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为确定苹果多酚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提高苹果多酚对不利环境的抗性及缓释能力,利用响应面法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和氯化钙为壁材,以包埋率为响应值进行苹果多酚微胶囊工艺优化,并将优化后的微胶囊在模拟人工胃液、肠液中进行耐受性分析。结果显示,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pH、芯壁比对苹果多酚包埋率均有显著影响。海藻酸钠浓度0.020 g/mL,氯化钙浓度0.040 g/mL,pH7.0,芯壁比2:1时,苹果多酚微胶囊的包埋率达到85.13%。微胶囊产品能减少苹果多酚在胃肠道中受到的破坏,在模拟胃液和肠液环境中得到了很好的释放,肠液中的最大释放率为83.00%。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简单可行,有效提高了苹果多酚微胶囊的包埋率及缓释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铁观音茶精油的稳定性,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稳定的铁观音茶精油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壁材的种类和浓度、芯壁比、包埋温度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研究微胶囊的分子结构、微观状态和稳定性等。以明胶、阿拉伯树胶和麦芽糊精为壁材(浓度比为1:1:1),在壁材浓度1%(w/v),芯壁比为1:2(w/w),均质温度为50℃条件下,制得精油微胶囊包埋率为97.12%,产率为62.44%。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证实铁观音茶精油被成功包埋;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微胶囊囊壁结构相对完整,表面光滑;微胶囊的释放动力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在4,25℃时达到精油缓慢释放的效果。研究为铁观音茶精油的拓展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对复凝聚法制备虾青素酯微胶囊的工艺和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过程以乳清蛋白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通过考察p H、乳清蛋白/阿拉伯胶比、壁材总浓度和壁芯比对虾青素酯包埋率的影响,优化虾青素酯微胶囊制备工艺,并采用包埋率和幂律函数模型对不同p H条件下虾青素酯微胶囊的稳定性、抗离心力强度和释放机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虾青素酯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p H 4.0,乳清蛋白/阿拉伯胶质量比为2.0(w/w),壁材总浓度为2.0%(w/v),壁芯比为1.0(w/w),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平均粒径(d)为15.4±0.4 nm,包埋率为86.2±2.4%;p H环境对虾青素酯微胶囊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具有显著影响,且在p H 4.0条件下,虾青素酯微胶囊具有最佳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  相似文献   

4.
以面粉改良剂茶多酚为研究对象,选用海藻酸钠、壳聚糖以及氯化钙为包埋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响应面优化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喷雾干燥最佳技术条件:进风温度180℃,空气流量750L/h,出风温度100℃。茶多酚最佳包埋参数为:复合壁材比例海藻酸钠2.5%、壳聚糖0.8%、氯化钙4.5%,芯材与壁材质量比为2∶1,最大包埋率为73.8%。包埋颗粒近似球形,直径介于2~10μm之间,分布均匀无粘连。微胶囊稳定性实验表明,在5℃下,茶多酚较为稳定,最佳储存期为22d。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紫甘薯花青素为芯材,筛选能提高其水相稳定性的壁材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方法:以包埋率为考察指标,利用Box-Behnken实验和方差分析,从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壁材浓度、壁材芯材质量比四个方面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所制备的微胶囊进行电镜扫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筛选玉米朊作为壁材,获得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为:包埋时间30 min、包埋温度32℃、壁材浓度1%、壁材芯材质量比5∶2.2(w/w),此时紫甘薯花青素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1.55%±0.89%,其密度为2.88 g/m L,含水率为4.42%,紫甘薯花青素微胶囊为类似圆球状的紫色粉末,该工艺明显提高了紫甘薯花青素水相热稳定性,p H稳定性和室外光稳定性。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以玉米朊作为壁材进行紫甘薯花青素微胶囊化是提高其水相稳定性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分别以VB1、ACE抑制肽和牛血清白蛋白为芯材,以聚丙烯酸树脂Ⅱ和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壁材,按芯材/壁材比为1:10,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并研究芯材在模拟胃肠液中的释放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聚丙烯酸树脂Ⅱ微胶囊为表面光滑的圆球,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微胶囊表面有凹陷,芯材包埋率均大于98%。聚丙烯酸树脂Ⅱ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120 min芯材累计释放率小于10%,在模拟肠液中60 min则完全释放;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微胶囊在模拟胃肠液中芯材释放速率基本一致,120 min累计释放率达70%以上。以聚丙烯酸树脂Ⅱ为壁材的微胶囊可以实现在胃肠液中可控制释放芯材。  相似文献   

7.
