域城市化视角出发,提出了优化城乡关系组织、构建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镇规模边界组织等城市空间优化对策,以促进大连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虽然城市非正规性现象在我国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已获得认可,却并未充分获得城市研究领域的相应关注,也未能在规划治理的实践上提出相应的措施。以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为基础的当代主流城市理论与城市规划理论难以解释和解决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现象与问题。因此,鉴于我国在城市非正规性的规划治理上所面临的实践与理论的双重盲区与困境,文章基于Cite Space等量化分析软件对中外研究成果展开系统回顾与比较评述,一方面力图从研究的角度呈现已有与潜在的研究方向、热点问题、研究视角与方法路径;另一方面,从当下中国城市实践的需求出发对比与总结国内外城市非正规性规划治理的相关经验。城市规划应对城市非正规性的着力点应当转向非正规经济视角,而对非正规经济的基础空间数据的挖掘与掌握是展开深入研究和政策制定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十分多元的非正规现象。以往对非正规居住空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城中村,本文试图从更为综合的社区视角,对包括住房、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非正规社区空间进行研究,以丰富对非正规性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并为理解非正规经济提供社区日常生活的视角。首先,基于对中外非正规居住现象的比较,提出"准入—使用—运行"的分析框架,并从政府职能和市民需求结合的角度,阐释非正规居住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次,对计划经济时代以来的传统街区、商品房社区和流动人口社区三类典型社区的非正规现象及其特征进行解读。最后,提出非正规居住和社区营造的规划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乡结合部的乡村地区是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前沿地区,其发展合理与否关系到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行。该文基于对城乡结合部乡村概念辨析、特征和范围界定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近30年来我国对城乡结合部乡村的研究历程、研究视角及研究内容,对研究成果做了整体评述,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陈铭  杨磊 《华中建筑》2023,(1):114-118
在当前城市发展的存量时代下,各地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已成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从老旧小区的邻里交往活动入手,发现老旧小区居民们在进行日常的邻里交往活动中自发地占用并改造外部空间形成非正规性公共空间。以武汉市红光小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式分析非正规性公共空间的空间使用模式,探究老旧小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的空间特性和形成机制,以此提出积极响应、原址再生和治理共享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城市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作为本期专辑的序论,本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篇立足于全球视野,首先概述了城市经济体系中持续快速增长的非正规经济和就业的规模与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家与地区差异及其在城市空间上的反映,尤其是中国的特殊性;进而从理论基础与政策实践等方面分析了传统城市规划应对城市非正规经济发展的局限与问题。下篇则具体介绍了本专辑收录的6篇文章,其中3篇来自外国学者的文章是关于国际上对非正规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分别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非正规城市发展与管治、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住房改善,以及城市规划之于非正规经济与空间管治的误区与局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另外3篇来自中国学者的文章则分别从非正规就业群体的职住空间失配、非正规住房与社区营造、公共空间的非正规使用与管治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大城市非正规经济下的空间规划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城镇空间拓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落后于城市化.在更多的城市郊区或村镇用地被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区域范围的同时,产生了更多新的"城中村"、"新式城市旧区"和"城郊结合部",城市于是不断的改造与更新,用地布局不断调整,城市规模无序蔓延,建设景观差强人意,城镇关系日趋混乱.  相似文献   

