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油气运聚时期与断层活动期的配置关系和油气运移模式两方面对刘庄——南湖地区油气运移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区的油气运移主要有沙二段时期和东营组两个时期,主要的生油洼陷包括海通集生油洼陷和前梨园生油洼陷。  相似文献   

2.
断层在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断层可以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也可以对油气的运移起遮挡作用 ,在合适条件下形成断层圈闭 ,进而形成油气藏。本文重点探讨了断层活动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并举例说明了断层在油气运移中所起的各种作用 ,总结了其规律性 ,对寻找油气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溱潼凹陷不同断层对构造单元的控制作用、规模大小及形成时间,将其划分为四级.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含油气特点,明确了一级断层为凹陷控边断层,是断阶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二级断层控制各个构造带,除殷庄、北汉庄断层仅具有封闭油藏的作用外,多数具备油气运移通道及侧向封堵的双重功能;三、四级断层对油气成藏主要起到了侧向封堵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于断层对油气运聚所起的作用,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研究.有些学者认为断层只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或油气运移的遮档面;而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断层既是油气运移通道,又是油气封堵面,具有开启和封闭双重性.但是断层作为疏导通道只要有任一部位满足运移条件即可.因此断层主要作为流体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5.
油气二次运移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个受多种因素制约、涉及多学科的复杂问题·近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油气二次运移的机理。提出了多种研究油气二次运移的方法。本文就对二次运移地化研究方法的基础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在今后的二次运移研究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际,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长断层活动性的定量评价、大量流体包裹体的光性特征和均一温度结合单井埋藏史等综合分析,对卫东断层活动与油气成藏和富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卫西断层活动期始于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沙二早期停止活动,控制沙三段地层及盐岩沉积;卫东断层活动期始于沙二下-东营组沉积期,控制沙二段地层沉积,断层分期次、分段性活动,为洼陷双断洼陷阶段。采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认为,卫城构造表现为古近纪末期一期成藏,濮卫环洼带为新近纪末期-第四纪二期成藏。卫东断层深切烃源岩层系,活动性从南向北增强,卫东断裂带北端构造背景好,储层发育,有利于油气沿砂体向断层方向运移,进而向浅部运移,油气富集程度高。  相似文献   

7.
陈家庄凸起北坡东营组地层超覆带油源主要来自渤南洼陷的沙四、沙三段烃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扇三角洲及其前缘浊积扇体中,其中以东三段砂岩为主力储层,东二段泥岩为局部性盖层,渗透性储层、不整合面和断层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在凸起边缘可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在缓坡带-洼陷带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或岩性-构造油气藏。其中,古地貌控制地层超覆和小型鼻状构造油气藏的分布,输导体系控制油气的运移,盖层条件是制约油气成藏的关键;陈家庄凸起西段宽缓的低凸起分布区应为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乌尔逊凹陷油气表现为三期成藏:距今约125-120Ma的伊敏组早期、距今约120-90Ma的伊敏组末期以及距今约89-85Ma的青元岗早期。其中伊敏组末期应为凹陷的主要成藏期。不同成藏期次油气成熟度不同,早期油气成熟度较低,以区域不整合为主要运移通道,运移距离较远,可在远离烃源灶的圈闭中聚集成藏;中后期由于凹陷断裂活动,油气横向运移距离受到限制,以垂向运移为主,同时,不整合与断裂裂系相互配合也可使油气呈“阶梯状运移”,此阶段油气主要在烃源灶附近的圈闭中聚集。  相似文献   

9.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藏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次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测试资料,识别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运移范围和路径,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了江陵凹陷输导体系的特征及其控藏作用.综合研究表明,江陵凹陷中的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而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多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相似文献   

