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培  成凯  杨京堂 《华中建筑》2021,(7):117-121
通过文献梳理及实地踏勘,对青海河湟地区传统聚落的文化空间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由"山水格局—乡村聚落—单体民居"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构成的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体系框架,并对该地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特征进行定性及定量解析.聚落的山水格局体现山水结构与民族文化特征,聚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宗教核心、民俗多元的特征,服务个体精神...  相似文献   

2.
近代博物馆建筑选择性地继承了一些传统建筑特征,当下发掘并继承传统建筑"文化基因”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该文以北京地区博物馆建筑为研究对象,先用"文化基因”理论解释了传统与现代的关联,说明传统是在不断变异的过程中走向与现代的融合。再从建筑布局、建筑单体、建筑构件等三个角度研究了北京地区现代博物馆是如何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基因,并梳理出简化拼贴、体量变化和隐喻表达三种方式表现方式。最后以博物馆建筑为例,探讨可能的传统建筑文化基因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黄锐 《福建建材》2012,(5):28-30
规划应该成为文化的载体。本文以泉州桥南片区的规划实践,阐述了通过对历史文化符号的提炼,传承城市的优越基因。  相似文献   

4.
尤娟娟 《城市住宅》2021,28(4):49-53
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市边缘区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战略性地区.研究从城市更新视角,总结城市边缘区特征,结合凤阳县临淮片区城市设计的相关实践,从产业功能升级、空间结构重塑、生态网络完善、文化脉络传承4个层面探讨城市边缘区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其他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传统庄廓的厚重外墙承担了环境调节、结构和围护等多重作用,蕴含着朴素的生态观,也构成了独特的地域意象,但已很难适用于现代建造体系当中.因此在该地区的博物馆设计中,笔者团队尝试将庄廓“厚重”生态经验的原理在空间层面进行转化,利用腔体空间对建筑的生态、形式以及功能需求进行整合设计,以达到环境性能提升和地域文化表达的复合目标.  相似文献   

6.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着中华民族,已渗透进民族的骨子里。它具有融合冲突、化解矛盾、弘扬个性、创造新生的特征。建筑设计目的在于反映建筑与环境、人的关系,实现建筑、环境、人的相互融合。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的研究分析与深入解读,从建筑与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文聚落、人社会的环境关系四个角度,探讨了其作品中对“和合”文化的反映与思考,进而研究“和合文化”对其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两路口交通枢纽的设立给大田湾片区的改造带来机会。但该片区又是重庆极其珍贵的历史建筑保护区。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新建筑以相似的形态融入现有的物质与精神空间。在保留原有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功能、空间、结构的添加和置换,留存城市和场所记忆的同时.使其获得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价值重塑及再生。  相似文献   

8.
赵铭 《城市住宅》2021,28(9):176-177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的绿色空间,对于城市居民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不论是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还是游憩功能、景观功能,均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为此,立足居民健康探寻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城市绿地.在遵守通用共享、便携访问以及保证数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原则基础上,采取搭建绿地交往平台、重塑绿地街道场所、丰富绿地公共设施等措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促进居民健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要想让城市具有生命力、具有灵魂,就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文化基因为城市更新及发展提供了内涵,城市的良性更新促能够促进城市文化基因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基于此,以文化基因视角下城市更新路径为研究方向,对文化基因与城市更新二者存在的内在逻辑进行探索与分析,并以西南地区成都市部分典型城市更新案例为例,结合更新项目轨迹,探索提出基于文化基因视角下的城市更新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慧军  张磊  季贤昌  信丽萍 《规划师》2012,28(11):71-74,78
随着控规改革与新版编制办法的执行,以“控制单元”为平台的控规管理体系逐渐获得业界认可,规划设计条件作为对控规的延续与深化,亦有必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基于此,研究在分析规划设计条件与控规及修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规划设计条件精细化编制要注重论证地块开发强度、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和完善配套设施三个方面,并对“控制单元”下的规划设计条件编制内容体系展开探讨,进而提出编制《规划设计条件编制办法》、明确规划设计条件与控规的分工、细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求及实施动态更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开封不同时期的八景为研究对象,探讨汴京八景的历史演变过程,为开封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当代风景园林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汴京八景从出现至今都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时空变迁特征与黄河对城市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关联。在演变的过程中,呈现出空间落位由城外向城内、分散向集中发展的趋势,景点的评定也由最初的文人知识分子审美意识转变成为一种集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正>研究背景与意义街巷胡同成为北京老城更新的热点2017年9月由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以下简称新版总体规划)使用"老城"取代"旧城"二字,明确要求重视历史城区的保护和传承价值,表明政府决定加大力度探索北京老城高质量城市建设和更新途径1。新版总体规划特别针对街巷胡同,提出"虚实结合",即从物质景观和社会文化层面进一步完善对街巷胡同的保护。因此,如何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化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鹤年 《城市规划》2011,35(10):78-85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有二:唯一真与人。2000多年历史的唯一真使他们趋于极端、绝对和排他。人是几百年前出现的基因,可分泛人与个人。前者强调平等,后者强调自由。两者都坚持是唯一真。从此西方文明患上性格分裂。城市规划中的公平与效率之争、私人利益与公众利益之辩都是反映这个分裂。其实绝大部分的规划概念都有其文化基因,将来会系列地介绍。  相似文献   

