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规划师》2016,(7)
低碳生态社区是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中国城市低碳生态社区空间形态评价研究定性多、定量少,主要原因是评价体系单一,指标可获得性低。本文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体系,通过定量的系统分析模型增强其可操作性,并以西安典型社区为例,初步探讨低碳生态社区空间形态评价体系的应用,提出微观层面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
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对促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社会对生态社区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层面,并未涉及空间设计要素的定量研究。通过应用VirVil-HTB2软件,构建单体模型和群体模型,通过改变空间设计要素的参数来模拟不同空间状态的社区建筑能耗。实验最终从单体建筑类型、空间指标以及空间排布等方面获得生态社区理想模型的空间参数,并应用于天津市生态社区空间设计优化中,以期为生态社区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实现对生态社区的定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3.
上海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空间定量评估和年度监测是城市规划领域的变革与探索。上海城市空间发展质量指数(SQI)旨在体现规划评估的可测度性、动态性与持续性,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研究空间定量评价的方法。宏观层面(全市),跟踪全球100多个指数排行,围绕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生活质量、人力知识、生态环境等8个方面,建立起与全球城市对标的评价体系;中观层面(区县),基于空间效率、空间魅力、空间公平、空间安全4个维度,形成17个空间发展目标、采取21个指标予以测度;微观层面(重点地区),以各类主导功能片区为单位,探索以空间形态指标、空间使用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地域特色的功能性、文脉性、生态性要素为出发点,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提炼出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要素;并结合我国规划体系进一步本土化,从宏观-城市、中观-街区、微观-建筑3个层面做出分析,最终形成岭南特色城市设计构成要素叠加框架,倡导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刍议国内外生态社区研究进展及其特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态社区的发展历程、研究状况、特征以及意义进行了详尽解读.生态社区是在城市化给人们带来生态负面影响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注重自然生态到自然与人文生态二者并重的历程;与之相应的是,人们对生态社区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从建筑、规划层面到多学科层面的发展过程;生态社区具有布局合理、环境保护、绿化体系以及功能混合等多种特征;生态社区对于建设生态城市以及打造低碳经济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宏梅  周波  王波 《规划师》2006,22(11):54-56
成都市春熙路属于第三代商业步行街,其二期改造塑造了多空间、多特色、多功能、多联系的复合化空间模式,形成了生态性、地域性的人性化空间品质,体现了对城市公共空间、公众交往的关注,营造出既具有活力又具有城市精神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儿童的发展能力是评判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因此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当前城市规划学科亟待解决的课题。采用文献研究与综合分析方法,以儿童友好城市(CFC)理论为支撑,在总结国内外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导向的理论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儿童行为心理学出发,就儿童的认知发展、行为特征、社会关系等问题探讨儿童的公共空间需求,构建儿童友好的空间增效机制与生态社区公共空间建设要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儿童友好导向公共空间的设计为例,提出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技术体系,从"生态性—适用性—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总结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模式,探索儿童友好导向的生态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回归田园—城市绿地规划视角下的可食地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宁京  郭恒 《风景园林》2017,24(9):23-28
本文基于可食地景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发展趋势,梳理其功能特点,提出规划策略,明确其发展方向。在绿地规划层面上,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分别讨论城市绿地规划中区域生态绿地、综合公园及专类绿地、社区公园及附属绿地3个层次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定位,提出可食地景在规划层面相应的功能重点和发展策略。并通过研究可食地景评价和量化的类别和测算模式,提出可食地景的规划指标建立与评价方法,为可食地景在规划中的科学合理运用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社区层面入手研究农业要素与城市的融合,将食物生产、居民生活和社区生态等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关联起来,提出容纳整个农业生产链条和完整物质循环代谢系统,与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相融合的城市"有农社区"理论模型,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以期突破当前主流的社区建设模式,探索一条农居一体、循环代谢的新型生态社区建设之路,对城市人居环境理论研究进行有益补充,也为我国当前生态社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蒲蔚然  刘骏 《规划师》2008,24(5):23-26
重庆都市区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从宏观层面(都市区)、中观层面(主城区)、微观层面(城市重点拓展区),对山水城市风貌特色、组团式多中心的布局形态、立体星状开放空间系统、以城市标识系统为重点的景观系统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就各新拓展区提出了发展指导意见,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界运用社区指标来反映社区的演变历程、现实状况,预测发展趋势,并在城市规划的监督和评估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地梳理了由社会指标到社区指标的发展过程,概述了指标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总结7社区指标的内容构成和度量方法,并探讨了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运用,分析了在指标用途、选择、公众参与和数据管理方面需要解决的四大问题,以期对中国城市规划中指标的研究和运用产生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四阶段方法为公交系统规划提供了由"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到"规划方案制定与调整",再到"公交系统客流分析与评价"的研究思路。本文在借鉴了传统的公交线网规划方法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公交线网优化设计的宏观层面的规划方法和微观层面的理论模型进行演绎,在宏观层面提出公交线网模式要如何选定,微观层面提出导向客流,分层布设,优化成网(FLO)的新线布设方法,最后针对泉州市近期公交线网,运用以上方法,提出具体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王静文 《华中建筑》2011,29(12):131-133
紧凑城市是最具可持续性的城市形态,是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高效、高质的协调发展,其中生态环境是紧凑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故而绿地系统规划受到广泛关注.该文简要阐述紧凑城市内涵及其核心理念,并对中西传统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模式进行梳理,之后分析了城市绿地规划中存在的阻碍,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宏观用地控制、中观环城绿带设置以及微...  相似文献   

14.
