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胡椒油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建立了超临界流体萃取胡椒油的实验装置,以CO2为萃取剂,考察了萃取压力、操作温度、胡椒颗粒度及CO2流量等因素对胡椒油萃取率的影响,同时考虑设备投资对萃取过程的影响,由此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胡椒油的较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22MPa~26MPa,操作温度313K~323K,胡椒颗粒度30目~40目,CO2流量0.3m^3/h~0.4m^3/h,胡椒油累积萃取率为80%~90%。  相似文献   

2.
通过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红花籽油试验,研究物料粉碎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红花籽油萃取效果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红花籽油最佳工艺条件为:粉碎度30目、萃取压强30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2 h.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CO2流量、粒度等影响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芝麻油的主要因素,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芝麻油的萃取率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了最佳的试验条件。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米糠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米糠油研究,总结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物料水分含量对米糠出油率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80 min、物料水分含量为5%~6%,出油率达14.32%;同时测定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米糠油中脂肪酸甘油酯组成,得出油酸甘油酯、亚油酸甘油酯和棕榈酸甘油酯占总脂肪酸甘油酯90%以上,其中,油酸甘油酯和亚油酸甘油酯占总脂肪酸甘油酯70%以上;通过超临界CO2法与压榨法比较,超临界CO2流体法萃取米糠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理化指标也优于压榨法,因萃取温度低,防止提取过程中油脂氧化,因此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是一种较好提取米糠油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郁松 《粮油加工》2006,(10):48-50
本文研究了影响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对大蒜油提取的相关因素,包括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夹带剂用量等。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大蒜油的适宜工艺参数组合:以15%(V/W)无水乙醇为夹带剂,萃取压力为25MPa,萃取温度为40℃,萃取时间为240rain,在上述提取条件下,SFE提取的大蒜油得率达到0.446%。结果表明: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大蒜油呈淡黄褐色,半透明状,略有流动性,呈新鲜大蒜风味。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研究荷叶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条件.以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夹带剂流速、萃取时间为工艺参数,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超临界CO2流体萃取荷叶总生物碱的最佳工艺,即:萃取温度55℃,萃取压力20MPa,夹带剂流速0.2 mL/min,萃取时间2h.各因素影响荷叶总生物碱得率的次序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夹带剂流速.最佳工艺验证试验的荷叶总生物碱得率为318.45μg/g.  相似文献   

7.
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酒花浸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酒花的主要成分及其在啤酒生产中的作用,阐述了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酒花浸膏的原理,工艺流程及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沙姜油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天然有效成分,在食品、医药等上都有广泛的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是一种利用CO2在超临界状态下具有高渗透力和高溶解能力,并且对产品无溶剂污染、绿色环保、易于操作的萃取技术.本论文以沙姜为原料,研究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沙姜油的工艺条件,考察了原料的颗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CO2流量对沙姜油的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为22MPa,萃取温度为50℃,萃取时间为3.5h,CO2流量为40kg/h,沙姜油的得率可达为10.12%.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南瓜籽油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瓜籽富含油酸、亚油酸,具有营养前列腺的重要功能。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从南瓜籽中提取南瓜籽油,进行得率和质量研究表明,物料含水量和粒度对萃取得率有较大影响,SFE法提高了油酸的含量。以得率为标准,SFE-CO2萃取的适宜条件为:时间为120min、压力为35MPa、温度为35℃、二氧化碳流量为2ml/min。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南瓜籽油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以南瓜籽为试验材料,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从南瓜籽中提取南瓜籽油,进行得率和质量研究表明,SFE法较素氏萃取法提高了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以得率为标准,SFE-CO2萃取的适宜条件为:时间为120min、压力为35MPa、温度为35℃、二氧化碳流量为2ml/min。  相似文献   

11.
枸杞子中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比了从枸杞子中提取红色素的回流法、索氏提取法和液泛提取法,并研究了红色素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液泛提取法优于其他两法。红色素耐热、酸和碱,并在铜、钙离子存在下稳定。故此技术将会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枸杞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正交试验究验了温度、料液比和提取次数对枸杞多糖热水浸提的影响,以探索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提取温度对枸杞多糖纯度和得率的影响显著(P<0.05),两者都随温度的上升而呈上升趋势;抽提次数对枸杞多糖得率的影响显著(P<0.05),得率随抽提次数的增加而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佳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5,温度95℃,提取2次,枸杞多糖得率为1.62%.  相似文献   

13.
枸杞子中食用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刘咏  罗建平 《食品科学》2005,26(5):168-170
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提取枸杞子红色素的最佳条件及产率,并分析了枸杞了红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在90℃下采用85%乙醇,以1:4物料比,用索氏提取器连续提取3次,每次1.5h条件下红色素产率最高;(2)枸杞红色素为水溶性色素,耐光性、耐高温性好,在酸性介质、还原剂以及常用食品添加剂等条件下有较好的稳定性,是可广泛用于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的天然植物色素。  相似文献   

14.
以乙醇为浸提溶剂,对枸杞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并用正交试验对枸杞色素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选。枸杞色素的乙醇浸提液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枸杞色素的特征吸收波长为395 nm,优选出的枸杞色素提取条件为:以1 g∶20 mL的体积比加入浓度为60%的乙醇溶液,80℃下浸提3次,每次2 h。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采用甲醇从红甜椒中提取甜椒红色素的工艺,并对PH值、光、热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作了较深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红曲米中红曲色素CO2超临界萃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用超临界CO2萃取红曲米中红曲色素的新方法,并初步考察了压力、温度、CO2流量以及原料颗粒直径对萃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CO2萃取玉米黄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晶 《食品科学》2004,25(9):125-128
玉米蛋白粉是玉米淀粉工厂的一种副产品。本文系统研究了超临界流体技术(SFE)从玉米蛋白粉中提取玉米黄色素的温度、压力、时间、夹带剂等工艺条件;该提取法比常规的化学溶剂提取法的得率高2.2倍。同时还探讨了玉米黄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它需要低温、避光保存。  相似文献   

18.
天然番茄红素超临界CO2萃取和定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天然番茄红素的工艺,确定了提携剂的选择,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等最佳参数,并对提取物中的番茄红素进行了定量测定。实验表明:30Mpa,55℃,2h,CO2流量为30kg/h,提携剂为30ml大豆色拉油的条件下,提取率达到93.58%,100克干料可以获得29.15克纯度为1.37%的番茄红素提取物。  相似文献   

19.
枸杞多糖结构及其单糖组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枸杞经乙醚脱脂和Sevag法脱蛋白后,用热水提取并用乙醇沉淀多糖,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和FID检测器对枸杞多糖结构和功效成分单糖进行光谱分析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枸杞多糖属于蛋白多糖,构杞多糖存在有官能团如—OH,C—O—C,C=O,-NH_2等,其糖苷键存在β-型糖苷键和α-构型的吡喃糖和呋喃糖。多糖为杂多糖,粗多糖得率为2.04%,采用DB-1701毛细管柱对乙酰化后的单糖能进行很好的色谱分离,其单糖组分至少含有8种以上的单糖:鼠李糖、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等,其中含量较多的是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它们的摩尔比1.956:0.835:0.629,其余的单糖含量比较低。  相似文献   

20.
超临界CO_2精制萝卜红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萝卜红色素为原料,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超临界状态下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对萝卜红色素精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150 min和萃取温度55℃可以达到精制萝卜红色素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