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软煤层综采长壁工作面采场矿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淮北矿区综采采场条件复杂,采场矿压受多种因素影响,文章研究总结淮北矿区三软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为加强综采工作面顶板管理、保证安全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结合淮南矿区某矿同一煤层不同工作面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通过采用FLAC3D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分析的方法对不同采高的深部综采面矿压显现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采高回采面矿压显现的基本规律。实践表明:随工作面采高的增加,表现出回采面周期来压步距变大、顶板最大下沉量加大、工作面支承压力峰值变小及峰值位置向煤壁前方迁移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宗涛  谢佳琪  孙强 《煤》2014,(6):65-67
针对潞安矿区松软厚煤层地质条件,介绍了王庄煤矿首个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概况和矿压观测方法,通过现场矿压观测,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及其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了工作面的周期来压步距和来压强度,为大采高工作面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神东矿区及相邻矿区综采工作面末采顶板事故发生原因,根据神东矿区实际开采条件,提出了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顶板管控技术。结合顶板事故发生原因,提出了神东矿区综采工作面末采顶板控制对策。末采生产管控工作中让压开采至关重要,而且必须提高工作面末采推进速度和合理控制末采采高,减小老顶周期来压期间工作面矿压显现剧烈程度。  相似文献   

5.
范振伯 《煤矿开采》2004,9(2):46-47,69
通过对淮南矿区某矿较薄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得出"三软"较薄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特征,综合评价其支架的适应性与工作状态,为工作面支架选型提供依据,对同类条件下综放俯斜工作面开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街矿区深部厚煤层顶板存在巨厚岩层,造成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强烈,采场顶板安全隐患大。为全面掌握巨厚顶板条件下6 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采取现场安装支架压力记录仪、钻孔应力计、锚杆锚索测力计、顶板离层仪的方法,对工作面来压、采动应力、支护体受力、巷道围岩变形等参量进行了现场实测。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推进速度与周期来压步距呈正相关关系;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大,应力峰值达20 m;区段煤柱存在11 m弹性核区;锚杆锚索受力及顶板离层在采空区后方600 m达到稳定状态。通过深部6 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分析,建立了深部大采高采场覆岩活动立体模型。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木瓜矿近距离煤层下采场矿压规律进行研究,对木瓜矿10-209综采工作面进行了矿压监测,结合FLAC3D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得出近距离煤层下10-209综采工作面矿压规律;提出采煤工作面安全开采的措施及设备选型。实践表明,通过工作面矿压、煤壁片帮监测与FLAC3D数值模拟技术的有效结合,能够模拟采场矿压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8.
《煤炭技术》2021,40(3):31-34
以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的52304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对大采高综采面矿压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UDEC对不同深度和采高的采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比较浅部与深部采场在不同采高情况下超前支承压力的变化特征,为矿井大采高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9.
潘北矿回采工作面提高上限的采煤方法论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潘北矿11014工作面提高上限开采出现综采压架事故,为给该工作面选择合理采煤方法,经对工作面准备期预测资料和形成工作面后实际资料的研究对比,结合淮南矿区工作面提高开采上限的实际经验,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对该工作面选用的回采工艺进行技术论证,提出该工作面不适合采用综采。同时,着重分析了高档普采和炮采的利弊和采用炮采的安全保障措施,论证表明:对该上提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还没有较好掌握,顶板控制技术不成熟,采用综采存在较大的压架风险;采用高档普采,因回采工艺本身所限,也易发生顸板事故;从安全、技术及经济因素综合分析,认为该工作面宜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铰接顶梁的炮采工艺。  相似文献   

10.
以山不拉煤矿工程背景为切入点,针对该矿3202综采面地质和开采条件,利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综采采场顶板移动和来压规律,可为矿区类似条件工作面顶板管理及底板巷道布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综采导水裂隙带多因素影响指标研究与高度预计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前提下,提出了新的参数指标即硬岩岩性比例系数,代替顶板岩层单轴抗压强度,避免了现行规范中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顶板类型划分时单轴抗压强度统计不确定问题,以及未反映顶板软硬岩层组合结构问题。以39例综采导水裂隙带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综采导水裂隙带高度与煤层采高、硬岩岩性系数、工作面斜长、采深、开采推进速度多因素之间的非线性统计关系式,并用于淮南谢桥矿首采面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  相似文献   

