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麟学 《时代建筑》2014,(6):108-115
文章指出山东东营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力图通过响应地方气候的进行建筑自然系统的建构,对于环境要素与能量流动的关注是促成形式、格局、空间与材料建构的基础。多层夯土材料的建造实验,不仅是环境技术的创新,更是当代建筑自然诗意的呈现。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重拾20世纪50年代的新粗野主义,尤其是粗野主义与图像、材料性的特殊关联,来检视当代建筑师的部分作品,借以说明建构思考在当下境况中存在的悖论。我们会想起戈特弗里德·森佩尔有关戏剧化建构的理论,还有"饰面"面临着从建造形式转变成为文化范畴时所具备的批判性。然而,如果现在建筑批评所面临的紧迫议题恰是奇观的审美对当下文化的渗透,情况又会如何?隐含的悖论突出了"粗野建构学"中对"切割"这个专属于切石术与电影术的概念的寓言式借鉴。对于由切石术以及数字机器中生产出来的、承载图像的图纸而言,几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独有偶,也有一部分当代建筑师的工作是致力于将几何加入到雕塑式建构之中。现在对独石切割般的建筑的取向其实有着更深远的意味;独石切割般建筑的建构切割具备简化后现代交流方式的潜力。其次,当形式自治成为一种趋势,当用奇观图像来矫饰数字化的复制形式成为流行的新潮,整石切割般的建筑中内含的匿名性(它的不可接近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建筑表皮的生态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钢  李保峰  龚斌 《新建筑》2008,(2):14-19
由建筑仿生学所引发的表皮概念,其原初含意在于运用可变化部分来适应气候以节约能源。因而后续的深化与扩展性研究,都必须以此为核心。从生态的角度来考量建筑的表皮,需要在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来阐释蕴含于建筑表皮之中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木之建构——关于国际当代木构建筑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辰 《世界建筑》2005,(8):19-21
当今国际木构建筑的新发展要求我们对世界木建构文化重新认识。事实上,木材作为建材的许多优点我们并没有认识清楚,国际上,尤其是欧洲当代木构建筑的新发展正是以这种思想为基础的,欧洲的木构建筑传统实际上也是很深厚的,并且分布很广,经过社会和理论上的准备,一些具有先进意识的建筑大师们或功地探索了当代木构建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和北欧地区。我们在接受潮流影响的同时,有必要理解木建构文化在人类不同文明历史发展阶段的意义。尤其是在现阶段作为后工业文明阶段的木建构文化的特性,以及该建筑潮流的建造规律和造型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焦洋 《建筑师》2014,(5):32-43
本文着力于对爱德华·塞克勒的《结构,建造,建构》一文进行详细地分析解读,在此基础上,尝试就"结构"、"建造"、"建构"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做出新的阐发,进而通过对该文中与中国古代建筑相关的内容展开讨论,将中国古而有之的对于"营造"的认识引入到上述三个概念组成的关系链条中,以期实现"建构"概念与中国本土观念"营造"之间的有效对接与互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中沉淀了营造与法式的互成关系。以大木作体系为例,其相应的布局体系、平面体系、铺作制度、材契制度等都在建造和适应性中取得了平衡。传统建筑所追溯的价值体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木材本身具有可替换性,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实质是一个临建系统。另一方面,在历朝的建造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细节及其布局都有所延续,建筑在营建与再建中维护了建造系统的法式精神,也维护了建筑与场所自在的关系,所以从历史的语境来说,"临时建造"的概念并不是浅议层面"临时的"、"拆卸的"等工业语汇中的概念。于是,本着对传统线索下"临时建造"的概念的界定,以及探究该概念拓展的可能性,笔者尝试以源起、要素、批判及实践等框架下构建"临时建造"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3):90-95
侗族的历史发展相对滞后,对历史现象的把握没有规律性的理论形态知识。历史观是通过"雾生""卵生""傍生""投生"这样的文化阐释中反映出来,涉及了创世、人类诞生、人类本质和终极关怀的推测和叙述。由于这种理论与自然界的紧密联系,支撑着侗族生态伦理的建构和实践。首先,侗族把人看成是"栖居"于自然之中的一分子,抑制人类中心主义的膨胀;其次,"投生"的物种交叉循环设定,使自然界中"异类"包含着"同类",有力支持人与自然物之间给出的亲缘性价值关系的设定,限制相应的物种伤害性利用,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其三,"投生"转世中物种身份性的业缘差异追求,形成向善的理念和行为习惯并投向自然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建构”理论的讨论与实践已经成为引起设计界广泛关注与热议的话题。本文从分析建构概念及定义入手.从细部与肌理化的角度以及材料与建构的关系出发,解析其本质、特点、主要表现方式以及产生背景及来源等方面,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其对设计的影响,以期对建构的理解与创新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简要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阐述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原则,并介绍了利用生态水利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方案,以实现对水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也谈“园林自然化”——以“宫胁昭法”建造生态绿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玲璋 《园林》2009,(4):46-48
读了《园林》总第201期刊登的洪崇恩先生的文章后,深有感触。返璞归真这股世界潮流,早在10多年前,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就可以看到:保护完好的自然湿地、公路边丛丛野花、分车岛上自然种植的花草树木,在德国更是首先营造了“近自然林”,在欧盟起了引领作用。凡此,告诉了人们,自然化是随着现代化而来的,两者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应该是并存的。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1)
自2012年"新疆油画全国行"和"首届新疆双年展"等美术盛宴举办以来,新疆的美术得以蓬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大众消费文化、网络文化盛行的社会语境下,中国油画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新疆当代油画创作也同样面临着这一历史机遇。文章试图从艺术社会学视角切入,分析新疆当代美术馆的建成对新疆油画艺术生态建构产生的影响,主要以新疆当代油画创作为核心来论述。探索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中的当代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朱学晨 《华中建筑》2008,26(12):1-6
该文希望通过对当代建筑若干实例的解读,揭示自然原型对当代建筑创作的意义,并对一些原型的实现方式进行分析,以此启发建筑师积极地从自然中寻求创作灵感,进而努力将其转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3.
