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新城市主义的逻辑结构与实践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新城市主义理论的剖析,解构了其在西方城市产生的理论判断前提、理论的价值取向以及实践的具体模式,从而构建起“新城市主义”理论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新城市主义理论的逻辑结构,分别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在中西方不同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实践性。针对中西方的差别,提出了在中国新城市主义本土化实践过程中,进行改良所要注意的4个基准条件以及新城市主义在中国实践所能给予中国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城市主义“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给全世界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对于当代中国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新城市主义研究城市开放空间的构建,探讨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想在构建五里亭片区开放空间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王健 《安徽建筑》2004,11(1):30-31
随着我国住宅商品化的不断深入,各种建筑思潮纷纷登陆中国。本文通过对“新城市主义”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体系进行详细的介绍,分析中国实情,讨论“新城市主义”对于中国住宅建设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婧  任力之 《山西建筑》2007,33(5):15-16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上海安亭新镇规划,阐述了上海安亭新镇规划中所代表的“新城市主义”,论述了上海安亭新镇与“德国风貌小镇”的不同,指出以“新城市主义”为名的造镇运动在中国大陆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5.
经典茶座     
Peter Katz是“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之一,“新城市主义大会”的第一任主席,把“新城市主义”推向社会和市场的不遗余力的倡导者。 在大学,Peter Katz学的是建筑和绘图设计,但是毕业后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原因和背景,阐释了“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念,以期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城市主义的生态思想及其分析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沈清基 《城市规划》2001,(11):33-38
20世纪 80年代以后产生并盛行的“新城市主义”对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有着深刻的影响。“新城市主义”有着较丰富的思想内涵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是其生态学思想及理念。本文分析了“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想、设计原则中的生态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何韶瑶 《中外建筑》2009,(6):110-112
本文通过回顾“新城市主义”规划理论的背景与发展以及描述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现状,分析了如何在“新城市主义”规划理论指导下,优化城市道路网系统和交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以满足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新城市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臻  郑宙青 《华中建筑》2005,23(Z1):10-14
新城市主义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该文试图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方法,以及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并以浙江金华市金东新区居住新区设计为例,介绍了新城市主义方法在中国城镇居住区规划中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1.
A field study to evaluate runoff quality from green roof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2.
自DOCOMOMO组织提出“现代建筑遗产”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保护后,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将DOCOMOMO“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理念与国内“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体系结合研究,分析“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启示,并结合昆明地区的保护实例,指出《文物保护法》在保护“现代建筑遗产”中的局限性,最后从“完整性”、“可读性”、武汉保护法规的启示与马德里文件中的相关规定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李瑞冬  金云峰  沈洁  李涛 《风景园林》2018,25(1):118-122
"共享平台"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本科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融合同济"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特色,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设计为"突出主线",通过四项课程改革子项,即"建筑与建成环境设计"课程改革子项、"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子项、"景观详细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子项、"景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子项,进行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重构、教学组织重组等的深化改革研究。从而建构"主线突出,两翼并重,三级分层,相互协同"复合网络化的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框架,实现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从进口至出口的知识、人格、素质和能力(KAQP)的全面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展单轴压缩-声发射-弹性波速-SEM扫描试验,对西南地区某隧道花岗岩的破坏模式、机制及前兆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该隧道花岗岩破坏具有明显的"时滞型"和"即时型"特征,"时滞型"破坏有时还表现出显著的"间歇型"特征。"时滞型"破坏的声响、现象、孕育时间与持续时间都明显不同于"即时型"破坏;(2)"时滞型"以剪切破坏为主,"即时型"以拉剪复合破坏为主;(3)"时滞型"破坏前,lg(AF/RA)值(AF/RA为可表征破坏类型的声发射特征参数)具有显著升高的趋势,而"即时型"破坏前,lg(AF/RA)值变化趋势不明显;(4)2种破坏发生前,波速都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但"时滞型"破坏的波速降低前兆早于"即时型"出现,波速降低的幅度也大于"即时型";(5)"时滞型"破坏主频带宽明显大于"即时型",而主频均值明显低于"即时型"。"时滞型"破坏前,在170~260 kHz频带之间的主频分布逐渐加强,具有"成核"趋势;而"即时型"破坏前兆特征不明显。研究成果对于西南地区花岗岩岩爆发生机制的认知、预警以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统筹三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劲松 《城市规划》2012,(1):33-38,45
城乡统筹是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城乡统筹,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和农村支持城市的双重作用机制,使城乡成为一个有机互补的整体,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本文以广东实践为样本,提出了城乡混杂——城乡分野——城乡融合的城乡统筹三阶段理论,并总结了三阶段从"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到"城乡互补、相得益彰"到"城乡一体、服务均等"的不同发展特征,以及相应的规划对策与改进措施,促进城乡发展最终形成以"三社区、三网络"覆盖全部城乡社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的"理想城乡"模式。  相似文献   

16.
17.
陈重 《华中建筑》2009,27(9):17-20
建筑设计的目的是要达到建筑形制和空间营造的双赢。该文通过联系“几何形态”-“社会形态”-“建筑艺术”的设计手法演变,阐述了通过均衡的设计模式更好展现建筑学的双赢局面。在论证中采用“三角”作为图象模型,并例举了“错视”设计在建筑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高完成度"与"整体建筑"观的基本含意体现了社会进步后全社会对建筑行业更高层次的要求。"高完成度"建筑的终极目标是"整体建筑",而"整体建筑"观的建立就会从根本上促进建筑所有相关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化与整合,最终走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经过多方位宏观论证及详实深入的实践总结,阐述了树立"高完成度的整体建筑观"的现实意义,精炼出了在工作中具体贯彻这一观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观法”是一种认知的方式,其中潜藏的是思维方式。现代“观法”中,园林被视为山、水、植物、建筑4个自明要素组成的无整体目标的体系。文章试图依据王澍的“观想”心智,重返传统语境,复建以“意境”为整体诗意目标,以“景”、“环境”、“路径”和“造景手法”4个互成性的构成要素为关键词的传统造园“观法”理论体系。将这一“观法”体系的要素——景、环境、路径、造景手法转化为景、置景器、连景器和观景器,并使之模件化,探索中国传统造园的模件化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