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工蜗轮通常不测量齿厚而是测量其中心距极限偏差,因而在有关手册中给出了加工时控制中心距极限偏差值△S_a。而对单件小批生产的工厂加工蜗轮,因检验条件所限,没有综合检查仪检验加工中心距,往往用检验蜗轮的齿厚来达到制造精度。其方法是测量M值尺寸,也可测量斜齿轮公法线长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种确定齿轮跨棒距上下偏差的方法。标准GB/T10095-1988给出了详细的确定齿厚偏差以及公法线长度上下偏差的算法,但针对跨棒距的偏差确定方法较少。文中根据公法线长度的上下极限值,确定出2个极限名义变位系数X_(J1)和X_(J2),根据X_(J1)和X_(J2)可以推导出对应的跨棒距极限偏差。编写计算程序,简便易行,且具有很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3.
张雨 《机械制造》2003,41(2):33-34
Ⅱ 影响法向侧隙的因素 齿轮副的法向侧隙jn是齿轮副在工作齿面接触时,非工作齿面之间的最小距离。齿轮设计中,其侧隙主要靠齿厚极限偏差和中心距极限偏差来保证。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规定了齿厚极限偏差的数值由小到大,依次为C,D……S等14种字母代号来表示,每种代号所表示的齿厚偏差值以周节极限偏差.fpt的倍数计算,设计时可根据齿轮副的工作情况来选择,由齿厚极限上偏差Ess、下偏差Esi或公法线平均长度上偏差Ews、下偏差Ewi两种代号组成。 由于齿轮的齿厚公差、中心距公差、加工和安装  相似文献   

4.
渐开线圆柱齿轮,一般用公法线长度(?)控制齿厚。但在下列情况时,常用量柱距M间接控制齿厚:(1)齿宽b相似文献   

5.
公法线偏差设计一般按设计手册选择,公法线偏差设计与啮合动力学性能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通过推导公法线偏差下的啮合刚度与啮合间隙计算公式,建立了包含时变啮合刚度和齿侧间隙的12自由度斜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6级精度下的4组公法线偏差,计算得到每组公法线偏差下系统传动误差的峰-峰值曲线、幅频响应和均方根曲线,给出最佳公法线偏差设计流程。分析结果表明,低速时公法线偏差对齿轮副的动态特性影响不明显,当齿轮转速较高时(ω=0. 782~1. 03),系统将出现跳跃,进入混沌;公法线偏差对齿轮副的冲击响应有着显著的影响,适当增加公法线偏差可改善齿轮系统的冲击;公法线偏差组取第三组公法线偏差时,系统振动最小,为最佳公法线偏差值。研究结果为公法线偏差设计提供了一种动力学评判方法,对高性能齿轮设计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设计资料系根据机械电子工业部部标准JB197-83“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的有关内容制订,提供一种快速确定渐开线圆柱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上下偏差及齿厚上下偏差、偏差字母代号的简易查表法。考虑到工业上大部份齿轮的使用情况,本查表法仅适用于齿形角为20°的齿轮。在齿轮的零件设计图上,需要根据齿轮工作情况选择精度等级,确定公法线平均长度上下偏差及齿厚偏差字母代号,目前存在着:1)计算繁杂费时,且要查阅大量表格;2)为确定公法线平均长度上下偏差及齿厚偏差字母代号,需算出很多齿轮零件设计图上不需表明的  相似文献   

7.
《机械传动》2015,(12):126-128
给出行星齿轮传动中太阳轮运转时的最大偏心量和联轴器的最小极限长度的计算方法,其中太阳轮运转时的最大偏心量由行星轮和太阳轮的径向综合总偏差之和、各行星轴承最大径向游隙的1/2、各行星轴承孔中心距极限偏差和受力后的变形4部分组成;推荐单铰式齿式联轴器的角度偏差的合理极限值为0.001 rad。实际应用证明文中所给出的方法正确、实用,所推荐的数值合理。  相似文献   

8.
齿轮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动部件,直接影响设备的性能和稳定,因此关于齿轮精度评价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传统齿距偏差采用局部点测量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齿廓迹线的齿距偏差评价方法,这种齿距评价与齿廓偏差有关,齿廓偏差由Mahr891E齿轮测量中心测得。利用转角偏差评价齿距,基于齿轮齿廓迹线上所有点对转角偏差进行最小二乘拟合,也为齿距偏差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最后提供了该方法与齿距仪测量结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基于齿廓迹线的齿距偏差可以很好评价实际齿距,结果具有一般性。  相似文献   

9.
齿轮齿厚偏差的要求,是齿轮的加工和检验的内容之一。也是GB 10095—85内容之一。齿轮的齿厚偏差的检验是保证齿轮传动质量的内容之一。 在齿厚偏差检验中,常用的有弦齿厚检验、公法线平均长度检验,双啮中心距的检验和量柱距(M值)检验等。  相似文献   

10.
如何合理计算齿轮副侧隙,对保证齿轮副的传动性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JB179—83采用与 ISO 齿轮标准相一致的侧隙体制,用固定中心距极限偏差,改变齿厚极限偏差来获得所需侧隙,即所谓基中心距制。同时,按齿轮的工作条件,如齿轮副的传动速度、润滑方式、温升变化、受力变形以及轴系误差等,计算出齿轮副最小法  相似文献   