生态价值研究是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两山”理论实践的重要参考,当前研究成果初具规模,但存在概念不清、热点不明等问题,有必要对自然保护地生态价值的概念内涵、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深入解读。通过梳理生态价值概念发展史及辨析相关概念,构建生态价值概念内涵体系。应用共词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方法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文献数据的时空分布、高频关键词、研究热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研究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地生态价值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热点内容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地尺度的生态价值的评估核算为基础、以价值实现与转化为主线、海洋与陆域保护地类型并重的总体格局,其中生态价值实现研究热点延伸出利益主体诉求与冲突、社区作用机制、人类福祉促进等分支。未来中国自然保护地生态价值研究应建立统一评估体系、丰富研究视角、强化应用研究、重视海洋价值等。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建构的概念和要素,分析了木材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特性及现状,并阐述了传统木结构在建筑中的连接方式与创新技术,指出木材对于现代建筑的建构创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薛佳薇 《建筑节能》2011,39(12):38-40
研究闽南幼儿因的架空空间所具有的适应地域气候和生态节能作用.以幼儿园使用与地域气候之间的矛盾入手,结合闽南幼儿园的四个实例分析架空空间的布局特点的方法.结果显示,在阴雨、烈日、台风天气中,架空空间能避雨、遮阳、防坠物等功能来替代户外的活动场地;在夏热气候中能承担儿童部分室内活动从而降低空调能耗且增加舒适性和生态性,总结...  相似文献   

16.
西安地区“泾渭水系”生态廊道建构理念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定青  曹象明  张崇 《中国园林》2012,28(6):113-117
泾渭水系形成西安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构架,在历代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极大制约了城镇可持续发展。从优化区域景观格局、促进城镇生态化建设出发,提出依托泾渭水系建构生态廊道的理念,分析了泾渭水系生态廊道的基本特征及内涵,提出其建构原则,从宏观、中观及微观3个层面论述了廊道系统结构的建构方法,并对典型廊道功能与结构进行了具体解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低碳和可持续的社会主题,从生态设计的角度分析了竹材料的低碳特性,探讨了竹材料的设计价值及其生态意义,详细解析了竹建构技术的意义创造过程,从而为建筑师更加关注竹材料的建构的本质——以符合建筑逻辑的技术方式组合,并挖掘竹建构文化的意义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8.
彭兴 《华中建筑》2014,(2):18-21
在面对复杂形态建筑设计时,现阶段的低级软件很难准确表达建筑师的设计意图,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已远不能满足各个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且很难将复杂的建筑形态最终建造出来。数字建构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并迎合了复杂建筑的形态设计与营造需求。"数字建构"是指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各个阶段、层面运用数字化的工具模拟实现建筑目标的状态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进和普及,数字化在未来几年会逐渐成熟,乃至成为主流的建筑设计模式。该文试图从数字建构的概念、应用的必要性、实现方式等方面,解析数字建构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建筑表观的发展,生态节能和文化传达日益成为当代建筑表皮建构的两个趋向。本文探讨将两者在分层表皮的建构中加以有机整合的优点、方法和原则。力图为创造生态环保同时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表皮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建构的基本内涵和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建构实践入手,通过对中国建筑师近期的一些论文和作品的读解,提出中国大陆实验性建筑所显示的对建筑语言与建构文化的探索以及对建筑本体文化的关注,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