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在当前低油价形势下,费用低、时间短、效率高的径向钻孔技术受到油田重视。针对断块油藏断裂系统复杂、类型多、高部位剩余油常规开发难度大且效果差的现状,提出利用径向钻孔技术来实现对断块油藏高部位剩余油的有效开采。根据镜像反映和势叠加原理,得到径向钻孔势的表达式和孔内流动方程,通过耦合得到径向钻孔产能预测模型,并对其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径向钻孔能够实现对断块油藏高部位剩余油的经济有效开采;新建模型计算产量与数值模拟产量的误差小于10%,说明所建产能公式可用于预测断块油藏径向钻孔的产能;径向钻孔长度越长,其增产效果越明显;垂向多分支开采效果随油层厚度的增加而变好;随着油层厚度的增加,采油指数不断减小,径向钻孔技术更适用于薄油层开采。  相似文献   

2.
中国老油田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大量剩余油受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而滞留于地下,成为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含水条件下剩余油潜力区预测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难题,对其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直在持续发展,但对剩余油富集机制的研究却涉及较少,而油水渗流规律研究是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的关键。为此,针对贝克莱-列维尔特驱油理论未考虑油水重率差和毛管压力的问题,基于流体势原理和油气运移成藏理论,考虑水湿油藏水包油和油包水2种状态,从油藏流体受力分析入手,运用达西定律首次推导出水驱油藏流体运移过程中的渗流速度、剩余油再富集成藏速度公式,明确了水驱油藏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再富集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水动力存在与否对水驱油藏剩余油再富集成藏速度具有较大影响,且剩余油再富集成藏速度随着空气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和油水密度差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水动力压力梯度、原油粘度和地层倾角的增加而减小。矿场试验证实,水驱油藏剩余油再富集成藏机理是合理、实用的。  相似文献   

3.
具有断裂系统复杂、类型多、地层倾角大等特点的断块油藏,其高部位剩余油能量弱、规模小、富集程度高。利用费用低、工艺流程简单、效率高的径向钻孔技术可对其进行有效开采。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断块油藏高部位剩余油径向钻孔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垂向分支数随油层厚度增加而增加;垂向位置受油层厚度、油藏类型、注采条件等因素影响,但总体以油层中上部实施径向钻孔为宜;90°断块油藏最佳平面径向钻孔方式为1分支(中间),条带断块油藏最佳平面径向钻孔方式为3分支(夹角为60°)。该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类似油藏径向钻孔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水驱油藏高含水期精细模拟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剖析高含水期开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渗流现状和规律的基础上,以解决该开发阶段油藏工程问题为目的,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油藏精细模拟的原理思路和方法,提高了模拟的精度,拓宽了油藏模拟的应用领域,已经在XW油田高含水开发单元剩余油研究和综合调整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较满意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新模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从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开发现状的实际出发,根据该类油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了研究该类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模式--协同研究.同时,将这种新的模式用于文101沙二下油藏剩余油分布和综合治理研究.新的集成研究模式克服了传统研究过程中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不足,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合作,提高了研究效率和成果的转化速度.应用新的研究模式,建立了与实际相吻合的应用油藏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文101块沙二下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剩余油分布有了新的认识,为油田的挖潜和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剩余油研究方法 目前苏北油区多数油田陆续进入高含水开发期,针对小断块油田特点及开采现状,近年来在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苏北小断块油藏剩余油判识方法和技术,目前较为成熟的技术主要有:精细油藏地质建模技术、地质综合分析法、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饱和度监测技术、CO2混相驱及室内微观水驱油实验技术等。  相似文献   

7.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配套挖潜对策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散而难以识别,且其分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在大港油区的港东开发区,根据以纵向1118个时间地层单元为对象的精细油藏描述,提出3类剩余油潜力:①已动用油层,即断层与微构造控制、注采井网不完善、层间非均质性、平面低渗透相带、层内渗流屏障、注采滞留区、边底水锥进等因素形成的剩余油;②新层,即以往未发现的低电阻油层和新发现油砂体;③滚动扩边。在潜力认识的基础上,以单砂体或流动单元为挖潜调整对象,在潜力富集区钻新井、更新井,改变非主力层的驱动方式,重组层系、井网,改变液流方向和间歇注水,并对潜力区配套实施补层、提液、压裂防砂、重复射孔、深度调剖等措施。港东开发区复杂断块油藏实施配套挖潜措施后,提高了高含水期的开发效益与水平。图1参17  相似文献   

