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试析近代兴梅侨乡建筑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孝祥  赖瑛 《城市建筑》2005,(11):23-25
近代兴梅侨乡建筑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守持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吸收了一定的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建筑文化,表现出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慎终追远、重本溯源的宗亲观念和进退两宜、尝试开放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传统建筑同外来文化的融合机制,探讨近现代社会,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郭芳 《华中建筑》2007,25(1):13-14
建筑文化是"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佛教建筑中国化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该文通过展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程反思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盲目崇外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传统建筑文化——建筑的创作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产品归属于"文明",同时它所反映的社会观念、生活模式、它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征、它的建造者情况等,都使它成为社会整体"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民族或地域的建筑传统文化特色,来源于对本国、本地建设资源的最佳利用.如何在当代技术与文化观念的层面上,去体现传统与现代这二者之间的融合?"意境"创作往往比一目了然的"理性"还原建筑更具有魅力.  相似文献   

5.
李月明  傅娟 《建筑与文化》2022,(10):209-213
开平侨居建筑文化景观融合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及浓郁的欧美等外来文化气息,高度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地域环境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具有重大历史研究意义和保护价值。文章主要考察开平乡村地区建于近代时期的侨乡民居建筑,着重对开平近代乡村侨居空间分布特征、平面形制与立面形态演变及立面细部构件进行研究,探讨开平乡村侨居建筑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6.
广东台山侨乡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灿烂的多元文化,异域风情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使本土建筑和欧美风情巧妙结合,建筑风貌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多样化而又有统一的基调,建筑形态丰富、生动,将当地的传统文化观念、居住模式巧妙地与西方建筑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充满侨乡民俗特色的中西合璧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使中国迎来国际建筑思潮,导致欧式建筑符号充斥在各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的空间文化生态特征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空间"文化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建筑风格洋化现象盛行是被主观符号化,导致建筑文化失去本土特色,还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有益补充?本文以大连东方圣克拉住区为例,尝试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将住区建筑作为一个"生物体",分析其采用欧式建筑风格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基于大连本地特色,客观借鉴吸收外来"植入"文化,引导建筑风格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发展,以有效延续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8.
《四川建材》2016,(5):70-71
四川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地区,在外来文化、移民文化、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总能创造出许多难得的建筑风貌。本文以达州大竹县清河场镇将军街为例,分析具有外来文化特征的场镇是如何将西式建筑与中式建筑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在地性”理论与代表性实践研究,以立足地域特色、回应社区需求、重塑乡土文脉为实践思路,以开平侨乡村落中植入某研学综合体为研究对象,我们认为研学建筑空间顺应传统村落肌理进行组织,实现新旧建筑和谐共生;设置多义性开放空间,促进留守人群与研学人群融合,以研学互动激发社区活力;挖掘侨乡文化特质,重构侨乡文脉,提振创新产业发展。以期为未来侨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潜力。  相似文献   

10.
18~20世纪初中西方园林受外来文化影响,其中的园路设计融合了中、西方园路规划特点,形成了特定时期的独特风格。基于对"三置论"理论体系的借鉴,以18~20世纪初中西方交融式园路为研究对象,构建模式关系,肯定交融式园路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为现代园林吸收外来文化设计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1.
广府侨乡与潮汕侨乡、兴梅侨乡并称广东三大侨乡。广府侨乡建筑以其覆盖地域面积最广、建筑形制最丰富、保存数量最多而成为近代岭南侨乡建筑文化中的代表,它展现了中西建筑文化从接触碰撞到融会创新的历史过程,突出体现了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杨星星  赖旻 《华中建筑》2012,(1):159-164
增城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广客民系杂居地。明末清初之际,粤东及其他地区客家人开始大规模迁入位于珠三角的增城地区。同时,客家人也将其原居地的民居形式——围龙屋带到了这里。在之后的几百年当中,增城客家围龙屋的后围龙发生着由半圆转为直线形的悄然变化,建筑装饰风格呈现广府化特色。该文基于对增城客家围屋广泛的田野调查资料,对客家围龙屋在增城的发展衍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作为"潮"、"客"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面临着典型文化缺失、城镇地域建筑风貌缺乏特色的困境。该文通过对阝留隍镇建筑风貌现状分析和典型"潮"、"客"元素的文化解读,强调对具有地域建筑特色的小城镇风貌的重塑是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文化传承应坚守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与街景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对梅州灵光寺大殿、兴宁学宫大成殿、长乐学宫大成殿等三栋殿式建筑的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尺度进行分析。通过三者之间及与岭南其它地区殿堂建筑的比较研究,探究其建筑特征与源流。得出灵光寺大殿受客家移民文化影响,具有早期建筑特征,而另外两个学宫大殿,由于清末兴宁盆地与广府地区交融密切,具有岭南殿式建筑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5.
赖瑛  杨星星 《华中建筑》2008,26(8):162-165
广府和客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大主要民系。两大民系因历史成因、文化等方面差异而导致祠堂建筑在祠宅规划、建筑形制、装饰装修等宏、中、微观三层面的差异。长文从此三层面比较分析二者祠堂建筑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取实地调研与文献检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观察、深入访谈的形式,意欲以点带面,以林寨河源四角楼为研究重点,力图揭示闽南﹑赣南与粤东交界处的多元建筑文化聚焦。该四角楼群是以宗族为单元发展的粤东民居建筑文化的典范代表,在平面布局、建筑立面、内部空间、建筑装饰、工艺、节能等方面都糅合了客家、潮汕、闽南、赣南、广府等多地建筑文化要素,印证在以民系划分的研究区域边缘,存在文化交集现象,也为多元发展的现代建筑设计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7.
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具有鲜明的"潮"、"客"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征,当前却面临城镇主要街道景观地域文化丧失的困境。本文探讨了运用类型学方法和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在留隍镇沿街建筑风貌整治设计中顺应地域文化特点、提炼潮客元素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强调建筑风貌的整体性和历史记忆的延续性,力图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服务于未来留隍旅游业的民俗商业街。  相似文献   

18.
张君芳 《华中建筑》2010,28(4):169-171
西方建筑文化在传入过程中与我国不同地方的文化相融汇,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变体。通过与潮汕文化相融汇,在汕头小公园一带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该文对这些建筑的特色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侨批馆是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建筑类别,它产生于侨乡特有的金融行业--侨批业,较为直接地反映了建筑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在建筑形态和空间分布上,闽南与潮汕侨批馆建筑文化一方面表现出多样性、依附性与层级性等共通特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地缘性与业缘性的发展趋向差异。  相似文献   

20.
梅州市留隍镇山水景观优美,融合潮汕与客家文化,原城镇格局反映传统风水观念。留隍的未来发展应充分借鉴和强化传统风水格局,并结合地域性和当代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才能实现城镇景观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