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加索板块内褶皱的火山机构是由若干个古生代至新生代增生到欧洲大陆边缘的地体构成的。沉积相、生物古地理分析、岩浆演化类型和古地磁资料表明,他们分别隶属于欧洲板块、特提斯区和冈瓦纳大陆。但仍有些地体来源不明。海西运动在这些保存完好的增生事件中,年代最老。在中石炭世,辽阔的北特提斯占生代岛弧体系的一部分——大高加索复式地体与欧洲地台相撞,使东欧大陆斜坡和陆隆沉积(志留系至石炭系燧石、泥质岩和浊积岩)变质和变形。由此而产生的逆掩褶皱带(前高加索岩系)成为年青的赛特期(Scythian)地台的基底。其上覆为上古生界至  相似文献   

2.
东特提斯显生宙的演化包括3个连续洋盆的张开和闭合,即古特提斯、中特提斯和新特提斯。3个洋盆的张开是3个长条形陆块从冈瓦纳古陆边缘断裂、分离并向北漂移的结果(图1,略)。古特提斯洋盆的形成始于泥盆纪,当时第一次大陆裂解,包括华南、华北、塔里木和印支板块,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出来(图2,略)。中特提斯的形成始于早二叠世晚期至中三叠世,此时第二次陆块裂解,包括西布玛树板块、羌塘板块和基梅里大陆的其它板块,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出来(图3,略)。新特提斯开始于第三次大陆裂块分离之后的晚三叠世至晚侏罗世,第三个大陆裂块包括拉萨板块、缅甸西部以及现在位于苏  相似文献   

3.
十年来,全球定位大地测量系统(GPS)已被指定用于研究从火山和地震灾害到板块运动以及全球海平面变化等许多构造学问题上来.当信号显示出通常与GPS数据有关的大于1cm的不确定性时,这些实验就给与其研究者以特有的回报.这样一来,研究板块运动要经几年测定之后才具有可信性,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研究也许要经过几十年,而要取得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值得一提的成果只有当其发生在已有的大地测量网之内才行.  相似文献   

4.
工作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接壤处的北部,属活动大陆边缘带的一部分。区内岩浆活动强烈,构造断裂发育。通过地球化学测量,圈出了部分铜金异常。对工作区的地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一些规模较大的矿化蚀变带和铜、金矿(化)点。这些矿(化)点主要分布于下石炭统红山嘴组(C1hs)组地层中,并由断裂构造控制,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具备找石英脉型铜金矿和构造蚀变岩型铜金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大陆边缘增生和碰撞过渡区以及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叠加转换的关键部位,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文章通过对达青牧场岩体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应用岩石化学方法,通过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含量分析,得出一些经典图解确定岩体构造背景。主量元素分析表明岩体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之间有过较强的物质交换,指示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岩体正长花岗岩3个样品具高Si,富Al和Na,低Ca、Mg和Fe2O3,K2O/Na2O值大于1,A/CNK值为1.34-1.49;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Eu异常明显,表明为偏铝质的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在微量元素相关判别图中,达青牧场岩体基本落入火山弧花岗岩(VAG)和同碰撞花岗岩(Syn-Colg)范围,总体表现为与碰撞有关的岛弧花岗岩,反映出花岗岩形成于俯冲带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
针对人造板热压过程中板块内部环境的研究现状,着重分析板坯内部的温度场以及气压变化情况。实验发现,人造板热压内部的温度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升温阶段、温度稳定阶段、慢速升温阶段;内部的气压则主要由空气分压以及水蒸气分压组成。此外还分析了人造板热压过程中板块内部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构造板块学说问世的短期历史中(距今仅20余年),人们对其真实性进行了多种检验。直到最近,这些检验全都是地质和地球物理方面的,也就是说,它们所涉及的是对化石、火山、沉积、断层、他貌等地质现象的解释,或者是对磁场强度及方位、热流和地震波等地球物理量的解释。然而,现在有可能对板块学说的基本前提之一进行更直接的检验,即板块仍在活动。有两种可行的方法:卫星激光测距法(SLR)和极长基线干涉测量法(VLBI)。利用这两种方法能够测量地表相距很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到小于一厘米的距离。由于板块相对运动速率一般大约为每年数厘米,这就有可能用很直接的方法(即使复杂)验证板块学说能否对现代地表各测点间的相对运动作出正确  相似文献   