8.
辛37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商胜花 《特种油气藏》2006,13(1):56-57,67
辛37断块为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采用注水方式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针对油藏特点,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多功能解释测井、饱和度测井、吸水剖面测井、动态资料分析以厦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该断块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该研究为同类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CB油田K2c油藏低阻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油层异常低阻,在江苏油田尚属首次发现。探讨油层低阻的原因,对今后的油田开发具有指导作用。本文以类比方法通过对K2c(白垩系赤山组)油层铸体薄片、润湿性、压汞资料、粒度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总Fe含量等化验资料的分析,认真研究K2c油藏的储层特征,并揭示出K2c油层低阻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英台油田低幅度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邵先杰 《特种油气藏》2005,12(4):40-43,i0010
依据生产动态与电性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快速、直观的水淹层定性和定量测井解释的声波时差-感应电导率图版解释法,即神经网络技术识别法、碳、氧比能谱测井解释法.在平面上,总结出了不同微相、微构造、井网控制程度以及不同非均质和不同性质流体分布地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在纵向上,层间非均质性、韵律、油水界面和射孔完善程度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该方法可为类似油藏剩余油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红南9块储层具有砂体构造复杂、油水关系复杂、井网不完善、底水锥进快、注水开发效果差等特点。亟需对该区块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搞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储层构造和沉积微相研究,建立了反映油田客观实际的地质模型。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红南9块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层,底水锥进,储层非均质性、井网不完善平面和沉积微相的综合影响。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在井网控制不住的区域、封闭断层附近以及微构造高点。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K1S1、K1S2-7、J3K1-1、J3K1-7、J3K1-13、J3K1-20和J3K2-1油层。  相似文献   

12.
东辛油田营8断块油藏精细构造解释和剩余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挖掘老区潜力、提高油藏开发后期的采牧率,以东辛油田营8块Es2下亚段为例,通过对断裂系统和微构造的精细解释,结合地质研究和开发动态资料,确定了断块内部低级序断层的分级标志,认为断块区西部断层规模较小、东部断层发育,下部地层较上部地层断裂更为发育.精细构造解释和微构造研究有效解释了开发中的注采矛盾,为确定剩余油分...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水平井挖潜底部强水淹的厚油层剩余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绥中36-1油田为东营组下段湖相三角洲沉积的大型披覆背斜稠油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如何利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顶部剩余油、提高油田采油速度,是目前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文中通过建立精细井组油藏模型,在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段井技术与多相垂直管流(VFP)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平井部署的可行性.现场实施结果...  相似文献   

14.
稠油油藏由于其地质条件不同.不一定都适合热采开发。通过对高升油田高18块开发效果评价、油藏工程研究及模糊决策的应用,认为高18块采用常温注水开发为最佳的开采方式,具有较高的采收率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陆相水驱油藏断层分割与剩余油富集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中国东部老区的陆相水驱油藏目前已全面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因此,认识剩余油分布,成为老油田开发调整及提高采收率的重要内容。文章重点论述了断层分割控油模式及对剩余油富集的控制机理,依据断层发育部位和力学机制不同建立了4种断层分割控油方式;利用物理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断层分割控油机理,建立断层分割控油的定量预测模型。研究表明,高含水复杂非均质油藏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层、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方式等控制。  相似文献   

16.
极复杂断块剩余油分布特征极其复杂,本文以中国东部某极复杂断块油藏为例,应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该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从平面,层间两方面进行研究,并针对该类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相应的技术对策。研究表明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存在于砂体边角部位,其次是井网不完善,井网未控制到的区域;纵向上,剩余油分布在层间渗透率较低的层位;整体来看,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渗透率非均质性强,物性相对较差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国东部主力油田储层绝大多数都属于河道砂体,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层内剩余油超过层间剩余油,层内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一特点,从挖掘层内剩余油潜力出发,提出要重新认识河流砂体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并指出高含水期河流砂体储层改善采油(IOR)目标主要有:①封堵强水洗段,控制注入水无效循环;②加大中水洗段注水冲洗强度,达到目标水驱效率,并有可能超过目标效率;③提高未、弱水洗段的注采对应程度和注采井数比,达到有效驱替,提高波及程度.围绕这些目标.通过例证提出重新认识河流砂体层内非均质性设想建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Ⅳ2层的开发形势,利用动、静态资料和注采关系,并结合多种监测方法综合分析判断,进一步明确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改善了厚油层动用状况,提高了厚油层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9.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地质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断块油藏断裂系统复杂,剩余油分布认识难度大的特点,提出利用断层分析法、微构造分析法、测井二次解释法、成藏规律预测法等地质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在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地质研究方法仍然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