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从窑居微气候环境控制中遇到的通风、采光、保温与降湿等矛盾入手,以建筑环境构成的层级结构作为基本分类准则,依据影响地区建筑微气候的各种环境因素调节的原理,提出地区建筑营建的被动式设计对策的体系化框架.该文还结合拓扑几何学原理,以单体窑居的节能空间设计为例,探讨其形态的被动式设计对策细则.  相似文献   

2.
蔡余萍  何俊霖 《四川建筑》2011,31(4):100-101,104
在四川盆地,中庭能有效调节建筑室内微气候,减少空调能耗。同时增加室内采光,减少照明能耗。论文主要研究中庭的节能设计要点,探讨如何让中庭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最大的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日本小别墅的建筑构造,阐述了室内微气候调节在冬季和夏季的运行模式,试图让建筑设计人员概略了解生态、节能建筑在建筑设计上的处理方法,深切体会生态建筑设计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工业建筑》2021,51(8):1-10,27
在环境与能源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住区节能备受关注,优化住区形态布局从而提升城市微气候环境是降低住宅能耗的有效手段。基于Grasshopper参数化平台,结合日照、微气候与能耗模拟插件Ladybug Tools,运用单目标遗传算法运算器Galapagos,提出以节能为导向的住区形态布局自动寻优方法。进而以南京市某高层住区规划为例,选取建筑位置、建筑朝向与建筑层高作为形态变量,住区建筑年均冷热负荷总能耗强度作为优化目标展开形态布局及其自动寻优,详细阐释其使用步骤和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早期方案阶段应用该方法优化住区布局形态能够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可为设计师进行宏观层面的节能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夏热冬暖地区三星绿色建筑——海峡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为例,分析探讨创建"三星绿色建筑"中所采用的适宜的、关键的节能技术体系,包括"室外微气候环境优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江水源热泵及其他主要绿色节能措施",并着重指出绿色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应以运营管理的高度,立足于建筑定位,紧密结合气候特征、水文地质等基础条件进行选用。  相似文献   

6.
王礼飞 《江西建材》2023,(2):122-124
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冷巷具有较好的自然通风、遮阳、降温等作用,作为主要的被动节能技术措施,可有效调节室外微气候和室内热湿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文中对徽派建筑的冷巷应用分析,有利于冷巷空间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应用推广,延续传统的节能降耗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丽  肖歆  邓小飞 《风景园林》2020,27(7):87-93
城市绿道作为调节城市气候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从营造良好微气候的角度出发进行绿道设计值得探究。以广州地区为例,重点研究绿道设计中铺地材质和周围景观环境2个基本要素对绿道微气候的影响,探求适宜的绿道微气候营造方法。对不同铺地材质和周边景观环境组成的16条绿道进行实测,定量分析水体、树荫以及铺地性质等对绿道微气候的影响。研究表明:铺地材质和周边景观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对绿道微气候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两者组合时互相影响,共同调节绿道微气候。铺地材质主要通过加热空气调节绿道微气候,首选反射率适中、含水量较高的铺地材质,如透水砖等,利于降低空气温度并减少人行高度短波辐射,对于遮挡少的周围环境,尤其要避免与低反射率的沥青和水泥组合。不同周边景观环境调节热环境的方式各异,建议采用乔—水、乔—草等复合环境,既能有效控制太阳辐射量,又能生风、降低空气温度、改善综合热环境;应避免使用灌木,尤其是与不透水阶砖等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组合。根据周围环境和下垫面材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影响来进行合理搭配,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绿道微气候。  相似文献   

8.
浅谈地暖的施工安装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坚勇 《建筑工人》2010,(11):33-35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是一种对房间热微气候进行调节的节能采暖系统。地暖具有舒适卫生、高效节能、节省空间、使用安全、热稳定性好、保温隔声等优点。作为一种先进科学的采暖方式,地暖早已得到了世界公认。  相似文献   

9.
建筑能耗是全社会总能耗的主体之一,住宅建筑约占总建筑量的90%,故住宅建筑采用节能措施可有效降低全社会总能耗。研究以住区为对象,从微气候、单体设计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全面探究影响住区能耗的因子。  相似文献   

