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原型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和60年代基于邻里单位模式发展起来的居住小区规划理论。当时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是“居住区——小区——组团”的三级结构形式。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的打破,探索新型适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城市居住空间形式引起了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和研究者的关注.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探索.推行,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和对三级结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都是以基于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进行组织,  相似文献   

2.
公共住房在改善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状况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收入者聚居的趋势,加剧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而混合居住模式则是缓解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将从公共住房带来的居住分异研究入手.结合混合居住模式理论及实践,对公共住房如何应对居住分异和混合居住的实现途径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城市居住环境空间的多层次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当今城市居住环境的现状;对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及城市用地紧张状况的矛盾,引入城市居住环境空间的多层次开发概念,探索创造丰富、多层次立体的生活活动空间,并将空间充分利用得到更多更好的经济、环境效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型期间.上海城市空间重构主要表现在郊区化、城市土地利用优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新城市空间浮现、公共空间失落、历史文化街区消亡等方面。影响上海城市空间重构的动力主体是政府、企业、个人。政府通过制度和政策经营城市空间,企业通过市场实现对城市空间的组织,个人主要通过对居住空间选择等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居民活动共同驱动着上海城市空间重构。  相似文献   

5.
徐进勇  陈宁 《建筑与环境》2009,3(2):125-128
居住空间扩展对城市空间发展,人们居住区位选择都有着重要意义,广州市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就出现居住空间向外扩展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广州市居住空间扩展的主要区位和方式进行研究,试图为居住空间规划和开发建设的相关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冯天甲 《城市住宅》2021,28(3):123-125
从引发城市病的关键要素——居住空间切入,以天津主城区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天津主城区居住空间现状,并剖析规划设计管理层面的误区与问题.在梳理百年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脉络的基础上,探索天津主城区居住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塑造"城市-乡村磁体",实现城乡共生.  相似文献   

7.
当前宜居日益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追求的城市建设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城市未来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宜居城市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宜居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在分析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的基础上,试图归纳出宜居城市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特征,以此能够从居住空间层面对实现宜居城市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实例“操作”表达作者对居住区规划、居住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思考。以业主对开发项目较高的标准为契机,规划师/建筑师更集中地关注居住环境与城市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着力研究如何使得规划、建筑与城市、自然环境共生,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对南京市低收入住区空间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南京市低收入家庭居住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居民社会分层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客观现实背景,试图从城市规划角度对低收入家庭居住空间特征以及区位分布等进行探讨,以此引起各界对低收入家庭居住问题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0.
彭敏学 《华中建筑》2005,23(2):96-99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宏观制度背景深刻影响下,在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驱动下,上海市中心区居住空间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该文通过回顾上海市静安区的物质空间发展过程,考察居住空间的几个重要宏观历史发展阶段,试图从城市住区发展与变迁的制度背景、动力因素、行动主体、空间表征等角度出发,解析城市中心区居住空间发展、变迁的外在变化特征与内在规律。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社会空间在转型过程中的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中外大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角度对中西方城市居住分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中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2.
沈炜菁 《浙江建筑》2006,23(7):11-12
通过对环境的认知,架构新的规划理念,从内部外部空间形态、景观与绿化、造型与色彩等方面对滨江城市花园进行设计,力求营造一个空间尺度宜人,环境和谐优美的崭新居住形态小区,从而提升整个城市区域的居住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13.
史冬妮  汪洋  王海霞 《山西建筑》2009,35(33):50-51
阐述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居住模式对于城市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流动人口的存在形式、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条件三个主要方面探讨了流动人口对居住的户型、外部空间以及室内空间设计的要求,力求探索出真正能满足流动人口需要的住宅设计。  相似文献   

14.
李垣 《华中建筑》2023,(1):74-78
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居住空间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其特殊制度背景下的空间发展模式与西方的城市管理主义理论(Urban Managerialism)有契合之处。既有的城市居住空间研究在多尺度的探讨上不够充分。从城市管理主义视角引入,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采用房屋中介网站与书籍资料的信息,通过核密度分析、数量分析与图形分析,描述不同时期城市与街区尺度的居住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变化,解释“城市经理人”(Urban Managers)在演变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在中国城市中,城市经理人的角色由中央与地方政府承担,地产商、金融机构、规划师与建筑师等机构与群体对城市管理的过程起协同作用。城市管理作用于居住空间的形态演变过程中,加强政府管控可以有效促进居住空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广州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在城市空间发展中不断发生重大变化.居住的空间区位变化也成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居住空间区住的演化是怎样的呢?产生这样变化的动力机制又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对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区位的演化的调查基础上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边缘区居住空间扩展的理论出发,对中西方城市扩展理论及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居住空间向城市边缘区扩展的体系构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吴昕 《山西建筑》2006,32(24):215-216
通过对居住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空间的语言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充溢上海建筑、城市中的人文精神,并就城市空间折射文化内涵这个主题作出进一步的探讨,以期找出上海城市建筑设计中合乎人文精神的内在因素,对探索现代建筑设计之路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当代中国传统的居住模式越来越多地被西方概念所取代,表现在居住形式的逐渐更替以及个性化居住理念的变化,、面对房地产市场中居住同质现象的加剧以及城市大建设高潮中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破坏,本土建筑师在不断探索、挖掘传统民居富有人文内涵的居住空间形态,使之适应当代居住生活模式。传统的生活习惯、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审美情趣价值观和民居空间特点等对当代住宅模式的延续和定型有着一定的影响.当前住宅从开始对传统民居的符号的引用,上升到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体现在对传统庭院式民居空间的传承表达,突出了建筑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关注个人行为空间的设计。房地产业正刮起一股“中国风”,众多楼盘都力图营造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意境。体现中式情结的住宅空间模式。本论文对传统庭院式民居空间进行空间解读.并分析其对当代住宅空间的影响和启示以及具备在当代应用的可能性;通过结合当代住宅继承庭院式民居院落空间的可行途径.总结出具体的设计手法.为以后的住宅空间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城市住宅的户内空间都遵循着类似的空间序列模式。本文从空间编码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这一序列模式是如何在功能理性原则和传统居住空间意义营造的双重作用下被固化下来并逐渐趋同的。  相似文献   

20.
高强 《城市建筑》2014,(21):18-19
当前,我国城市住宅的户内空间都遵循着类似的空间序列模式。本文从空间编码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这一序列模式是如何在功能理性原则和传统居住空间意义营造的双重作用下被固化下来并逐渐趋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