8.
在如何认识许多蛇绿岩的成因和意义方面,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岛弧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强烈的地壳扩张构造特点是否相吻合。本文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蛇绿岩的特征与蛇绿岩侵位的运动学过程有关。蛇绿岩的侵位,尤其是在被动大陆边缘上的侵位,很可能是由于洋内俯冲作用造成俯冲板块向大陆外侧方向倾斜,蛇绿岩就是俯冲带的上盘。如果大陆板块与俯冲岛弧后面的板块具运动学联系,在大陆和弧后大洋板块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特定条件下,表壳俯冲带的扩张将使俯冲缝合线以一定的俯冲速度后退。因此,在蛇绿岩产生的岛弧构造岩石环境中,由蛇绿岩侵位于大陆边缘上时板块形态所限定的强热扩张作用将会产生具独特构造和地球化学特征的蛇绿岩。含大陆板块和弧后板块之间的这种运动学联系可能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大板块,或是两个大板块,但它们的运动与蛇绿岩微板块插入以及大陆之下的粘性拖曳无关。  相似文献   

9.
"大洋钻探计划"(ODP)连续对西太平洋聚合板块迂缘的地壳演化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Izu-Bonin和马里亚纳岛弧中的125和126航次(见《Geotimes》1989年6月和10月刊),瓦努阿图/新赫布里底岛弧中的134航次(见《Geotinles》1991年5月刊)以及最近汤加岛弧和拉乌盆地中的135航次.对洋内火山弧以及其相邻的岛弧和弧后盆地演化史的兴趣鼓舞了横过拉乌盆地及其相邻汤加海岭八个站位的钻探与钻取岩心.135航次开始揭示了弧后盆地及其与海沟中板块俯冲过程有关的演化.很多洋内系列演化的后期均以扩张并最后裂离火山弧附近的地壳为其特征.这些断裂区可以在弧前区的弧内、弧后或弧前形成.某些较老的(残留的)  相似文献   

10.
印度次大陆在与亚洲大陆碰撞后,其相对向北的运动引起了地壳的广泛变形,产生了世界最高山链——喜马拉雅山脉——和最高海拔地区的青藏高原。宽阔造山带的形成表明,与板块构造最初的理论相反,远离板块边界的岩石圈板块经历了广泛的变形。已提出几种模式来解释这种碰撞后变形分布于印度和亚洲板块岩石圈内部的方式。提出另外一种模式认为,亚洲岩石圈地幔俯冲开始于与印度板块碰撞后。地壳变形和增厚的数值计算支持这一模式,并且该模式与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相吻合。此模式认为,岩石圈地幔并不随地壳一起变形,可能意味着大陆碰撞带与洋壳俯冲带比以前认为的更加相似。  相似文献   

