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决二次雷达在传统的A/C模式下存在的技术缺陷,以传统的"滑窗法"处理为基础,提出了新的算法。该新算法在脉冲前沿检测时,增加了脉冲宽度、幅度处理;在框架检测时,增加了对代码的提取;在参考脉冲选择时,对参考脉冲幅度重新进行了处理;在去幻影准则时,在距离相关的基础上增加了幅度相关;在代码置信度时,采用了"最小误差"方法;在去异步干扰时,采用"5判3"的算法去掉异步干扰和剩余的幻影。仿真结果表明,即使是在高密度询问和复杂的同步窜扰及异步干扰,应答信号存在非常严重的重叠情况时,该算法都具有极高的真实应答的检测概率和极低的虚警概率。  相似文献   

2.
二次雷达应答处理的抗干扰方法包括两部分内容:(1)去幻影,判定出幻影框架并将它删除;(2)去干扰。由于去幻影部分采用的标准从严,有一部分幻影框架没有去除掉,因此,在该部分处理中,标准将适当放宽,保证能够尽可能地去除干扰。采用该方法能在高密度应答中有效地筛选真实应答,  相似文献   

3.
主瓣压制式干扰是现代电子战中雷达所面临的重要干扰样式。在多站雷达系统下,由于干扰机宽波束的特点,各接收站接收到干扰信号是高度相关的,而目标在各探测方向上的散射特性不同,在各接收站中的回波信号是相互独立的。根据这一空间散射特性的差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幅度比特征的多站雷达主瓣干扰抑制方法。在各接收站进行时间对齐后,对各时刻点的回波信号计算幅度比,将时域信号转化到幅度比特征域,在该特征域中,干扰的相关性导致其在背景中被"平滑",目标回波的独立性使目标"凸显"。最后,在幅度比特征域设定固定门限,对目标进行恒虚警检测。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主瓣压制式干扰,并可改善主瓣干扰条件下的目标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4.
对于工作在米波段和分米波段的雷达干扰站,地表反射引起的波瓣分裂效应会严重影响其干扰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从理论上推导分析了地表反射导致的波瓣分裂原理;通过Matlab仿真比较干扰站在地表反射条件下与自由空间中的干扰效果,揭示了地表反射导致某些雷达干扰站干扰效果急剧下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站高度综合部署的方法来改善地表反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改善了地表反射对该雷达干扰站干扰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二次雷达威力连续覆盖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我国中、东部区域雷达管制所需二次雷达的数量,讨论了影响确定该数量的各种因素.以连续覆盖空域为思路,利用典型二次雷达的威力图,重点分析了邻近雷达站间距离与对应的低空盲区高度、顶空盲区高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指定高度连续覆盖空域条件下获得二次雷达需求数量的方法.该分析方法可为布站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民航配备了大量的二次监视雷达,这些雷达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测试以确定系统的各项参数在规定范围之内.使用传统的测试仪器虽然能完成雷达系统各项指标的测试,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同品牌的仪器参数设置的差异化,或者不同的操作者测试习惯的不同均会导致测试结果无法进行有效的对比.因此我们基于NI PXI模块化仪器设计了一套二次雷达自动化测试系统,该系统将测试方法以及测试流程进行标准化设置,可以对于不同型号和厂家雷达的系统参数指标进行横向对比.该系统可以同时测试接收机和发射机的物理参数,包括:接收机带宽、灵敏度;发射机功率、脉冲等参数.功能测试包括:目标模拟器与雷达间以1090MHz频率通信、视频信号检测、基于合成的TTL逻辑视频信号的雷达扫描变换器显示,以及局域网通信.来自于目标和多目标模拟器的返回脉冲,或是静止的或沿着轨道运动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于SELEX接收机配置的优化方案,以及其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故障排除进行了讨论,对于优化SELEX二次雷达系统的工作状态有着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8.
