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傣族民居建筑,不仅反映了当地建筑文化特征,而且体现了民族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文化,是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达。本文以云南地区傣族传统民居为实例,通过对比其所在不同地域的建筑空间形态构成,进而分析这些传统民居所展示的地域民族审美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建筑风水学热潮逐渐兴起的今天,本文通过对云南当地传统民居和建筑风水学进行研究,分析了云南传统民居"一颗印"中体现出来的建筑风水学文化,阐述了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水学的关系,研究了风水学文化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水学在保护、传承与更新中应采取的态度和原则。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茅坡营村传统民居形态进行还原提炼和具体分析,探讨侗族传统民居历史、传统与现在的关系,即"原型"与"变体"的关系,进而深入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特征与变化趋势,以便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认识侗族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构成与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杨庆 《云南建筑》2005,(3):88-90
从云南傣族传统聚落的形态演变,分析傣族聚落的构成特点,概括傣族聚落的形态特征;从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等方面较系统地介绍云南傣族乡土建筑的特色。本文摘自作者主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中心(WHC)资助研究项目“Thematic Study on the Ethnic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nd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Dai People 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 as well as that in Vietnam, Thailand and Laos”,项目编号4500014241。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洪江"窨子屋"与云南"一颗印"民居建筑为案例,比较同一民居形态在不同地域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分析洪江和云南"一颗印"民居模式的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元素的异同,归纳出其在建筑形态上的特征,进而总结出"一颗印"模式传统民居的营造理念以及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 傣族文化的多重影响下,传统布朗族民居建 筑的形制发生了改变,这一由传统民居向现 代民居转变的过程正逐步受到学界的关注。 论文以云南芒景地区翁基寨为研究对象,通 过对布朗族民居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建筑 材料与建房风俗等方面的深入调查与分析, 总结其发展变化的动因与趋势,以期对澜沧 地区民族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保护云南白族传统民居,该文基于云南省大理州诺邓村实地考察和测绘的结果,采用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按照“原型-变体-转换规律”的研究路径,首先总结了云南白族传统民居院落形态的特点。其次,通过提取当地民居院落的形态特征,与原型对比,找到地区变体的具体内容。最后,结合地区的特殊区位特征,总结出当地民居从三坊一照壁原型演变为单台院落和多台院落是由于受到当地地形、光照、封建制度等因素影响。研究院落形态的原型与变体之间演化的具体内容,以及形成变体的影响因素的确立,有助于认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构成方式以及其中的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云南东川汪家箐"石板房"民居进行空间形态的因应特征,从"院落空间—单体空间"进行系统的剖析,论述了其空间构成与布局关系中的典型特征,提炼其内在特质与传承基因,达到了对"石板房"民居较为深刻的理解,完善国内对于"石板房"民居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昆明乌龙浦"一颗印"传统民居为例,旨在研究云南地区典型民居建筑形式背后的建造逻辑与人文背景。通过剖析乌龙浦"一颗印"建筑的构成元素及组合特征,解析建筑内部空间,挖掘建筑形态背后的基本法则、内在秩序及地域文化精神,总结传统建筑形式的衍生机制。将传统建筑精神融合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创造出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建筑,给迷失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云南彝族传统民居,是我国民居建筑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云南彝族传统民居进行研究和分析,有益于建筑师设计思路的拓展,并对少数民族民居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传承和促进的作用.对云南彝族传统民居生成系统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试图还原云南彝族传统民居生成机制,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设计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伍国正  周红 《华中建筑》2014,(9):167-170
乡村传统聚落为当代人居文化研究和地区城镇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文从总体布局空间形态特征等方面总结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形态的四种类型:"四方印"型、"曲扇"型、"街巷"型和"寨堡"型,揭示了永州地区"四方印"型和"曲扇"型聚落景观在空间布局上的总体特点、文化内涵及其建筑装饰艺术特色,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背景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永州地区乡村传统聚落景观的形成机理。指出了在地域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整体研究中突出个体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分析传统建筑空间中表现出来的"留白"入手,分别从空间限定的弱化、场所功能的复合化、以及路径设置的多重化等角度,来探讨"留白"作为一种空间营造手法在建筑空间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辉 《城市建筑》2014,(7):120-122
基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影响,叙事文学与建筑之间有着同样的历史发展逻辑。被传统建筑史研究所忽略的一些特征,在某种情境下通过叙事文学的途径透露出来,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中国古代叙事文学表现出鲜明的"史传"与"诗骚"特征,也同样映射在建筑空间上。借此展开的研究,更能揭示出中国建筑发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一代的建筑师,他的建筑理论引起建筑界的巨大反响。以“弱建筑”、“暧昧空间”等为出发点,他对于建筑空间秩序的解读非常独到,甚至打破了一些传统的建筑设计手法。本文分析了藤本先生的几个作品,从他独特的设计手法中探讨其空间秩序中基本几何形的应用及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傣族园林植物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瑞华 《中国园林》2004,20(4):8-11
傣族植物文化就是傣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和植物之间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从中发现傣族在园林植物的应用上有一整套的思想和表现形式,和中国传统园林比较,两者既有相同之点,又有不似之处.通过多年对傣族植物文化的研究和整理,我们把它应用在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取得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形成了一个新的园林流派--傣族园林.  相似文献   

16.
魏薇  王玉英 《华中建筑》2009,27(11):104-106
该文以复兴传统手工业为出发点,从"街"、"坊"、"院"、"居"等传统概念入手,建立一种老街更新改造的新思路——"百工坊"。通过对传统空间模式和生活模式的探讨,在保留传统生活模式基础上,对老街地块更新改造的具体内容包括规划设计方法、改造方式及建筑设计思路等方面深入分析,同时对老街肌理,功能结构及改造方式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提出延续小城镇街道肌理的设计手法,建立了新的"坊居"模式建筑类型。  相似文献   

17.
付小利 《城市建筑》2013,(14):202-202,204
在当代"符号消费"的空间语境中,建筑学本体语言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和嬗变,传统的"宏大叙事"模式正悄然转向为对"日常空间"的关注。本文借由当代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的作品,展开对当今建筑本体语言的批判性审视。  相似文献   

18.
陆泓  王筱春  朱彤 《建筑师》2005,(3):56-61
笔者经过数年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研究分析中国傣族古城聚落地理,归纳傣族古城的指标体系,有如下结论:娜允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傣族历史文化古城。孟连宣抚司署是中国仅存的傣族古典礼制建筑。娜允是为世界提供历史悠久、已经消亡的华夏傣族土司文化最真实的特殊见证。娜允傣族建筑文化品类完整,文化脉络清晰,是傣族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特殊的地理特征向世界展示了娜允傣族社会近七百年的历史文化。所以具备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资质。应该积极保护娜允古城,使其成为世界了解傣族历史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传统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环境与空间表达方式产生的联想。运用“通感原理”,从哲学和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的角度,揭示出形成各种空间独特表述方式的原因。进而引发对当今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孔素美 《华中建筑》2010,28(12):67-68
乡土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各地的传统建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乡土建筑也各有特色。该文从整体建筑价值观的角度出发,以傣族竹楼为例,分析了我国乡土建筑特征与价值把握的几个方面,并对当前乡土建筑价值认定中存在的误区进行探讨,以期为乡土建筑价值的认定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