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吴永军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2):141-146
以盐酸羟胺、亚硒酸为反应物,食品级海藻酸钠为软模板,制备了分散性良好的红色无定形纳米硒。辅以壳聚糖、玉米淀粉,合成出了纳米硒-壳聚糖复合颗粒,在模拟消化液中研究了复合物的硒缓释行为,考察了模拟消化液pOH、缓释温度、缓释时间对硒释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硒复合物适合于缓释,最佳缓释条件为:模拟消化液pOH=12.80,缓释温度38℃,缓释2.8h,纳米硒-壳聚糖复合物的硒释放率达到68.43%,实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0.48%。  相似文献   

2.
苦白蹄乙醇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苦白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采用磺酰罗丹明染色法(SRB法)考察苦白蹄乙醇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BEL-7404、人肺腺癌细胞H-1299、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3种人恶性肿瘤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苦白蹄乙醇提取物对BEL-7404、SGC-7901两株肿瘤细胞具有比较明显的抑制效果,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73.5、80μg·mL-1,且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呈剂量效应关系,但对H-1299的抑制率相对较低。细胞周期实验显示,BEL-7404细胞在苦白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下,G2/M期的细胞比例呈下降趋势,S期细胞比例增大,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苦白蹄乙醇提取物具有比较明显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3.
乳酸菌LA4还原亚硒酸钠形成红色单质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实验室保藏的乳酸菌中筛选出1株对亚硒酸钠耐受性较高的菌株LA4,经分光光度法测定得知在69.28 mg(4 mmol/L)亚硒酸钠浓度下,亚硒酸钠的还原量为32.42 mg(1.87 mmol/L),还原效率为46.79%。并将其亚硒酸钠还原产物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发现乳酸菌LA4能将亚硒酸钠还原为红色单质硒,观察透射电镜(TEM)图发现,添加亚硒酸钠的发酵液中细胞表面以及培养基中出现大量纳米尺寸的球状颗粒,粒径基本在50200 nm。  相似文献   

4.
以前期分离筛选自秦巴富硒区的富硒乳酸菌为材料,探索无机硒转化为纳米单质硒的转化合成机理.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发现纳米硒在其在细胞胞内外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胞外.研究富硒乳酸菌的不同细胞组分对亚硒酸盐的还原能力,结果显示富硒乳酸菌主要通过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和延胡索酸还原酶等的作用将亚硒酸盐还原为纳米硒单质.采用Z...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制备纳米硒具有低毒、温和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武汉施加硒肥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能将亚硒酸钠还原成纳米硒的菌株,对其进行菌种鉴定,测定其耐硒能力和生长动力学曲线,利用扫描电镜对制备的纳米硒颗粒进行表征,并将转化得到的纳米硒及菌株次生代谢产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在分离纯化的16株菌株中,坚强芽孢杆菌N4(Cytobacillus firmus N4)对亚硒酸钠的最大耐受性为36 mg/mL,产生的纳米硒粒径为150~220 nm。纳米硒质量浓度为0.625 mg/mL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25.42%±0.69%;次生代谢产物质量浓度为2.500 mg/mL时,抑制率达到73.83%±4.63%。Cytobacillus firmus N4具有高耐硒性质,可为纳米硒的生物转化提供基础,且其次生代谢产物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纳米硒生物利用度高且研究发现它是毒性最小的硒补充剂。纳米硒具有抗氧化、抗菌功能,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作为癌症预防剂。然而纳米硒在水溶液中容易聚集失活,限制它的生物活性。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持纳米硒的活性和稳定性成为当前纳米硒的研究热点之一。具有抗氧化性、生物黏附性、无毒性的多糖可作为某些抗菌、抗氧化或营养因子的载体,形成活性复合材料,与纳米硒复合能够有效地增强纳米硒的稳定性,降低硒和多糖应用的局限性。本文综述了当前多糖和纳米硒复合的方法、多糖-纳米硒复合物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并且探讨了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应用趋势,为多糖-纳米硒复合物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白藜芦醇对多柔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天然来源的生物活性物质备受消费者青睐。天然产物,尤其是食源性活性成分,作为对人体某种或多种机能有益的功能成分,与维持生命所需的多种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已成为当代社会营养保健和健康管理的选择趋势。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介导的心肌损伤是其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毒副作用,且所涉及心肌损伤机制错综复杂,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白藜芦醇存在于花生、葡萄、虎杖和桑葚等多种植物和水果之中,心肌保护作用较为显著。白藜芦醇与多柔比星联合使用可预防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脏毒性。本文主要综述了白藜芦醇对多柔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保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防治多柔比星引起的心脏毒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薏米淀粉为原料,采用3种不同纳米淀粉法体系(碱溶体系、水-乙醇体系、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乙醇体系)制备薏米淀粉纳米颗粒。