艾昕  兰亦阳  郑曦 《风景园林》2020,27(11):82-89
生态空间为城市提供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也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何在让生态空间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平衡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需求成为近年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重点。生态系统服务可以评估生态和社会价值,顺应其间的协同关系并缓解权衡有利于进行兼顾生态和社会目标的生态空间规划。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例,分析关键性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为不同区域分配优先保护特征,并通过低权衡、低协同和高协同3种情景,以不同灵活程度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目标空间分配。使用Marxan with zones模型得到满足各服务保护目标的管理区划,并比较3个情景的分区结果,验证规划体系对协同权衡作用的影响。得到了3种情景下的管理区分布:低权衡情景布局偏紧凑,实现了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最小化;从低协同到高协同情景,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协同性增加;从低权衡情景到低、高协同情景,重点保护区的面积逐渐增加,生态缓冲区增加了连接性,控制发展区和集中建设区变化相对稳定,实现了生态空间多层次空间优化。最终得到的更详细的管理区划有助于指导未来生态—社会多目标生态空间规划政策的制定:即对重点保护区严格保护,加强生态缓冲区生态整治和廊道建设,以促进生态效益协同发展。在集中建设区与控制发展区引导城镇节约集约建设,减量增绿,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绿线规划不仅仅是从宏观层面控制绿地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以及绿地类型,还需要从微观层面控制绿地空间布局,保证城市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衡。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不同气候与资源条件,抓住其环境要素中最迫切问题作为切入点是推动ESD进入实质性研究的关键。研究发现,丘陵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使该地区进行生态排水系统规划时具备了明显的优势。本文借助3S的技术平台,将生态思维植入到丘陵地区传统排水体制当中,并试图将新的排水体系与整体规划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湖南省武冈市城北新城开发建设为例,对丘陵地区基于雨水生态排放的规划设计进行初步的实证研究,并为新的城市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需求,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地下空间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借鉴对地下空间宏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单个用地、具体功能的角度出发研究地下空间布局规划。在需求预测与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地下空间布局规划的方法,并对实证地区丰南区的地下空间布局规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于静  张志伟  蔡文婷 《城市规划》2011,35(12):51-56
针对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关系在定量化方面建立研究,即通过空间数据、气象数据等将城市规划、气象条件和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对应,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精细的城市信息资料确立数学物理模型和数值计算,实现支撑技术保障。以沈阳市为例,采用不同尺度气象模式与大气化学输送扩散模式联结,运用科学合理的大气环境评估指标,建立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估系统,用以分析各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影响,掌握了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特征,为城市规划建设总体布局及人居环境的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袁琳 《城市规划》2020,(1):63-71
当代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数千年积累的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思想的再认识与再利用带来了难得的外部条件,这些思想可以解释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实践模式,也可启发当代城乡规划的发展,促使人们沿着某些思路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难题。本文结合都江堰灌区这一典型范例,从洪水灾害与区域格局、人工水系统与社会系统、山水环境与城乡人居等三对代表“天人关系”的实践范畴剖析了都江堰灌区人居生态实践特征与思想要旨,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本土人居生态实践的思想基础;认为生态文明时代城乡规划的作用和定位需要发展,要关注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生命共同体,要成为引导地区人与自然长期调适的有力工具,要能对多种关键生态问题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