11.
超大陆旋回(supercontinent cycle)的含义是指古大陆曾经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多次的聚集和裂解。自新元古代以来,在地球历史进程中先后历经了的罗迪尼亚(Rodinia)-冈瓦纳(Gongdwanalan)-潘基亚(Pangea)等几次超级大陆的拼合与解体。但超级大陆的拼合与解体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并非毫无联系的独立发展与消亡的。每个超级大陆旋回都包括了旧大陆的分裂,裂谷带的发育,单个克拉通的无序偏移导致的多个克拉通随机组合、碰撞、缝合形成新的超级大陆这两个重要阶段。然而这些过程中对板块的运动,矿床的演化,生物的进化成长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沿卡拉哈里克拉通的西缘和北缘呈线状排列着许多中元古代晚期轻微变形的火山沉积盆地。尽管许多学者对这些盆地组合进行了比较,并在岩性上进行了对比,但部分放射性年龄与这些解释相矛盾。很少有人从区域构造上来解释这些盆地。Watters的火山弧假说与火山岩总的地球化学特征、粗碎屑大陆红色岩系以及构造样式相矛盾。沉积坳槽是一些狭窄的以断裂为边界的大陆裂谷地堑,其构造样式与沉积作用方式受强烈的垂直构造作用控制。本文提出,这些盆地是沿扩展着的大陆裂谷系,即科拉斯-辛克莱尔-杭济裂谷系(KSG裂谷)的两个分支发育的。放射性年龄数据表明,盆地年龄沿着裂谷从南支向北支明显变新。裂谷的地球物理特征以布格正重力异常为主,两侧重力值呈线形降低。盆地中含有特征的双峰式火山岩,在辛克莱尔盆地中含有中性火山岩。与火山喷发同时,有浅成花岗岩沿裂谷侵位。本文认为KSG裂谷可能存在一个北部沿岸分支,并讨论了三联点的位置。裂谷作用可能是连续发展的,并且导致西南非洲纳米比亚达马纳裂谷的发育。非洲板块(卡拉哈里与刚果克拉通)在1050Ma~950Ma前向南迁移,可能有一固定地幔柱导致KSG裂谷与达马纳裂谷的发育。并与肯尼亚的裂谷迁移作了对比。KSG裂谷的区域走向和构造经历了拉张与挤压几次反复活动。其中最突出的事件是达马纳造山带的形成,其延伸方向与中元古代晚期裂谷的区域走向一致,但是断裂构造却一再活动至今。  相似文献   

13.
大部分绿岩通过俯冲作用再度进入地幔的2.5~2.2 Ga和1.65~1.35 Ga年龄段的极小值,可能与超级大陆的活动时代相关。根据绿岩的年代分布和新生大陆壳,地球历史可被分为3个阶段:(1)>2.8 Ga,虽然一直到3.0 Ga才形成超级大陆,但是在此时以前绿岩和微型陆块就开始形成并持续发生碰撞;(2)2.8~1.3 Ga期间绿岩喷发和碰撞就显示明显的幕式,并且两个绿岩年代极小值与超级大陆的年代一致;(3)<1.3 Ga,在此时期绿岩和大陆可能已经形成并发生了持续碰撞,这可能是对超级大陆的离散和聚合时期中重要超覆的反响。绿岩年代的峰值2.7 Ga、1.9 Ga和1.3 Ga,可能反映了冷岩石圈板块下沉穿过660 km不连续面进入D层而引起的地幔大规模翻转,启动了主要地幔柱活动期。地震层析成象资料证实最后1.3 Ga绿岩的连续产出和保存,并且可能说明板块平稳地沉降到了下地幔中。  相似文献   

14.
大洋钻探计划(ODP)目前已完成了为期四年的,第一阶段24个航次的科学大洋钻探。ODP遵照“乔迪斯”(JOIDES)——“地球深部取样联合海洋研究所”的指示,在北大西洋、中大西洋、东太平洋和印度洋,其中包括南极东、西两侧的高纬度海区,对若干重要问题作了研究。 ODP的任务是更多了解:1.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演化;2.洋壳的生成和演化;3.海洋沉积层序的形成和演化;4.大气圈、大洋、永冻圈、生物圈、地磁场等长期变化的原因。1988年的119—124航次集中研究大洋环流史、全球气候史、板块内构造、热点、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过程。“乔迪斯·决心者”(JOIDES Resolution)号在119航次(1987年12月—1988年2月)中,在  相似文献   

