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南通蓝印花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纺织品之一,其淡雅不俗、蓝白相交的艺术形式透露出浓浓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对南通蓝印花布的由来、发展,以及南通蓝印花布在其制作过程、纹样造型、题材、寓意和创新等方面的阐述,分析了南通蓝印花布所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南通蓝印花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纺织品之一,其淡雅不俗、蓝白相交的艺术形式透露出浓浓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对南通蓝印花布的由来、发展,以及南通蓝印花布在其制作过程、纹样造型、题材、寓意和创新等方面的阐述,分析了南通蓝印花布所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周辉 《国外丝绸》2010,(1):25-27
蓝印花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印染纺织品之一。它的纹样千姿百态,色彩清新素雅,具有鲜明的工艺特色和艺术特色。本文着重论述蓝印花布作为南通民间艺术之一的历史由来、蓝印花布的工艺特征、艺术特征及其创新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南通蓝印花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通过纹样设计能够反映出南通的民俗特色和文化特色。同时,南通蓝印花布的设计也呈现出较强的表现力,提供独特的视觉享受。主要从视觉传达设计视角对南通蓝印花布的设计进行分析,探究南通蓝印花布设计的艺术特色及应用价值,加深大众对南通蓝印花布的了解。探究视觉传达的作用,通过视觉元素来表现南通蓝印花布的设计品位,使南通蓝印花布的民族文化特性通过视觉传达表现出来,提升南通蓝印花布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感受民族工艺魅力。  相似文献   

5.
沈美  于翔 《纺织报告》2023,(1):110-112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领域的新方向,而知识可视化则是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文章尝试在文化空间视域下,应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知识可视化表达方案开展理论分析与研究,为南通蓝印花布纹样在文化空间视域下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探索一条新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6.
陈冬梅 《西部皮革》2024,(1):105-107
蓝印花布作为一种使用天然植物印染而成的印花品,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凭借其色彩、纹样、造型等流传于民间,成为具有保护和继承价值的非遗文化遗产。现代时尚服饰设计中,可以结合服饰设计要求,提取蓝印花布中的色彩、图案等元素,使用现代表现手法,实现二者的融合,为南通蓝印花布的传承和创新开辟新的路径。文章主要对南通蓝印花布的艺术内涵及其与现代时尚服饰设计的契合点进行分析,提出蓝印花布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希望为服装设计中的传统与时尚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南通蓝印花布的价值,指出其在原料的选取、成品的实用性及服用的舒适性等方面都体现了环保的理念,适应现代人对低碳环保生活方式的追求。通过对南通蓝印花布纹样的详实研究,指出其纹样在工艺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应用范围。在构成方面的多样性上,动植物、人物及文字等纹样一应俱全;在形式美法则方面,又表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审美内涵。实用与审美兼具的南通蓝印花布以独具地域特色的纹样表现和应用,使人们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淳朴与悠远,也是设计师的重要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8.
奚燕锋  梁惠娥 《纺织学报》2012,33(2):98-103
南通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她以其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在物质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美名。通过追溯南通蓝印花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指出其在染色工艺、纹样造型等方面的演化过程。从南通蓝印花布过去以及现在的经营、生存状态分析入手,指出唯有传统与现代结合,才能使传统工艺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并以此为立足点,通过与其它具代表性地区蓝印花布现状的分析,指出南通蓝印花布在原料、地域、设计理念、生产经营、产业链的形成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9.
姜丽丽  王宏付 《丝绸》2013,(1):44-49
蓝印花布和木版年画是雕刻技术影响下的两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通过对南通蓝印花布和杨家埠木版年画纹样的题材、色彩、寓意及艺术文化内涵、工艺表现、构思构图、造型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说明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雕刻形式、不同材质下的两种民间艺术形式各自拥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相通的审美情趣,显示出中国民间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拓展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研究认为南通蓝印花布和杨家埠年画纹样在某些方面完全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真正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南通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它以其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在物质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美名.通过追溯南通蓝印花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指出其在染色工艺、纹样造型等方面的演化过程.从南通蓝印花布过去以及现在的经营、生存状态分析入手,指出唯有传统与现代结合,才能使传统工艺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并以此为立足点,通过与其他具代表性地区蓝印花布现状的分析,指出南通蓝印花布在原料、地域、设计理念、生产经营、产业链的形成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1.
鲁程云  覃会优 《西部皮革》2022,(15):116-118
以南通蓝印花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南通蓝印花布在文创设计中的形式表达,使用再设计方法使其应用在文创设计中。以南通蓝印花布的形态特征为切入口,从设计的角度阐述南通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剖析南通蓝印花布当前发展遇到的瓶颈,探讨南通蓝印花布的语言符号如何融入文创设计。运用现代设计原理和手段,以纹样创新丰富形式语言,造型创新丰富视觉审美,让传统工艺南通蓝印花布融入现代生活,使其在当代社会中能有效得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的价值底蕴和设计理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南通蓝印花布独特的生产工艺、图案的构成及寓意,探讨南通蓝印花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具备的民间工艺文化生态学保护价值,指出南通蓝印花布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并以此为立足点,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对南通蓝印花布从符号设计、组合设计、创新设计等方面进行延伸,发现传统元素和现代审美观念的一体性是现代服饰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内涵,二者的融合也为南通蓝印花布在当今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蓝印花布吉祥纹样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和文化渊源,并说明了蓝印花布的现代运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对浙江桐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藏蓝印花布进行探究,田野式拜访浙江桐乡蓝印花布传承人,并结合文献史料和实地研究,从蓝印花布的起源与发展、工艺制作、纹样艺术等揭示其美学特征。浙江民间传统蓝印花布选用棉纤维面料作底布,天然植物染料为染剂,在织造和印染工艺与图案审美文化上有着民俗文化艺术的共性。浙江民间传统蓝印花布纹样淳朴稚拙、色彩古朴典雅、图案寓意多样丰富,承载着独特的技艺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蓝印花布吉祥纹样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和文化渊源,并说明了蓝印花布的现代运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南通蓝印花布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唯有在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才能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本文针对传统南通蓝印花布成衣设计存在的弊端,通过设计实践,探索了现代南通蓝印花布在图案造型、色彩设计、材料设计及多元化成衣设计方面的创新艺术手法,使古老的南通蓝印花布表现出现代气息。  相似文献   