10.
1 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曾旭东  金昊 《室内设计》2013,28(5):39-43
重庆传统坡地建筑接地布局方式是对当地特有的地形气候需求及材料构造因素的回应。然而伴随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现阶段建筑底层架空设计暴露出诸多问题。需着眼于更为宏观的生态建筑学理论,视坡地建筑及其环境为人工生态系统,以维持坡地生态系统动态平衡态为目标。再进一步把建筑与环境、能量与物质循环两方面作为切入点,从建筑使用者为主体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营造开放底层空间、调节架空区域微气候的新型生态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国内外基于气候环境和节能方面的研究己经开始从房间和建筑尺度向城市街区尺度和城市地域尺度扩展。从以被动式和低能耗为目标的可持续建筑与城市设计方面最为有名的历届PLEA国际会议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变化的趋向。通过天津于家堡项目关于城市微气候优化策略的分析,研究城市微气候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空的空间(Space)与实的体块(Mass),以及附在表面的表皮(Skin)是构成建筑的基本要素。然而在建筑构成中,这些要素往往不处于同等的地位。打个比方,它就像做韩国拌饭一样——即使用同样的食材来做,每个人都会以个人的喜好来增减各个食材的比重来调节出自己喜欢的口味,建筑也是如此。空的空间(Space)与实的体块(Mass).以及附在表面的表皮(Skin)这些建筑构成要素也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在建筑中体现着。下文将谈到的三位韩国建筑师——承孝相、曹敏硕与张允圭也是如此.他们分别利用“空”的建筑、“体块”的建筑以及“表皮”的建筑来以不同的方式对建筑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4.
正"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出自自然,也应顺应自然,用自然的方式节能,生活在利用自然调节系统中是最舒适的。绿色建筑不应只考虑节能率,更多地应考虑人的舒适度和健康性。福卡企业一直在建造生态、舒适、健康房屋的大道上前行。"——王伟宏  相似文献   

15.
回应气候的地方建筑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扬 《新建筑》2006,(6):106-109
从气候文脉入手,研究了传统地方建筑中回应气候的技术措施以及它们在当代建筑中的创造性应用,指出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空间是一种资源,可以通过精心营造达到节能和创造宜人微气候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热环境系统是为满足居住者对热舒适需求而设立的,是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在生态小区热环境系统的构建中,严格执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规定,体现节能、环保、卫生、安全原则,从住宅建筑的设计建造抓起,提高各部位的保温隔热性能,用以阻热御寒,并采用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两种方式来改善建筑室内的热环境。以达到生态小区的热舒适标准。对其构建结果的评定,运用数学模式来进行相对科学的指标评价。  相似文献   

17.
规划方案构思 建筑布局有机组合,减少占地面积,扩大绿地面积,并以树木绿化为主,形成建筑漂浮于绿丛中。使该地块成为五棵松城市区域的一块绿肺,调节微气候,减小这一区域的城市热岛效应。 以最直接、最经济、最方便的方式将赛后场馆加以改造,功能转换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提高赛后利用率,服务市民,并进一步扩大绿地面积,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生态技术在一花房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分析了建筑设计通过本身的构造设计与生态技术有机结合达到节能,使游园在不需要外部任何常规能源的情况下,能自主调节室内的微气候,利用联动装置使室内微气候进行再生性的调节,分析了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的原理,并对其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热环境系统是为满足居住者对热舒适需求而设立的,是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在生态小区热环境系统的构建中,严格执行《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规定,体现节能、环保、卫生、安全原则,从住宅建筑的设计建造抓起,提高各部位的保温隔热性能,用以阻热御寒,并采用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两种方式来改善建筑室内的热环境。以达到生态小区的热舒适标准。对其构建结果的评定,运用数学模式来进行相对科学的指标评价。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试图总结苏南地区传统民居中绿植分布类型以及不同布局下对微气候调节的效果,并以在过渡季节的甘熙故居为实测对象,对其室外植栽的种类、大小以及分布进行调查分类和模拟测试,阐述其中植栽与建筑布局方式,分析不同方式对甘熙故居室内外温湿度和居住舒适度的影响,以期为现代低能耗绿色住区绿植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