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亚滨  刘伟 《规划师》2011,27(6):29-33
在世界建设低碳城市的热潮中,各城市针对自身特点进行的低碳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而生态敏感度高、气候条件恶劣的城市地区的低碳城市建设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哈尔滨市根据自身条件,在分析其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确立了寒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提出区域协调、城乡统筹、提升经济实力等对策,以期为寒地城...  相似文献   

2.
汪勰 《规划师》2010,26(5):16-20
近几年,"低碳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运用生态足迹研究方法、GIS评价技术、生态城理论、TOD模式、CFD模拟等技术方法和研究手段,探索了总体规划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低碳城市的概念及理论内涵,分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科学性和必要性,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方面,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具体策略,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多维视角下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以东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生态城市的相关研究是当今的一大热点,本文在回顾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进展、阐明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以东营为例,基于东营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功能定位,研究提出共性指标与特色指标相结合、核心指标与支撑指标相衔接、核心指标动态调整的指标体系多维构建策略,建立了符合东营实际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明确了指标体系实施的具体措施,以推动指标体系真正付诸实施,切实发挥指导低碳生态实践的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5.
低碳视角下的城市产业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化水平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当中,以解决碳排放问题是当前全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而在城市碳排放的内部结构中,生产性碳排放无疑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最重要的调整对象。本文根据南京市2000年以来的生产性能源消耗情况,对近几年南京的生产性碳排放总量进行了估算,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南京生产性碳排放居高不下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借助现有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政策创新等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低碳城市规划理念,分析传统的以美学和形态学为基础的表皮式街道型城市设计的不足,解读在全球"低碳化"时代背景下城市设计的新要求,从土地使用、居民出行方式、交通、新能源利用等方面初步探索城市设计层面的低碳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山地城市因其复杂的地形和生态条件,在城市低碳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独特的高碳发展困境,因此探寻适用于山地城市的低碳设计体系和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山地城市的高碳发展困境出发,引入适应性理论,针对山形地势、蓝绿空间和能源结构3个高碳环境要素,提出单向依循顺应、双向协同利用和系统统筹融合3种适应性设计模式,以城市设计要素为适应性主体,以高碳环境要素为适应性客体,建立山地城市低碳设计目标和适应性设计模式的有机联系,从减碳源和增碳汇两个方面构建山地城市低碳适应性设计框架,并以贵州凯里市鸭塘片区为例展开低碳适应性设计实践探索,以期为山地城市的低碳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低碳城市建设成为全球目前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系统探究了在目前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合理优化城市形态,最终有利于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9.
从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系统、道路系统三方面,介绍了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讨了低碳理念对城市规划总体结构所产生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低碳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绿地系统是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载体。对政策文件和有关规划成果进行探讨,提出特色风貌控制内容不完整和塑造要素缺失两方面问题,导致按现行政策规范编制的绿地系统规划无法引导特色风貌形成。同时以岳阳为例,对城市道路绿地系统风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整体特征不明显、轮廓线条不优美、季相色彩不丰富、功能发挥不全面四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整体特色风貌不鲜明,实质上与缺乏完善的上位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引导特色风貌塑造有关;同时提出线型空间有机结合、横纵断面轮廓清晰、重要节点构成独特、街旁游园适宜设置和植物材料组合应用五方面特点,重要线路上道路绿地风貌呈现明显特色。开展城市设计工作为塑造道路绿地系统特色风貌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岳阳市道路绿地系统特色风貌塑造的城市设计概念框架和景观风貌科学合理分区、特色风貌控制体系构建、主要道路特色风貌塑造三方面设计策略,以期塑造鲜明的道路绿地系统特色风貌。  相似文献   

11.
张小松  沈伟力 《规划师》2011,27(4):32-38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低碳城市建设重点探讨的是产业创新和城市建设方面的具体策略和内容.河南省新乡市是中原城市群中唯一获得"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城市(县)"称号的城市,其新区东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投标成吴)应以此为基础,强化禀赋要素和机遇要素的研究,探讨低碳基础;突出产业创新的龙头作用,寻求低碳目标和定位;依托多角度的空...  相似文献   

12.
宋彦  彭科 《规划师》2011,27(4):94-99
如何充实"碳减排"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内容,如何将目标落实为行动以及将行动转化为责任部门的承诺,是中国通过城市总体规划促进低碳城市目标的实现所面临的三大问题.纽约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是专门针对城市实体环境而编制的,其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大城市具有借鉴意义,即提高总体规划的低碳政策表达技术、实现总体规...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城市低碳建设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提升城市生产效率可以从源头帮助城市降低碳排放,从而实现节能减排。文章在PDCA循环管理法的基础上引入结果(Outcome)环节,构建了包含规划、实施、检查、结果、反馈(PDCOA)的全过程管理框架,形成城市低碳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比了我国36个重点城市的生产效率水平,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城市在低碳建设中的生产效率水平整体较低,得分均值为51.74分(总分为100分)。从环节视角分析,实施环节得分最高,反馈环节得分最低。从区域视角分析,短板环节与城市定位及类型相关联,建议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应针对不同城市类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文章旨在从全过程管理视角出发,评价城市在低碳建设过程中的生产效率水平,为我国低碳城市的高效建设提供新视角,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下一步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4.
《门窗》2015,(8)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提升,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城市规划中应坚持低碳理念,实现城市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低碳城市的合理规划,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与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促进幸福指数的提高。本文就低碳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门窗》2019,(13)
从低碳城市的建设途径入手,研究了低碳城市的基本概念及特征,分析和总结了当今世界上关于城镇管理行为影响城市主要碳排放、碳消费值对应关系的一些研究结论,提出了适合中国城市进行低碳生态建设的适宜性路线。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25)
低碳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发展背景下的产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对于减少城市扩张带来的碳排放,减少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本文结合低碳城市的相关概念,对现阶段城市新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低碳背景下城市新区规划的有效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碳排放产生的主要地域空间,是进行"碳中和"核算与政策制定的主体.除了减少固定能源与交通碳排放外,增加城市碳汇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沈阳三环区域城市碳汇(植被、土壤、水系、建筑物)不同组成部分的碳汇能力,估算出城市碳汇固碳量为430.93万t,能够抵消沈阳市年能源消耗产生CO2的7.34%.在明晰城...  相似文献   

18.
张堃 《中外建筑》2014,(10):72-74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增长成为规划界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在国内,随着两型社会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开始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本文力求从战略规划的角度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以低碳理念为基础,对武汉市城市空间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据此提出武汉市城市空间的发展策略:在武汉8+1城市圈范围内,构建更为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引导城市空间轴向拓展;坚持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以来,城市设计涉及到的相关举措以及设计思路正日益健全,而与之相应的新城建设规模也呈现了全方位的扩大趋向。具体在全过程的城市设计中,对于现阶段的低碳设计以及生态设计思路都要致力于落实,确保将低碳宗旨融入整个城市设计中。这是由于,建立在生态低碳模式前提下的新城设计体现为更优的环保性,此项举措也在根本上吻合了城市设计的宗旨与目标。因此对于多种多样的新城设计而言,关键应当落实于生态低碳的全新设计思路,依照因地制宜的宗旨来优化全过程的总体城市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