17.
尹欣 《丝绸》2020,57(5):75-81
针对近几年南通地区蓝印花布销售量下滑的情况,文章探讨了当前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手工技艺的传承情况及新市场的打开方式。通过对互联网销售模式兴起的新型生产模式和传统手工生产进行对比,找出影响南通蓝印花布生产与销售的主要因素,并对此现象的突破提出解决意见。研究结果表明:南通二甲镇的印花工艺至今沿袭了古法的制作工序,但是由于其成本较高、工时较长,且与今日大众审美有所偏差,目前难觅其影。所以,南通蓝印花布可以采用手工与机器并行的生产模式,并配合打造品牌网店的线上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从而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蓝印花布印染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其独有的艺术价值以及美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其独有的色彩美感、图案造型以及印染工艺在服装设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南通地区的蓝印花布为例,通过对其纹样、元素融合以及图案设计等的深入研究,对面料结构的设计以及色彩搭配、图案创新等提出了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鑫 《江苏纺织》2014,(10):30-31
<正>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秦汉,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蓝印花布自宋代以来,因其工艺相对简洁,质地牢固耐用,纹样寓意丰富而深受百姓的喜爱,曾作为被面、包袱布、帐檐等广泛应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地都曾是蓝印花布的主产区,因地理位置、民俗风情的差异,蓝印花布的图案也烙上了各地的特点。南通蓝印花布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纹样的特点是点、线、面并用,形成  相似文献   

20.
蓝印花布和民间剪纸与各地风俗习惯密切相关,蕴涵着当地民族精神.通过对南通蓝印花布花版纹样和胶东剪纸纹样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它们在雕刻纹样使用的工具和纹样题材、纹样构思、构图与纹样造型方面的异同之处.二者的最大不同之处在纹样造型上,南通花版纹样以点、短线和面组成互不相连的粗犷纹样,胶东剪纸纹样则以线为主像网一样勾勒细腻的物象;而二者本质上确是同根同源,共同传承着中国民间艺术的精华,这对2种传统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