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界对《再生缘》的结局主要持两种看法:悲剧结局说和已无需结局的结局说。两种观点一致认为《再生缘》的结局不可能是团圆结局。而若据原作文本中的一些重要伏笔,以及作者的创作思想,陈端生的创作初哀恐怕确是让丽君复妆后与少华花烛成亲,也即《再生缘》的结局应是大团圆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联系唐代的门阀观念和户婚制度,阐述了唐传奇《李娃传》中郑生与李娃的爱情婚姻的理想结局的意义。认为传奇作者设置的理想结局,是对门阀制度和户婚律的嘲弄,同时反映了文人本体意识和平等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在其著名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和《奥瑟罗》中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理想的家庭关系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又直接影响了人物的行动、故事的进展和最后的结局。他极力提倡纯洁的爱情,贬斥肉欲的情爱;提倡基于爱情的和谐的夫妻关系,批评基于野心而合作的夫妻关系;提倡夫妻之间的平等、信任和自信。他认为,是权势破坏了亲情,引来罪恶;是权势剥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打碎了家庭的和谐与温馨。  相似文献   

4.
人类追求正义公平和幸福美满的共同愿望是导致民间故事惯用大团圆结局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东北民间故事母题中的大团圆结局模式,同时还受到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理念的影响,并因为东北的地域和社会特点,而在思想主题与结构方法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的创作初衷是思想政治宣传。透过《朝阳沟》的创作初衷,可以发现诸多民间话语的隐含存在,例如民间故事原型、宗法伦理观念、大团圆结局叙事方式等等。虽然《朝阳沟》所隐含的民间话语常常被宣传话语所撕裂,但却在宣传话语与艺术追求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就是《朝阳沟》既能满足当时思想政治宣传需要、又能超越时空界限获得广泛审美接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 ,流传广泛而又久远 ,以此为题材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 ,本文试从古代典籍中关于牵牛、织女的记载以及文人的“七夕”诗词 ,探析中华民族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理想及不同文人对爱情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以《绛纱记》为例,重新解读了近代极具传奇性的人物苏曼殊。从生存困境来源于“情”的缺乏与焦渴;爱情、友情并行于《绛纱记》,且插入素材说明主要素材;《绛纱记》结构空间充分地展示了苏曼殊对“情”的追求;《绛纱记》的悲惨结局也缘于一个“情”字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苏曼殊以“情”为核心的人生表现。  相似文献   

8.
"桃花扇底送南朝"。一部传奇本《桃花扇》,既写了南明的灭亡,又对清朝统治者有所启示。传奇本《桃花扇》是部启示录式的作品。作者孔尚任用了"障眼法",使很多人误以为侯李之间有爱情,从而衍生出建立在这种误解基础上的种种推断。孔氏结局有其内外因素。不可否认,他的写作手法是巧妙的,他的着眼点更是高远的,他的结局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9.
《李娃传》和《霍小玉传》两作品有很多相通之处.但由于女主人公性格与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这两段同处于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等客观因素笼罩下的爱情却拥有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小说中的“马嵬情结”是指马嵬事变发生后至五代期间的小说作者对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生前死后的爱情生活经历、结局的强烈而持久的关注,以及在小说行文中对李杨故事的评判。“马嵬情结”在唐五代小说中有多种表现形态,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态度是复杂矛盾的,体现了唐五代文人士子的怀旧心态、矛盾心态、好奇心态及世俗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了一场与西方的原始主义相对应的"文化寻根"的热潮.<小鲍庄>与<麦秸垛>均是具原始主义倾向的汇聚在"寻根"旗下的力作.横向比较这两部作品的叙事内容、叙事视角以及价值取向,展现在原始主义影响下的中国新时期寻根文学创作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对时代基本和普遍问题的研究,有着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蕴.作为新时代中国最重要的实践与发展,“中国之治”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两论”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辩证统一规律的论述,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与指导意义.以“两论”的哲学视角与高度来审视“中国之治”,有利于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中国之治”,更好地抓住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13.
"新闻线人"是近年来媒体激烈竞争的产物,是指向新闻媒体提供有效新闻线索并获得相应报酬的人,它的出现表明新闻信息有价,并催生了"支票新闻"."支票新闻"一方面拓宽了信源,增加了信息量,同时,应该正确认识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说明《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并不是一个“反叛者”和“求索的人”,从他“离开”学校人手,叙述了他厌学的成因:同学中没有朋友;学校的老师让他失望;学习没有目标和动力;厌学后来变成幻想,并得出以下结论:他梦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不可能的,他最终只能变成一个逃避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新闻线人”是近年来媒体激烈竞争的产物,是指向新闻媒体提供有效新闻线索并获得相应报酬的人,它的出现表明新闻信息有价,并催生了“支票新闻”。“支票新闻”一方面拓宽了信源,增加了信息量,同时,应该正确认识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模块目标"到"练习应用"的"主线贯穿式"教学法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五化”教学法,即:“模块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练习化———练习应用化”的“主线贯穿式”教学法,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及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17.
韩刚 《饰》2009,(1):22-30
通过深入考察,本文认为钱钟书等先生提倡的、以后凡成学界定论的谢赫“六法”中每一法前后两词可以等同的看法(如“气韵”即“生动”等)是站不住脚的。谢赫“六法”第一法“气韵生动”中“气韵”与“生动”的关系乃是谢赫之世人们热情讨论的“性”与“情”之关系,即“性其情”、“以性制情”,亦即“以‘气韵’制‘生动’”;“气韵生动”中,当以“生动”为主,“气韵”为从,“气韵”作“生动”的限定成分(或定语),“气韵”是“生动”所希望达到的最终目标或最高境界。余“五法”仿此。  相似文献   

18.
竹简本"有将混成"的"有"就是"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有"——混沌(chaos)。  相似文献   

19.
竹简本“有将混成”的“有”就是“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有”——混池(chaos)。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人才"与"资源"各自词义不同、地位和功能不同,两词不应混为一谈;指出两者组词易生弊端;提出了各就其位的部分组词形式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