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取"五普"、"六普"人口数据,对近10年来杭州城市人口空间变动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近郊区通勤人口的交通出行调查,界定杭州都市区空间范围及其未来生长空间。研究发现,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一主三副六组团"格局,已成为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格局。同时,提出"一主六片区"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形成新时期杭州大都市多中心的空间形态,构建不同空间尺度的多中心体系,以引导城镇化人口合理集聚和城市空间优化布局,并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相应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南京市为例.运用定性、定量及空间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快速发展期大城市外围人口集聚的阶段划分、时空特征、迁居机理进行了较详细的实证分析及初步的理论总结.结果显示:1990年代以后.大城市人口集聚的主导空间发生了转移.外围区人口增长逐渐超过中心区.大城市正式从"中心主导人口集聚"阶段过渡到"外围主导人口集聚"阶段;而在人口快速集聚的外围区中,近郊区的人口增长态势明显强于远郊区.它呈现出"圈层式"片状增长特征.而远郊区则呈现"蛙跳式"点状增长特征:近郊区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是中心区的郊迁人口和省内其他中小城市人口.而远郊区新增人口中有很多来自省外或省内的农村;就迁移原因而言,集聚在近郊区的多是居住驱动型人口.居住郊区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集聚在远郊区的多是就业驱动型人口.本地城市化和郊区化均不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林雄斌  卢源 《城市规划》2021,45(12):104-113
伴随着交通强国和构建互联互通交通网络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城际高速铁路服务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应对都市区核心城市不断高涨的生活成本,郊区化和跨区域通勤趋势日益明显。理解都市区跨区域通勤的规模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动高速交通导向的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一体化具有一定意义。基于此,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京津城际通勤行为数据,理解都市区城际通勤规模和一般特征,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甄别城际通勤选择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京津跨城高铁通勤(含每日通勤、每周通勤和每月固定次数通勤的乘客)的比例约为7%。(2)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城市-城际交通接驳便捷性和出行时长、城市-城际出行经济成本、交通换乘便捷性和换乘成本、出行偏好和异地工作意愿等因素均会影响居民跨城通勤选择。(3)在控制相关变量的影响下,模型结果表明,出行时间、换乘便捷度、出行成本和异地工作意愿等对跨城通勤选择有显著作用。面向国土空间规划需求,本研究能为都市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优化、跨市公共交通规划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郊区化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是城市人口、资源、经济活动等向郊区转移的过程。本文从人口、产业和商业三个角度,对南京市1983年以来的郊区化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着重对比了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在人口聚集度、产业结构和商业活动密集度上的差异,以期为南京市未来城市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世界大都市圈的人口发展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善余 《城市规划》2003,27(3):37-42
以美国和日本为重点 ,分析了世界大都市圈的人口发展及其规模、结构、分布等特征。探讨了美国大都市圈发展的基本态势、新特点及其产生的矛盾 ,并特别就纽约大都市区的人口发展提出 :(1 )人口总量的变动受到移民的强烈影响 ;(2 )在人口郊区化的大潮下 ,中心城市仍有所复兴 ;(3)由一个特大城市组合一批中小城市形成庞大的组团式城市群。同时探讨了日本大都市圈发展的基本态势和特点 ,并针对东京大都市圈的人口发展提出 :(1 )总人口增长显著超过全国平均增长率 ;(2 )人口迅速进入少子高龄化 ,但其程度明显低于日本其他地区 ;(3)人口大量由中心城市向近、远郊区的中小城镇扩散 ,形成世界最大的通勤圈 ;(4)人口的就业结构大幅度向第三产业倾斜  相似文献   

6.
一、巴黎的郊区 (一)巴黎郊区的特征 大巴黎都市区和巴黎市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和行政管理区域.大巴黎都市区是以巴黎为核心的8个省级行政辖区的总和,包括巴黎和其他7个省,其中塞纳一圣但尼省、瓦勒德马恩省和上塞纳省属近郊区,在第一同心环和第二同心环内;瓦勒德瓦兹省、伊夫林省、埃松省和塞纳一马恩省属远郊区,在第二同心环内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改善、环境外联四大方面构建辐射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2000、2005、2010年和2014年杭州各区县市辐射力;其次,用加权Voronoi方法分析了各区县市空间辐射范围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区县市空间辐射范围与行政范围之比为中心城区远郊区近郊区;中心城区空间辐射范围逐渐减小,对杭州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近郊区的空间辐射范围增长明显,与中心城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远郊区的空间辐射范围未有较大改变,即为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区域开始协调发展,市域一体化发展特征已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8.
上海城市人口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 ,分析了上海市城市人口分布现状与特征 ,提出上海市的中心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个不同层次地域人口分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并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人口空间发展目标 ,提出城市人口疏解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阿斯塔区,斯德哥尔摩,瑞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缓解日益增长的城市发展的压力,是斯德哥尔摩市的迫切需要。目前拥有200万人口的大都市区,在未来的30年,人口数量预期会增加60万。城市中心的建设几乎达到饱和,未来的发展绝大部分将延伸到城市近郊区,尤其是那些靠近运输线和交通走廊的地区。阿斯塔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上海开发浦东,迎来城市发展新纪元。20多年后,上海需要再次走出人口、产业、交通过度集聚的中心城,开辟大都市圈发展的新空间。通勤铁路是大都市圈交通网的主干、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构筑上海大都市圈的先导性工程,是在世博园区建设以通勤铁路客运站为主体的综合交通枢纽。进而构建辐射上海市域及长三角的通勤铁路网,形成以现代化轨道交通体系为主框架的同城化上海大都市圈。  相似文献   

11.