10.
何剑鸣 《城乡建设》2002,(12):10-11
城镇空间拓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落后于城市化.在更多的城市郊区或村镇用地被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区域范围的同时,产生了更多新的"城中村"、"新式城市旧区"和"城郊结合部",城市于是不断的改造与更新,用地布局不断调整,城市规模无序蔓延,建设景观差强人意,城镇关系日趋混乱.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一类现象,这一地区大多居民消防意识薄弱。作者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实地调研,在分析消防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城乡结合部消防规范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非正规性因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实践而被认为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正处在过渡和转型期的中国而言,非正规性就业状况、社会组织、经济行业、行为规则及社会活动等也大量存在,它们都将在空间留下投影,构成多层次、复杂的城市空间的非正规性现象。但是,由于目前社会对此类环境的理解极其片面,将它看作是脏、乱、差的同义词而常以单一的大拆大建方式进行改造,适合国情的理论武器和实践对策还是个空白点,现实呼唤新的思维。事实上,城市的非正规性具有丰富的意义,它代表着一种高效率、可持续的城市环境特征,并以非正规住房为主要物质形式存在于大量的第三世界国家中。有鉴于此,本文综述了第三世界城市非正规性研究的缘起与发展,以及非正规住房实践和相关的政策演变,并阐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研究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非正规性因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实践而被认为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正处在过渡和转型期的中国而言,非正规性就业状况、社会组织、经济行业、行为规则及社会活动等也大量存在,它们都将在空间留下投影,构成多层次、复杂的城市空间的非正规性现象.但是,由于目前社会对此类环境的理解极其片面,将它看作是脏、乱、差的同义词而常以单一的大拆大建方式进行改建,适合国情的理论武器和实践对策还是个空白点,现实呼唤新的思维.事实上,城市的非正规性具有丰富的意义,它代表着一种高效率、可持续的城市环境特征,并以非正规住房为主要物质形式存在于大量的第三界国家中.有鉴于此,本文综述了第三世界城市非正规性研究的蓐起与发展,以及非正规住房实践和相关的政策演变,并阐释其对我固城市规划研究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早期,西方国家的大型城市周边开始出现具有城乡过渡特征的结合部地区,并逛渐引起了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大量综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受规模、性质以及规划控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城乡结合部表现出的特征略有差异,但在动态变化性强、景观与经济活动等较为混杂,以及空间结构较为松散等方面共性显著。郊区化、城市功能外溢、土地市场分配机制与土地所有者行为机制等对城乡结合部的形成与演化起到较重要的作用。城乡结合部在城乡和区域发展中承担的功能,以及在经济、生态、美学、历史等领域表现出的多功能性得到广泛认识。西方国家对城乡结合部规划与管理方面一直比较重视,但经历了不断更新与提升的过程。现阶段,综合性更强的空间规划逐渐代替了起初单纯的土地利用模式控制,而且更加突出多功能性与协调作用的影响,多方利益主体参与到城乡结合部发展的规划与管理工作之中,景观管理、农业多功能规划等理论与实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近郊范围内、城市建成区以外受城市物质建设活动与非物质要素影响的乡村地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是指集镇规模以下的中心村、行政村、自然村等。该地区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其规划与建设也有其特殊的矛盾。 一、城乡结合部住区的特点及现实矛盾 城市诞生于乡村,乡村是城市的  相似文献   

16.
1970年代以来,随着就业岗位的全面郊区化,美国郊区的边缘城市大量发育,成为美国郊区发展的新趋势。在中国,进入21世纪后,城市郊区化发展步入新阶段,城乡结合部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在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指引下面临转型与再开发,呈现向功能完善的“边缘城市”转型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若干大城市开发区的实证案例,总结开发区转型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边缘城市”的主要特性。同时,以广州南沙为例,对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动力机制展开研究,并将南沙与开发区导向的中国“边缘城市”的特性进行比较,以期为基于开发区的城乡结合部转型发展提供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镇空间发展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外城镇空间拓展的经验,结合案例,提出了因地制宜的组团式拓展空间的结构模式,通过以景观框架来建构组团空间结构,城与绿的编织,此与彼的切换,并融入原有城市的特色空间肌理,塑造有机、灵活、多样的城郊结合部的空间形象与生态肌理,为积极健康的聚居生活提供舒适的物质环境。  相似文献   

18.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镇出现土地的后备资源紧缺与粗放利用并存的现象,为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土地要素流转、缓解城市用地困境、实现土地要素优化配置,全国各地开展了土地整治工作,土地整治的内涵随着大都市发展理念的演变而不断深化。目前,郊区土地综合整治已经成为大都市发展空间供给的主要途径,其对农村低效、散乱工业用地及村庄聚落的整理过程,亦是整治对象所在的小城镇的镇域空间重构的过程,会对小城镇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本文基于土地综合整治与小城镇发展的既有研究,得出结论——大都市郊区土地综合整治是以此过程中小城镇的空间变化为媒介,影响小城镇在产业、人口、社会和环境等四个层面的发展,并建立了大都市郊区土地综合整治对小城镇发展影响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将城乡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促使城市、城镇和乡村地区协调发展,是当前区域空间关系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综合运用分形理论、Kernel空间密度分析等地理数学方法,对城镇规模、密度和形态进行定量解析,以此判断城镇空间特征,并且通过城镇联系要素分析和城镇势力圈模拟来评定城镇空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在新型城镇化要求的指导下,提出城镇空间的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汉正街--一个非正规性城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元 《时代建筑》2006,(3):136-141
文章从历史研究和社会研究的视点出发,力图揭示几百年来武汉市汉正街地区空间演变的内在逻辑。同时,借鉴非正规性概念和介入主义观点,通过独特的切入点探讨城市空间的转变与现实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结论暗示城市非正规性是现代理性规划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