12.
23512智能化综采面开采的3#煤层及顶板岩层松软,回采过程中容易出现片帮及冒顶,断层破碎影响带片帮、冒顶发生率显著增加.为确保采面回采安全,采取注浆方式对煤体及顶板进行加固,即采面采用深孔注浆,机巷采用浅、深孔相结合注浆方式对断层影响范围的煤岩体进行加固等技术措施.现场应用后,采面过断层期间未发生片帮、冒顶等事故,为...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康家滩煤矿8#煤层坚硬顶煤的冒放性,对88203工作面坚硬顶煤顶板的破断、运移规律进行了现场观测和分析研究。利用深基点观测方法,在88203综采工作面回风巷内设置矿压观测站,对工作面顶煤顶板的不同层位进行深基点观测;利用LB数字摄像仪观测方法监测了顶煤的破坏发展过程。观测结果表明,顶煤距煤壁前方15m以内开始移动,顶板岩层移动距离煤壁前方都在18.5m以内,顶板滞后于顶煤的运移,且顶煤冒落时位移量较大;采动超前支承压力超前作用距离为10~13m,产生压裂破坏和新裂隙,说明支承压力对顶煤有预裂作用。88203工作面顶煤不能随采随冒,顶板也不能及时垮落,因此,如果采用放顶煤工艺需对顶煤顶板采取人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大倾角硬顶软底软煤走向长壁综放开采集成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硬顶软底软煤大倾角煤层埋藏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的条件,通过工作面“三机”配套、超前预爆破、回采工艺、巷道优化布置、矿山压力监测、工作面安全管理保障技术集成体系的应用,解决了该类煤层走向长壁综放开采难题,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软弱围岩工作面回撤过程中顶板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软弱围岩条件下综采工作面回撤过程中顶板运移规律,通过对昌汉沟矿综采15104工作面约80m末采区和回撤通道19d的现场矿山压力监测,详细记录了支架与围岩在工作面回撤前与回撤时的压力分布情况,以及矿山压力显现规律。根据理论分析计算,得出了在软弱围岩工作面回撤过程中顶板运移规律,对指导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三软地层易自燃煤层在煤巷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撤面过程中及工作面撤出后的采空区中等的漏风裂隙发育、漏风通道繁杂、漏风途径隐蔽、防火难度大、火灾事故频发等状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在总结以往火灾事故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策,从根本上遏制了往年火灾事故多发、经济损失惨重、负面影响大的势头,取得了连续数年消灭高温火点和一氧化碳超限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三软"煤层下行开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规律,采用相似模拟的研究方法,以淮南矿业集团谢一矿5111B11b工作面的实际开采情况为研究背景,以实验室测得的煤层及围岩物理力学参数为基础,在实验室模拟下行开采"三软"厚煤层,得出了"三软"厚煤层开采上覆岩层移动特征和矿压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综放工作面端头顶煤的放出率,进行了软厚直接顶(顶煤)条件下综放工作面端头区放煤的现场试验。实测研究了综放面端头区放煤条件下的矿压显现特征,优化了端头区放煤参数,并对放煤效果进行了实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软厚直接顶及顶煤具有较好的随动性和充填程度,利于端头放煤的安全高效实施。综放面端头区顶板压力很小,是工作面中部的6.54%。由于端头放煤后端头区顶板活动加剧,顶板压力增大了26.64%。综放面端头区放煤的顶板控制关键是"护"和"稳",改善端头支护系统的稳定性是端头区安全放煤的保障。根据综放面端头顶板的稳定性程度,合理确定了端头区的可放煤区域和双轮或三轮顺序不等量控制放煤工艺。  相似文献   

19.
复杂条件综放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乌兰煤矿3^#煤层5343综放工作面的复杂开采条件,采用现场矿压观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工作面的矿山压力显现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顶板初次来压步距24.2m,周期来压步距9.41m,来压期间支架最大平均载荷2775.5kN/架,支架的侧向挤压力较大,工作面片帮冒顶严重,工作面顶板管理难度大.由于受顶板稳定性较高和煤层倾角较大的影响,与一般的松软煤层综放工作面相比,该工作面的矿山压力显现相对比较剧烈,顶板来压强度较大,工作面存在明显的周期来压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