该文针对一、二次雷达在杂波环境下多目标多传感器协同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带二次雷达修正的基于航迹关联的一、二次雷达联合跟踪算法。该算法先通过一次雷达对敌友方目标和二次雷达对友方目标运用联合概率数据关联算法滤波跟踪得到航迹数据之后运用双门限航迹关联判定友方目标并撤消对友方目标的跟踪和利用二次雷达探测数据进行对敌方目标的高度信息进行自适应修正,通过蒙特卡洛仿真表明该算法在提高目标跟踪精度和减小处理器的运算量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多基地雷达的优化布站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非等分栅栏覆盖的优化布站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非等分栅栏覆盖区域之间的关系构造约束条件,将优化问题分解为两个子问题,即单条部署线的优化布站问题和非等分栅栏组合的优化问题;其次,基于单条部署线上的优化布站条件,采用穷举法求解单条部署线的优化布站问题;然后,根据最小部署成本准则...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参数联合估计的假目标鉴别方法可通过增加雷达站数量来提高假目标鉴别概率,然而,过度增加雷达站数量会造成设备资源的严重浪费.对此,提出基于多站雷达系统假目标鉴别过程中渐进收缩的子站选择策略.对于空间已有的雷达站,在满足预设假目标鉴别性能的前提下,考虑通过快速收缩和全局收缩2种筛选方式,迭代选出系统中空间分布更有优势、鉴别能力更强的发射或接收站,共同组成雷达子站.相比于穷举搜索方法,子站选择策略可大幅降低筛选过程的时间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子站能够保持与原多站雷达系统近似的鉴别效果,同时优化了雷达设备数量,减少了融合中心处理的数据量和所需的通信链路,有效节约了运作成本.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方便直接利用时域测量数据,重构地下目标的电参数,将二维频域变形玻恩迭代法(BDIM)发展到时域形式.迭代反演过程中,正问题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求解;而逆问题的病态特性由吉洪诺夫(Tikhonov)正则化技术抑制.在地下勘探应用算例中,噪声污染被加入,数值结果初步证实了改进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机载预警雷达在强地/海杂波环境下的微弱目标检测问题,研究了基于动态规划的空时自适应处理级联检测前跟踪(STAP-TBD)技术.首先建立了空时二维杂波数学模型并给出了STAP-TBD广义似然比检测模型,通过STAP处理获得单帧最优输出信杂噪比,并运用动态规划法对连续帧数据进行积累,最后利用广义似然比检测完成对目标的有效检测.仿真结果表明,STAP-TBD技术具有在强杂波背景下检测微弱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体制雷达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雷达故障诊断的难度.为保证新体制雷达工作的可靠性和维修性能,运用人工智能理论,将神经网络与案例推理相结合,提出了雷达故障诊断系统结构和基于RBF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模型,给出了雷达故障案例的表示方法及快速检索算法.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了模型及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给传统会计处理带来了冲击。它在会计处理中的问题会给经济业务和投资决策带来壁垒。因此,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常规监视雷达方程、结合稀布阵特点,修正给出了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方程推导,并分析讨论了该体制雷达的特有参数.通过对脉冲积累时间、等效功率孔径积的计算分析以及与常规雷达的探测威力对比,得出了该体制雷达具有作用距离远、探测慢速目标时脉冲积累时间长以及所需等效功率孔径积小等优点.该方程在论证和研究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探测威力方面更具有实用性,为进行该体制雷达初步设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针对线性调频连续波(LFMCw)便携式地面侦察雷达对地面运动目标的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行人与车辆目标识别算法.该算法利用行人与车辆目标的微多普勒特征不同,将其多普勒谱进行功率谱转换后,通过功率谱信息来完成对行人与车辆目标的分类识别.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与基于时频分析类方法相比,该算法计算量小,且在动目标检测(MTD)之后进行数据处理时,不需要再对信号进行复杂的时频变换分析,因而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MIMO雷达三维成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技术中存在的运动补偿难题,通过使用确定性阵列和单次快拍空间并行采样取代传统ISAR中非确定性阵列和长时间多脉冲采样,给出了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雷达的双线阵宽带信号高分辨三维成像方法.由于采用了正交编码波形,使得距离维和方位维成像可独立进行,同时采用的垂直双线阵模式实际等效完成了平面阵列的采样功能,大大减少了阵元个数.仿真实验证实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雷达显示终端功能单一、界面操作局限性大等问题影响了雷达终端界面操作功能的拓展。为此,提出一种基于ArcGIS Engine的雷达显示终端的实现方法,将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嵌入到雷达显示终端中,并使用符号化的方法对目标点迹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更加直观、灵活地显示目标位置信息,同时,ArcGIS Engine组件所提供的丰富的地图操作方法可有效缩短程序的开发周期,提高编程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简述地质雷达基本原理及工作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了地质雷达的信号识别在铁路、公路等检测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并对地质雷达的实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及分析。结果表明,地质雷达检测技术能有效的判断隧道衬砌厚度、衬砌中金属构件的分布、衬砌缺陷部位以及衬砌结构空洞情况,对隧道衬砌的质量起到监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