通过颗粒特性、分子特性、结晶特性和热特性等对比研究3种不同薏米淀粉纳米颗粒的结构和理化特性。结果表明:碱溶体系制备的纳米颗粒具有最高的纳米颗粒占比(85.65%),碱溶体系和水-乙醇体系制备的纳米颗粒呈现A型结晶结构,而DMSO-乙醇体系制备的纳米颗粒的晶型结构由A型转变成无定形结构。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在45℃条件下碱溶体系制备的薏米淀粉纳米颗粒拥有最小的粒径(348 nm)、最高的多分散系数,较高的有序度、相对结晶度和热稳定性,是制备薏米淀粉纳米颗粒的最佳纳米沉淀法体系。该研究为制备淀粉纳米颗粒及其结构特性研究以及拓展薏米淀粉的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纳米银材料制备负载姜黄素(curcumin,Cur)的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功能化纳米银——Ag@β-CD@Cur,并进一步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测定。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粒度仪鉴定Ag@β-CD@Cur的表面形貌、粒径大小和稳定性。运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和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法检测Ag@β-CD@Cur对人肝癌细胞HepG2形态和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比例。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Ag@β-CD@Cur是纯度很高的单质银,且大小均一、表面光滑,粒径约为2 nm。同时,Ag@β-CD@Cur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在水中稳定存在30 d。经Ag@β-CD@Cur处理HepG2细胞24 h后,HepG2细胞的形态出现明显的变圆、细胞核固缩等细胞凋亡特征,同时,细胞存活率从对照组的100%降低到24%,进一步的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凋亡比例从对照组的2.5%增加到51.0%。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化后的Cur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效果,这为Cur在纳米制剂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基药物载体的降解性能和释药性能,以PLGA为基材,以胶原蛋白(Col)为改性材料,以阿霉素(DOX)为药物模型,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得到PLGA/Col/DOX纳米纤维膜,探究了胶原蛋白对其亲疏水性、体外降解性、释药性能及细胞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LGA与Col以3:1的质量比复合制得的纳米纤维膜性能最佳;经胶原蛋白复合改性后,纳米纤维膜的接触角由未改性的93.5°降至51.5°,亲水性显著提高;胶原蛋白改性可大幅提高PLGA的降解性,改性后纳米纤维膜30 d的质量损失速率由未改性的3.5%增加至19%,且改性后纳米载药纤维膜的药物释放速率和细胞相容性明显提高,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  相似文献   

11.
尹金凤  史锋  王小元 《食品科学》2011,32(11):176-180
为了提高溶菌酶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性能,研究蛋清溶菌酶和渗透剂甘氨酸、EDTA-Na2复配对大肠杆菌ATCC25922、DH5α的抑菌效果,及细胞外膜渗透性和细胞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肠杆菌ATCC25922对溶菌酶的敏感性明显强于DH5α,其外膜渗透性也高于大肠杆菌DH5α。当溶菌酶分别和渗透剂甘氨酸或EDTA-Na2复配后,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DH5α的抑菌性能都显著提高;三者共同作用时,对大肠杆菌ATCC25922的抑菌能力从101.0提高到103.45,对大肠杆菌DH5α则从100.35提高到103.15,表现出协同抑菌作用。细胞外膜渗透性的N-苯基-1-萘胺(NPN)测定结果表明:溶菌酶与甘氨酸、EDTA-Na2复配后,两种大肠杆菌的外膜渗透性相应提高,TEM电镜结果也证实溶菌酶与渗透剂对大肠杆菌细胞表面有协同破坏作用。因此改善大肠杆菌的外膜渗透性有助于增强溶菌酶对其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枸杞多糖对人肝癌HepG2细胞膜表面超微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利用倒置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0、50、100、200、400μg/mL)和不同作用时间下(24h、48h)枸杞多糖对HepG2细胞膜表面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随作用时间和多糖浓度的增加,细胞膜表面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膜表面结构由光滑变得粗糙,细胞膜表面粗糙度由1.451nm变到295.977nm,部分形成孔洞和隆起,表面结构遭到了明显的破坏。结论:枸杞多糖能破坏HepG2细胞膜结构,这可能与枸杞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证明黏质沙雷氏菌磷脂酶A1辅助蛋白PlaS在大肠杆菌BL21(DE3)异源表达中对细胞膜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探究了细胞膜特性的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其对细胞膜脂肪酸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验证了亚细胞水平定位。结果显示:PlaS异源表达后,宿主菌内外膜通透性明显提高、细胞膜流动性与表面疏水性严重下降,表明细胞膜功能已经丧失;脂肪酸饱和程度下降,即直链饱和脂肪酸和反式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以及顺式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增加、膜刚性增强、流动性减少,细胞膜组分与结构表现异常导致细胞易死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在宿主细胞膜上发现明显荧光。