11.
在新颁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GB10095—88)中,齿厚极限偏差规定为14档,每档的偏差数值均是齿轮齿距极限偏差f整倍数,并用C~S的14种代号来表示。在许多情况下,由于设计者缺乏直接定出齿厚极限偏差代号的经验,因此在确定齿厚极限偏差时,不得不对每个齿轮逐一进行计算,这种方法既繁琐,又易出错。使用计  相似文献   

12.
在贯彻JB179—83《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标准对,如河将JB179—60标准的齿厚极限偏差及公法线平均长度极限偏差套改为JB179—83标准,是目前急需完成的工作。根据JB179—83标准规定,在齿轮及齿轮副工作图上,应标注齿轮及齿轮副的精度等级和齿厚极限偏差及齿轮副的侧隙。根据“级套级”原则,若以计算  相似文献   

13.
在对齿轮进行精度等级评定时,齿廓偏差和齿距偏差是两个重要的评定参数,为了精确计算齿轮磨削加工获得的实际齿廓偏差和齿距偏差,文中提出了齿轮齿廓偏差和齿距偏差的评定方法,综合考虑夹紧变形的影响,利用齐次坐标变换矩阵建立了齿面参数方程,并系统分析了各种位姿误差对齿廓偏差、齿距偏差的影响规律,为齿廓偏差和齿距偏差的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中以一种大型齿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激光跟踪仪的测量齿距偏差和齿距累积偏差的相对测量法。与常规的测量方法相比,该方法扩大了大型齿轮齿距偏差和齿距累积偏差的测量范围。文中论述了相对测量法的原理,推导了齿距偏差和齿距累积偏差的计算模型,解决了大型齿轮齿距偏差和累积偏差的测量难题。该测量方法可以有效评估齿轮齿距偏差和齿距累积偏差,其测量系统精度可达到0.01 mm/m。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微线段齿轮的应用性,从中心距偏差的角度对微线段齿轮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依据微线段齿轮齿廓构型原理,基于齿轮啮合关系推导了其齿廓数学模型;采用离散化TCA(齿面接触分析)方法计算了微线段齿轮的传动误差,分析了不同中心距偏差对渐开线和微线段齿轮的传动误差和侧隙的影响;通过建立微线段齿轮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渐开线和微线段齿轮在不同载荷、转速下中心距偏差对动态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线段齿轮比渐开线齿轮对中心距偏差更为敏感;在低速轻载工况下,渐开线齿轮的动力学特性更好,在载荷较大的工况下,尤其是在中高速重载工况下,当中心距偏差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微线段齿轮具有更好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直齿圆锥齿轮对切齿前的齿坯要求严格,本文介绍齿尖距L和齿顶圆直径d所用量规的设计。一、直齿圆锥齿轮齿坯公差及有关工序 1.齿坯公差 GB11365—89《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精度》规定齿坯三项公差(如图1所示):齿尖距L的极限偏差、顶锥角ψ极限偏差和齿顶圆直径d极限偏差。安装距K的极限偏差在加工齿形时控制,背锥角ψ。一般图纸中均给出极限偏差或规定为较低的公差等级。上述四个项目的极限偏差,正是本文所介绍的两种量规要检查的。  相似文献   

17.
天线测试转台传动链回差的控制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天线测试转台传动链回差的控制与计算方法,指出齿轮可以采用化学镀镍来控制齿厚,以消除公法线均长偏差和中心距偏差所引起的回差,计算结果表明,对于7级精度的齿轮,在采用化学镀镍使齿轮副中心距可视为可调中心距时,传动链回差的最大值不大于2.37′,均方根值不大于1.53′。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齿轮检查中,公法线长度的测量不需要测量基准,不必严格控制测量基准和避免了由基准误差带来的测量误差.公法线长度的变动量表明齿轮的运动偏心——评定运动精度;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能保证齿厚和控制侧隙:相差一齿的公法线长度的差值就是基距.它可以确定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影响公法线长  相似文献   

19.
齿轮图纸给定的齿厚测量尺寸形式很多,但不管设计者给的是分圆弦齿厚、固定弦齿厚、公法线长度还是二量棒距等,在齿轮刀具设计前均需换算成分圆弧齿厚以及相应的公差后才能进行刀具设计计算。当前关于齿厚换算的计算公式,资料很少,特别是相应的公差换算问题,也没有介绍。对于精度不高的齿轮刀具计算可以忽  相似文献   

20.
3903A型CNC齿轮测量中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3903A型CNC齿轮测量中心是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开发的一种综合性齿轮测量仪器。该仪器可以测量直齿、斜齿渐开线圆柱齿轮、内齿轮、剃齿刀和插齿刀的齿廓偏差、螺旋线偏差、齿距累积偏差、齿距偏差、径向跳动以及测量滚刀的齿形误差(包括刃口齿形、齿背齿形)、三转内(一转内)切削刃的螺旋线误差、啮合线误差等。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