上海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直以来,上海城市规划把上海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分为两个圈层,即中心城区和郊区。本文根据上海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提出三圈层空间结构的设想,即中心城区、通勤区和郊区,认为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主,通勤区以工业园区和大型居住区的发展为主,而郊区以发展新城为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深圳市14个居住型城中村作 为案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城中村的通勤特 征,探讨其与就业的职住关系模式。研究发现, 城中村的通勤特征呈现出了显著的区位差异性: 从通勤距离看,城边村最长,城内村次之,城外 村最短;从通勤方向看,城内村和区位条件较好 的城边村具有较强的市中心指向,而城外村的 通勤多局限于外围区。结合深圳的就业空间布局 特征,研究归纳了不同区位城中村的职住关系模 式,分析职住空间错配的表现,进而提出优化职 住空间格局的政策建议,包括针对不同区位的城 中村制定差异化的空间引导政策,以及在城市中 心区外培育非工业类就业中心等。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回顾国际上不同国家提出“都市区”“都市圈”“都市带”等概念的背景及目的,辨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分析相关概念在中国化过程中的起伏变化及其原因,指出“城市群”概念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可是与“市带县”的城市制度相关的,而在核心大都市影响力不断增大、“大城市病”日益突出及空间形态不断连绵的背景下,传统空间尺度下的城市区域治理受到挑战,“都市圈”概念再度兴起,都市地区发展也将在产业逻辑、交通组织和治理模式等方面发生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学区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基础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以汉中市主城区的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借助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服务区分析和两步移动搜寻法,基于城市路网、居民区、中小学校数据和人口统计资料,分析汉中市主城区16所小学、5所初级中学的服务范围、时间和距离可达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上海新城“产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上海郊区新城普遍存在的产城不融合现象,从产城融合概念的实质内涵出发,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以及就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普遍规律,并应用于青浦新城实际案例,指出新城发展的关键问题,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新城建设所带来的高素质人口集聚形成互动,形成产业与人口不断升级的良性循环,是上海郊区新城产城融合的必由之路,并提出青浦新城实现产城融合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改进城市断裂点理论并运用公式,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选取涉及各城市综合实力的25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每个城市的综合得分,用以测算各城市断裂点位置,得到该城市圈中心城市武汉市的实际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7.
游小文  国芳 《规划师》2012,28(8):88-92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济南城市空间呈东西走向拓展态势,但这在济南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中逐渐表现出不适应性,在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整合周边地区发展方面效率也不高。基于对自身发展现状及主要空间问题的分析,济南市从区域空间整合和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济南核心都市区的发展范畴,根据自然与区域条件提出"新城区"组团式空间结构和跳跃式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协调市场体系、管理土地供应等整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我国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人口、产业用地等要素向郊区转移,城市发展进入郊区化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城市租金的上涨,城市郊区出现以大片办公建筑为主的产业园区。文章以南京软件产业集聚区为例,分析对比国内外城市郊区化背景下产业园的规划案例,指出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通勤圈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城市空间结构的运行特征和提升空间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定位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数据识别武汉市中心城区主要通勤圈的空间分布;在对通勤圈的圈层结构、内部构成及外部形态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通勤圈的通勤强度空间分布、大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布局与运行特征之间的关联及其内在原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通勤圈空间分布呈以"通勤中心"为核心、相对集聚的"多中心"结构;通勤圈的内部结构呈圈层式扩张,且"飞地"和跨区通勤现象明显;随着通勤圈空间范围扩大,职住偏离指数、主要土地使用要素指标与交通环境要素指标均随之降低;通勤圈的大小和形态取决于其内部用地构成、用地混合度及通勤走廊主导交通方式的运送速度和效率;交通方式系统供给与基于通勤圈的3类通勤出行需求的"错位"布局降低了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运行绩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准确识别通勤圈空间分布与内在结构为基础,优先完善中心城区内部交通系统组织、适度拓展中心城区跨通勤圈客流通道以逐步扩大通勤圈服务范围、审慎发展快速路系统的面向大城市空间运行绩效提升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uburbanization process of Shanghai from 2000 to 2010 and the population aggregation of its five suburban new towns including Jiading,Songjiang,Qingpu,Nanqiao,and Lingang.It finds that Shanghai'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featured by both continuity and variety.In detail,although Shanghai is still dominated by a single-centered expansion pattern,a multi-centered spatial pattern is gradually formed with a narrowing gap in population density between the central city and the suburbs.As 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migrant population is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registered population and migrants re-gather in the central city as a result of its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there is a relatively smaller migrant population in the area between the Inner Ring Road and the Outer Ring Road.Consequently,the population in the new towns that the city planning strategy has focused on is not increasing at the expected speed,thus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 reasonable central citycentered,multi-leveled,towns-grouped,and compact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