综上所述,PlaS属于膜蛋白,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中会破坏宿主菌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表现生长抑制现象,这将为进一步PlaS抑制机理的研究与其功能开发提供一定支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化学合成抗菌肽为研究对象,对合成抗菌肽的抑菌活力、抑菌动力学进行研究;通过圆二色谱法评价抗菌肽二级结构的变化;电镜观察抗菌肽对细菌微观结构影响;K+和紫外吸收物质泄漏实验分析抗菌肽对细胞膜通透性影响;DNA凝胶阻滞实验分析抗菌肽与细菌DNA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抗菌肽的抗菌活力、抑菌动力学存在差异;抗菌活力与抗菌肽浓度、作用时间有关;抗菌肽Tac、Tac W、Tac V明显改变细胞微观结构,使胞内K+和紫外吸收物质泄漏,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造成细胞坍塌破裂,进入细胞与DNA结合,产生凝胶阻滞现象。得出结论:抗菌肽作用机理与抗菌肽结构中碱性氨基酸、两亲性氨基酸的比例密切相关,其分子作用机理包括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改变细菌细胞微观结构、结合基因组DNA,抑制复制、转录等,形成多个作用靶点,是一种多效协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针对溶液相转化法制备的聚氯乙烯(PVC)膜存在强度及通透性能难以同步提高的问题,以MT-I型复合粉为成孔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为稀释剂,采用螺杆挤出法制备了PVC中空纤维膜,研究了拉伸和萃取过程对纤维膜形貌及结构的影响,并通过水通量、碳素墨水截留率及拉伸强力测试分析了纤维膜的分离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拉伸倍数的增加,PVC中空纤维膜的断裂强度增大,断裂伸长率减小;经乙醇萃取后纤维膜表面出现了更多微孔,纤维膜的通透性能提高;当拉伸倍数为3时,纤维膜具有较高通透性和较好的力学性能,水通量为798 L/(m2·h),拉伸断裂强度为17.7 MPa,断裂伸长率为70.67%。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纳豆菌脂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方法】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细胞膜通透性、细胞蛋白的合成、细胞超微结构、细胞代谢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探讨纳豆菌脂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结果】脂肽可以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得具有紫外吸收的大分子物质发生泄漏;可以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形成孔洞甚至使细胞断裂;脂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表达未见有明显影响,但可抑制部分蛋白质的合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代谢活力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纳豆菌脂肽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细胞膜形成孔洞导致细胞内物质泄漏,使细胞生长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7.
基于蓄冷剂模拟贮运的秀珍菇细胞膜损伤和酶活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珍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极具商品价值,但其在采后贮藏运输过程中极易失鲜。本研究通过不同蓄冷剂与秀珍菇质量比(1∶1、1∶2、1∶4、0∶1)对秀珍菇进行模拟贮藏(室温(24±2)℃)与模拟运输实验(气温2~25 ℃)。结果表明:应用蓄冷剂能够有效保持秀珍菇的品质特征,延缓质量损失,维持秀珍菇表面色泽、细胞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过氧化氢酶活力,保持表面细胞结构完整性,抑制丙二醛、过氧化氢积累。在模拟贮藏实验中,当蓄冷剂与秀珍菇质量比达1∶1时,蓄冷剂所营造的低温环境反而对秀珍菇的品质造成损害,从经济角度考虑,蓄冷剂与秀珍菇质量比1∶4最佳。在模拟运输实验中,1∶1组在维持秀珍菇外观特性、减少质量损失、抑制丙二醛积累、抑制细胞膜透性增加和减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下降等方面效果最优。但在实际运用当中,需要结合贮运温度、维持时间和经济性等方面因素,确定合理的蓄冷剂使用比例。  相似文献   

18.
石玲  吴斌  敬媛媛  李亚玲  李玲  何欢  廖海慧  朱璇 《食品科学》2019,40(23):239-245
为探究NO熏蒸处理对甜瓜果实采后细胞壁代谢和抗病性的影响,用60 μL/L的NO熏蒸‘西州蜜25号’甜瓜3 h,常温下放置12 h后,接种交孢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置于常温下贮藏,定期测定甜瓜果实接种发病率、硬度、细胞膜渗透率和原果胶、可溶性果胶、纤维素质量分数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果胶甲酯酶(pectin methyl esterase,PME)和纤维素酶(cellulase,Cx)的活力,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果实瓜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采后60 μL/L NO熏蒸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甜瓜果实采后病斑直径、病斑深度及发病率,维持较高的果实硬度和原果胶、纤维素质量分数,减缓细胞膜渗透率、可溶性果胶质量分数的上升,降低PG、PME、Cx活力;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NO处理能够抑制瓜皮表面气孔结构及裂纹部位菌丝的生长,较好地维持气孔结构的完整性。说明适量外源NO熏蒸处理可减缓细胞壁代谢进程,增强采后果实抗病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9.
超声对酵母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不同参数的变幅杆浸入式超声波作用酵母细胞,测定细胞内核酸、蛋白质及FDP(1,6-二磷酸果糖)3种物质渗出率,再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探讨超声场对酵母细胞膜通透性影响的最佳参数及机理。结果表示,超声场的最佳参数是:电功率500W、脉冲时间3s、间隙时间4s、脉冲总时间共225s,影响酵母细胞膜通透性变化的主要机制是空化作用使细胞膜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产生穿孔效应,细胞膜的通透性提高。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聚酯纺粘工艺中的纺丝速度、热轧辊压力等工艺参数对排水板滤膜强力、伸长、纤维线密度、透气性、透水性及纤网结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