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第26号专著《中国建筑文化之西渐》书稿各章节的评价,对该著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费麟 《建筑创作》2007,100(10):154-156
《建筑创作》经过十几年的磨砺,道路越走越宽,是建筑出版百花园中怒放盛开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朱光亚 《时代建筑》2013,(4):161-163
文章介绍了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研究》的报告,梗概性地说明了该项目的缘起和构成,着重分析和阐释了报告中五个与建筑创作关系密切的,也是建筑师关心的深层问题:从城市建设乱象看主导阶层价值观的混乱;城市建筑文化的同质化与泛西方化;权力决策代替法洽与科学;严峻的创作生态;混沌的建筑学科定位。并简要说明了报告的下篇中回应这些问题的主要思考,包括跨文化对话,文化自觉和自信及建筑师创新的基本条件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在昆明召开的全国第五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中的重要学术观点及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组编工作的研讨作了扼要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文章关注的是BAU这家澳大利亚 中国的建筑、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公司的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这家从事各种规模设计,关注不同环境因素的公司对研究的重视。4个刊登的项目显示了在现代城市环境中如何拓展建筑的语汇,建筑的复杂性反射出文化的多元交汇性;可持续的理念在功能与形式等各个层面的实践;以及对建筑设计流于形态设计机器的抵制。  相似文献   

6.
和红星 《建筑创作》2007,100(10):160-161
初识《建筑创作》是在1989年,那时我正在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教书,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从学校传达室拿到《建筑创作》时的那份欣喜,回想起来仍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7.
文章指出在全球网络和消费时代,人们越来越多通过大众媒介而非亲身体验来认识建筑。相对于作为物质空间的建筑,作为大众媒介的建筑更具有独立意义。对中国当代建筑师而言,这既是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结果,也同近20年来执业环境和文化诉求的改变密不可分。文章从五个70后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建成作品中分别选择出镜率最高的一个人手,通过作品及其媒介化形式的分析,结合建筑师访谈,管窥这一背景下该建筑师群体的价值认同和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8.
名人艺术馆是近年来涌现的建筑类型之一,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提升城市知名度都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其规划建设日益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与重视。该文尝试从场地与布局、气候与形式、文化与符号等方面探讨在方案构思、深化与建造过程中如何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相互调适,力求实现同中有变,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周榕 《时代建筑》2005,(1):90-97
建筑评论的基础是对建筑师的建筑与超建筑两种言说的解读。柿子林私人会所的设计,偏离了张永和一贯坚持的现代建筑句法学原则,反映出张从现代主义者向后现代主义者的转变,及其追求现代建筑中国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10.
This paper aims to inquiry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ese architecture's form and function in the horizon of long-term historical evolution, by clarifying how the histories of imperial main halls and state ceremonies relate to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e imperial main halls are the most archetypical and accomplished ones among traditional Chinese buildings, and their function is primarily ritual rather than practical. Although these magnificent buildings are indisputably considered the crowning achieve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how the built space cooperates with ritual practices did not receive deserved attention.With the thorough reading of voluminous official ritual documents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together with visual materials, the research presents a broad understanding of the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s of the ground-level architectural arrangement and the ritual configuration across these centuries. Also specifically depicted are details of how architecture engaged in the ritual narration and was used as an apparatus to articulate emperor-courtier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