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思声  王珊 《华中建筑》2009,27(7):185-189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潮流--殖民外廊式建筑潮流衰退后,在泉州侨乡却迎来了建设外廊式建筑的高潮,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认识.该文通过对近代泉州侨乡外廊式建筑的兴盛规律、形成原因、发展演绎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揭示这一特殊的建筑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1993年以来有关外廊式建筑研究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这类建筑分为中国传统的廊式建筑、洋式廊屋及外廊式合院民居三大类,并综述其分布的特点、原因及社会意义。外廊式建筑的研究由商埠扩展到偏远地区,从立面特征深入到探讨内部的空间组织及生活方式。本文分析“外廊式”建筑研究与中国近代建筑史学科发展的关联,指出从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分布及其特征也反映了“近代化”在中国各地区的不同发展方式和历程。  相似文献   

3.
近代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概括了外廊式建筑在世界的起源、传播与分布,并重点阐述了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钱毅  任璞 《华中建筑》2014,(10):19-24
殖民地外廊风格是19世纪后半中国近代建筑最主要的建筑风格,对德占时期青岛近代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该文首先对青岛最初的德国建筑中广泛使用殖民地外廊风格的状况进行分析;接下来通过两组案例研究,说明外廊空间在建筑中作用的逐渐演变;其后分析了后期的德国建筑中外廊空间向装饰性元素的蜕化。全文通过对殖民地外廊风格在青岛德国建筑中从风行到淡出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力图呈现出青岛德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一条脉络。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阐述嘉禾县李云杰旧宅的建筑样式、建筑结构、建筑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追溯当时的时代特征、嘉禾县的地理位置以及别墅主人的身份经历分析了李云杰别墅的建筑样式源头一“外廊样式”。并分析了“外廊样式”在此实例中经历的嬗变以及演化形成的结果“廊中廊”形式。  相似文献   

6.
巴洛克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认为,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过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与中国传统建筑合流,生成了所谓“中华巴洛克”。在中国传统建筑向近代转型时,巴洛克调和了若干冲突。  相似文献   

7.
以生态适应性与文化适应性的双重视野,分析外廊式建筑所透视的地方文化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特点与使用者的生存智慧.并通过选取典型的开敞外廊式建筑与封闭围合的内廊式建筑的不同建筑形式的环境比较研究,通过选择典型夏季工况下,人在廊中行走时,高度截面Y=1.5m处进行计算模拟研究,验证人们对气候的舒适感及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亲密接触的幸福感,从而对于外廊式建筑的适应性演化给予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8.
9.
霍光 《建筑师》2007,(2):73-75
文章认为“华侨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一个相对独立、极富特色的类型。文章扼要地介绍了“华侨建筑”的类型、美学特征和思想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指出:研究“华侨建筑”对丰富中国近代建筑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鼓浪屿的近代建筑中,除考究的布局、文化多元的建筑与装饰外,门楼也颇具特色,其作为许多宅邸的庭院入口,展示着屋主的身份地位及审美品位。文章通过整理鼓浪屿近代建筑中的门楼,分类总结了门楼的样式及特征,将闽南传统样式、西方复古主义、中西结合样式、近代摩登样式及其他样式五类门楼依据建造年代的不同进行数量统计,在不同时期的鼓浪屿历史地图中分析门楼的分布状态和演变情况,并尝试从风格角度浅析门楼样式的变迁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了我国近代监狱建筑形制形成的西学影响,并以《京外改良各监狱报告书录要》所载的当时部分监狱建筑平面图左证之。  相似文献   

12.
郭焕宇 《华中建筑》2014,(4):122-125
基于建筑美学理论展开分析,近代广东侨乡民居装饰的审美属性包括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三个层面内容,即经世致用的地域性特征、与时俱进的时代性特征和开放兼容的文化性特征。具体表现为民居装饰材料、技艺的地域性特征;民居装饰在侨汇经济、政治政策、社会治安等多样条件下的时代性特征;民居装饰在材料技法、造型符号以及题材内容等方面中外结合的文化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实践一直受到“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困扰,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市场化使建筑的地域价值逐渐衰落,大量国外设计机构的介入又使建筑创作逐渐走向“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发展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更加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的使命。本文简述了中国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的地域建筑思潮不是现在才有的,其自中国近代建筑学科诞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发展,并将随着时代与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景点营造与中国当代园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广思 《中国园林》2004,20(9):21-23
以景点为构思线索是当前园林设计中的常见现象.它的形成原因是多元的:控制场地、追求文化意境、获取经济收益,但是在这种现象背后掩盖着有关形式美与思维认识问题的误解和盲点.就相关话题提出多角度的讨论、设问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浙江是受西方近代建筑影响较深的地区之一,同时也保留和继承了该地域传统的营建特征与技术工艺。目前,浙江中西建筑的实物与文献的可依存度较高,但是仍有必要在营造样式与艺术倾向上进行梳理。本文基于浙江近代建筑风格的比较实证,论述其对浙江近代中西交融样式的承载特征,讨论其形制格局的演进与建筑细部的更替,进而提出西方营建形式对浙江近代建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虽然在时间和地域上相距甚远,但在建筑意匠、营造理念与技术措施上却有着共通之处。本文以类比的方法分析和梳理了二者在形式与功能取向、结构与技术、装配式的建筑理念以及建筑的整体性等方面的相同与相似点,提出了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继而总结了可供中国当代建筑借鉴的基于类型学设计方法的建筑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建筑“中国性”探索的四种范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志宏 《华中建筑》2008,26(10):20-23
“中国性”一直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下,建筑师发展出一系列思想及策略,在当今其中有四种范式比较具有代表性。该文分别对这四种范式进行分析,并着重对其基本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为理解现代建筑“中国性”提供一种视野。  相似文献   

18.
从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解读民族形式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叶,以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流的建筑样式从清末民初、民国南京建设、日伪的“新京”建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建筑”.虽然各个时期的民族形式建筑背后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但是若仔细剖析.仍能看出背后有一条民族主义思想的主线,不绝如缕贯穿其间这种以传统文化为旗帜的民族主义,利用建筑为手段表达了近代民族性与国家观念,该文考察民族主义的反抗与建设的两个面相,及受之影响的民族形式建筑在近代中国的发生发展这一现象也说明,中国近代建筑史应当从思想史的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郭焕宇 《华中建筑》2014,(5):130-134
近代广东三大汉族民系侨乡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在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碰撞交流过程中发展演化。两种异质性的建筑文化相遇,在广府侨乡表现为外来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充分交融的"合流式"融合模式,在潮汕侨乡、客家侨乡则分别表现为外来文化以"融入式"及"嵌入式"模式与本地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