15.
王慧 《苏盐科技》2007,(4):21-24
使用稳定性二氧化氯(S.ClO2)处理斑节对虾育苗水体(实验室规模),测定其水化学指标,以及用S.ClO2>预处理育苗用水,测定二氧化氯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消减情况.试验结果表明:(1)0.35×10-6浓度S.ClO2在露天强光条件下,可在2 d内消减完全;(2)S.ClO2可降低水中的化学耗氧量(COD)、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含量,COD、氨氮和亚硝酸盐氮降低最大幅度分别为12.9%、58.9%、25.0%;(3)S.ClO2对水中溶解氧(DO)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板块构造对造山带的解释,造山带可分为两类:(1)科迪勒拉型,(2)碰撞型。碰撞型造山带的特点是从阿巴拉契亚、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等造山带概括的。在此,我们根据(2)型来介绍一下完全不同的亚洲造山带的特点,不过它仍然应该属于碰撞造山带的范畴。亚洲是一个在晚古生代一中生代由八个大陆块碰撞而嵌合成的大拼贴构造。其主体部分是在晚古生代形成的,在西伯利亚/哈萨克与中-朝/塔里木大陆块之间,俄罗斯地台与哈萨克复合大陆块之间,中-朝与扬子地台之间发育了海西造山带。通过这些碰撞事件,蓝晶石-硅线石型区域变质带、同构造S型花岗岩类、广阔的造山运动如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及有关的大面积侵蚀盆地却并不发育。虽然,包括蓝片岩在内的高温高压片岩在所有这些区域均有产出,但是,这些岩石的放射性年代总是比大陆碰撞的年代要老,从而说明,蓝片岩早在陆块间大洋闭合之前就在科迪勒拉型造山带中形成了。代之以A型花岗岩类为特征的碰撞后深成  相似文献   

17.
内生作用形成的角砾岩一般与构造作用(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岩浆作用(从侵入到次火山的角砾岩、火山角砾岩岩筒)、以及流体爆破作用(爆破角砾岩、同生角砾岩)有关。在世界各地,包括欧洲海西期(例如,法国中央地块,Cornwall,Erzgebr)的火山侵入弧内,淡色岩的,尤其是海西晚期的成矿作用(与花岗岩有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构造和流体力学控制的岩浆角砾产出。在中欧海西褶皱带的Saxothurizgiccum,这样的角砾岩一般与Erzgebirdge-Vogtland-Krasny les区(东德/Crechoslovakia)锡矿床有联系。  相似文献   

18.
陈杰  杨云  胡雪怡  张勇  龚宇 《中国造纸》2021,40(6):47-53
本研究采用戊二醛将漆酶(Laccase)固定于细菌纤维素(BC)基材上,通过优化交联工艺,制备环境友好、重复使用的BC@Laccase消减材料;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对其进行表征;评价其催化降解水体中2-氯苯酚性能。结果表明,BC@Laccase消减材料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固定时间4 h、固定温度25℃、环境pH值3.5;利用BC@Laccase消减材料对水体中2-氯苯酚进行催化降解,当芥子酸用量4 mmol/L、降解温度30℃、环境pH值3、降解时间5 h时,对2-氯苯酚降解能力最强,降解率达到76.9%;经过7次循环使用,BC@Laccase消减材料对2-氯苯酚的催化降解能力仍可保持在最初的84.8%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有效的消减副溶血性弧菌(Vp)的超高压处理条件,利用CDC-1(临床分离株,血清型O3:K6)和CGMCC1.1997(标准菌株,血清型O1:K1)两种菌株,研究了不同Vp经超高压处理的消减变化情况;比较了CDC-1菌株接种到牡蛎体内与混合到牡蛎肉中的超高压处理的差异性。结果显示,超过200MPa的压力对两种Vp均有明显的消减作用,增大压力和延长处理时间可以提高超高压处理对Vp的消减作用;多重比较显示两种Vp对超高压的耐受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CDC-1较CGMCC1.1997有更强的超高压耐受力;超高压处理对两种接种方式Vp的消减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接种到牡蛎体内的CDC-1菌株的耐受力高于混合在牡蛎肉中的CDC-1菌株;用300MPa处理10min或350MPa处理5min能有效的消减牡蛎中的Vp。  相似文献   

20.
对远程地震走时的研究揭示了南美巴西大陆之下地球深部上地幔古热柱的存在。尽管板块已移动了数千公里,但这些热柱的地理位置相对于覆盖其上的大陆仍保持固定不变。这表明位于南美洲之下的上地幔和岩石圈自冈瓦纳大陆分裂以来一直保持着耦合状态,这一事实为有关大陆板块长期驱动力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