10.
输导体系是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桥梁,盆地广泛存在的断裂构成了油气输导的重要通道。本文基于大量油气勘探实践,系统总结了断层输导体系的特征、类型及控藏模式,研究认识对断块油气区勘探目标评价具有指导意义。笔者依据油气沿断层运移的方向,将断层输导方式归结为沿断层垂向和穿过断层运移;油气穿层、长距离的垂向运移和周期性是断层输导体系的典型特征;根据断层与其他输导体的组合方式差异,断裂输导系统可分为断裂型、断层-连通砂体型、断裂-不整合面型和断层-连通砂体-不整合复合型输导体系;最后总结提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四类典型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三春集—爪营构造带主要供油洼陷为固阳洼陷,主要运移指向为固阳洼陷西侧。区域上,三春集—爪营构造带受葛岗集南洼陷和固阳洼陷两大油源供给区的夹持。葛岗集南洼陷生油量大,但从油气运移指向分析,主要供给唐庄-马厂构造带,其次是三春集断层下降盘的有利圈闭,而对三春集隆起带的西翼贡献很小。而固阳洼陷紧邻三春集—爪营构造带,且油气运移指向主为西南,这样,三春集—爪营构造带东翼的有利圈闭有“近水楼台”的地理优势,为主要聚集成藏区,少量油气沿春东断层运移到三春集西翼聚集成藏,这已在该区勘探成果中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2.
文章目的:为了研究沥青脉在地质上对油气运移的指示意义。方法:通过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沥青脉成因上的一些特性来反推油气运移路径、运移期次、运移状态等。结果: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到沥青脉与围岩的关系,沥青脉的成因、形成时期、形成过程。结论:从而为我们在油气资源评价和下一步的油气勘探上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整合面在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整合面能够连接横向上相互独立的砂体,形成时-空跨距很大的生、储岩层组合,所以它是油气长距离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不整合面之下也可以发育各种类型的油气藏。不整合的负面作用为:对油气藏盖层的破坏作用和对烃源岩成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胡庆地区为东倾断阶构造,已发现油气主要集中在二台阶的构造圈闭之中,勘探程度高,靠近洼陷带的一台阶发现较少,勘探程度低.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一台阶的勘探潜力成为中原油田近些年来重点关注的问题.综合分析认为:一台阶靠近生烃中心、具有优越的油源条件;受华北运动Ⅱ幕构造运动影响,西部斜坡带表现出两次生烃、两期成藏的特点,东营组时期长垣断层作为运移通道将洼陷带油气运移至二台阶成藏,东营期之后长垣断层停止活动,具有封闭油气的能力,晚期生成的油气主要聚集在一台阶.  相似文献   

15.
敖南地区嫩一、嫩二段未熟、低熟气源岩分布广泛,黑帝庙油层工业气藏来自于嫩一、二段,为下生上储式气藏.因此,选取敖南地区19条断穿T_1和T_06的断层及其周围相关井采用泥宕涂抹的方法进行断层封闭性研究.结果表明,敖南地区T_06层断层大部分封闭性较差,利于油气从嫩一、二段源岩向上运移聚集成藏.通过已知气藏解剖表明,沟通气源岩与砂体的断裂带是气藏聚集的有利地区.已知的工业、低产油气井均分布在断层发育的构造较高部位,断层是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  相似文献   

16.
车西洼陷异常流体压力与油气运移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应用试油实测压力与泥岩声波时差资料计算分析了车西洼陷异常流体压力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研究区沙河街组沙三段与沙口上亚鞋烃源岩中存在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异常高压带的空间分布与大套泥岩的发育区以及生烃中心基本一致,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异常高压控制了研究区油气区域运聚,由洼陷中心向边部依次发育岩性油气藏、构造一岩性油气藏环带、潜山油气藏环带。古近系超压与古生界常压的配置是潜山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异常高压具有保护并改善深层储层物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彭劲松 《化工之友》2007,(13):16-17
本文借助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在对孤南洼陷进行油源、沉积、构造精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成藏动力学、层序地层学、流体势分析等理论,对孤南洼陷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该区沉积上其下第三系为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储层分布受相带控制,构造上为孤东、孤南、垦利、垦东6断层形成洼陷的边界断层,各种阶梯状断裂带及断层交汇形成了丰富的圈闭类型。油气成藏平面主要受构造控制,环带状分布,迭合连片,纵向上受沉积体系控制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助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在对孤南洼陷进行油源、沉积、构造精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成藏动力学、层序地层学、流体势分析等理论,对孤南洼陷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该区沉积上其下第三系为河流、三角洲、湖泊相沉积,储层分布受相带控制,构造上为孤东、孤南、垦利、垦东6断层形成洼陷的边界断层,各种阶梯状断裂带及断层交汇形成了丰富的圈闭类型。油气成藏平面主要受构造控制,环带状分布,迭合连片,纵向上受沉积体系控制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草湖地区及邻区井油气显示、油气运移方式、期次、方向和路径及油气成藏时空匹配关系、成藏期次及关键时刻的分析,得出了草湖地区油气运聚规律。西斜坡通过不整合面、微裂缝,东斜坡、北侧高构造带通过断层短距离运移。区内存在两次运移成藏时期,第一次发生在生油高峰期的海西期,在该时期油藏成藏的圈源关系基本属于同期匹配型,圈源匹配不甚理想;第二次在生气高峰期的燕山末至喜山期,该时期天然气成藏属于先期型,第二次运移及成藏时期对本区域天然气的成藏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0.
石油和天然气均属于流体矿产物,其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具有可流动性。当这些油气受到某种驱动力作用时,便可在地层中流动,这种流动被称为油气的运移[1]。本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青化砭地区为例,对其油气运移的动力、通道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对剥蚀厚度恢复确定油气运移的方向[2]。结果表明,研究区长4+5及长6段的流体运移主要由南向北为主,长7油层组中的张家滩页岩是长4+5、长6油藏中的原油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