14.
刘丛红 《华中建筑》1997,15(3):89-92
文章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城市与街区的关系,认为配角街区是客观存在的,其作用不容忽视。并结合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东街区规划设计,具体阐述遥配角“的定位依据和应对措施。以此呼吁重视配角,引进配角评论机制,以支持大系统的完整与和谐。  相似文献   

15.
付蓓  张自明  李秀 《山西建筑》2012,38(25):3-5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四川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在循环经济倡导下休闲农业园规划设计的方法,以实现四川休闲农业园的永续发展经营。  相似文献   

16.
邱衍庆  汪志雄 《风景园林》2019,26(11):26-30
游径系统一直是广东城乡规划建设的亮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手段。以广东省绿道建设和古驿道建设为例,通过厘清两类游径的缘起和作用,总结风景园林专业力量在绿道建设实施过程中形成的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植物应用、景观生态学等专业设计之"道",提出在南粤古驿道建设的大背景下,风景园林人应充分发挥风景园林专业优势,以"道"传"道",将绿道专业设计之"道"传承到南粤古驿道建设中去,推动南粤古驿道建设高质量发展,同时为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人员以南粤古驿道为载体进行景观创作提供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面对电商大潮冲击,我国传统零售商业主导的城市商业综合体面临衰败危机,而融入文化特色、文化体验的商业综合体崭露头角,成为"城市名片"。文章总结了文化消费背景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特征:地域性、多元化、体验化,并以成都大慈寺片区玉成街商业综合体为例,从文态、业态、形态三方面入手,提出延续新旧区域文化、融入复合多元文化功能、开放人文体验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商业综合体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河湟地区内藏族村落与寺院为研究对象,引入生物学中的"共生"理念,通过"认知-量化-归纳"的方法对村与寺共生发展历程及表现特征进行剖析,揭示其宗教文化与空间载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取村与寺的共生原型,以"精神空间"与"生活空间"为基本要素,形成以庄廓院至河湟地区主属寺的、从小至大的村与寺5级共生模式语言,为后期河湟地区藏族村落与寺院发展模式研究与优化提供基础性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公共空间作为民众日常交往的场所本质意义容易受到忽视。本文引入日常生活理论针对旧城公共空间更新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在日常生活的视角下构建公共空间研究的分析框架;其次对厦门中山路片区公共空间进行现状分类,通过对三类公共空间的典型案例进行更新过程与更新结果的分析;最后对中山路片区公共空间更新路径提出相关建议。明确旧城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应重视对居民传统风俗以及社会交往的保护,在更新主体上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永康项目规划任务的6次调整得到启示,探讨老街更新的评价和设计。通过将两大绿色社区指标与规划调整的问题进行比对,初步建立起老街更新的评价指标,并将这些指标运用于该项目最近的规划设计,验证了低碳生态视角下老街更新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