徐丽萍  王鑫  宋伟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5):242-244
采用喷雾干燥法对玉米胚中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微胶囊化研究,以还原型谷胱甘肽为芯材,阿拉伯胶和明胶为复合壁材,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得出微胶囊化最佳工艺条件:壁材配比(阿拉伯胶与明胶)为3:2,固形物浓度为20%,壁材与芯材的比为1:20。此时还原型谷胱甘肽微胶囊的包埋率可达83.28%。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合成鲎素肽为芯材,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复合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对鲎素肽进行微胶囊化,探讨壁材浓度、壁芯材比例、成囊温度、成囊p H等因素对鲎素肽微胶囊制备工艺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包埋率和粒径分布进行考察,得到最佳制备工艺参数。并研究微胶囊的形貌特征和粒径大小分布特征;同时研究鲎素肽微胶囊在模拟胃液、模拟肠液中的缓释性能,以及微囊化鲎素肽的抗菌活性、蛋白酶环境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壁材浓度1.5%,壁芯比8∶1,成囊温度45℃,成囊p H5.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鲎素肽微胶囊的包埋率可达84.56%,鲎素肽微胶囊呈规整圆球形,粒径主要分布在40~100μm区域,平均粒径大小为76.58μm;鲎素肽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释放率为38.54%,在模拟肠液中的释放率为80.68%,微囊化鲎素肽的抗菌活力是未包埋鲎素肽的80.6%,微囊化鲎素肽比未包埋鲎素肽具有强的蛋白酶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以魔芋葡甘聚糖为壁材以苹果多酚为芯材,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复合微胶囊。对微胶囊制备的壁材浓度,芯壁材质量比和反应温度为单因素进行试验,再利用Design expert 8.0.6.1设计试验,以包埋率为指标,得到制备方法的最优条件。并对微胶囊进行缓释试验。结果表明:壁材浓度和芯壁材质量比对包埋率的影响最显著,温度对微胶囊的制备影响较大;较适宜的微胶囊制备条件为:壁材浓度2.2%,芯壁材料质量比1∶11,反应温度41.51℃。此条件下预测可得到的微胶囊的包埋率为88.3%,实际包埋率为88.2%。在6h缓释试验中,模拟胃液释中放率为45.8%,模拟肠液中释放率为67.5%,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0.
以红树莓籽黄酮为芯材,明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壁材,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复凝聚法制备红树莓籽黄酮微胶囊工艺,并对黄酮微胶囊化前后理化性质和体外胃肠消化释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酮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芯壁比1:4.6(w:w)、壁材浓度1%、反应温度46 ℃,此条件下黄酮包埋率92.38%,水分含量5.26%、休止角31.3 °、溶解度91.54%、粒径546 nm、玻璃化转变温度145.75 ℃,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模拟胃消化2.5 h,黄酮包埋前后释放量分别为77.31和21.88 mg/g;肠消化3.0 h,黄酮包埋前后释放量分别为158.48和112.51 mg/g,表明黄酮微胶囊可提高黄酮稳定性和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
蚕蛹油和蚕蛹蛋白组成及潜在过敏原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一步加强蚕蛹的综合利用,以鲜蚕蛹为原料,对蚕蛹油中脂肪酸组成和不同溶解特性蛋白的等电点、相对含量和亚基组成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潜在过敏原在不同蛋白中的分布。结果表明:蚕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为60. 83%,其中油酸相对含量最高,为35. 43%。鲜蚕蛹蛋白中不溶性蛋白相对含量最高,为53. 00%,亚基分布在27~85 k Da之间;水溶性蛋白占23. 63%,等电点为3. 8,亚基分布在25~85 k Da之间;碱溶性蛋白占19. 73%,等电点为4. 4,亚基分布在13~29 k Da之间;盐溶性蛋白占2. 58%,等电点为2. 0,亚基分布在15~35 k Da之间;醇溶性蛋白仅占1. 06%,等电点为4. 2,亚基分布在12 k Da和20 k Da附近。过敏原分布研究表明:水溶性、醇溶性、盐溶性、碱溶性蛋白和不溶性蛋白中分别检出6、8、8、12种和3种过敏原,其相对含量分别为1. 33%、25. 64%、1. 21%、17. 93%和9. 86%。过敏原含量较多的蛋白须经过相关脱敏处理方可应用于食品工业。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蚕蛹的主要化学成分组成,为蚕蛹的生物利用及营养研究提供物质基础,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品种和不同孵育时间的蚕蛹的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桑蚕蛹和柞蚕蛹中的脂肪酸在种类上是相同的,共9种。但柞蚕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74.7%)要高于桑蚕蛹(60.9%),而其软脂酸(C16∶0)和硬脂酸(C18∶0)的含量低于桑蚕蛹。游离氨基酸分析发现,除了在柞蚕蛹中检测到天冬酰胺二在桑蚕蛹中没测到外,二者的其它氨基酸组成在种类上相同。在含量上,柞蚕蛹中脯氨酸含量最高(37.5%),丙氨酸次之(20.5%),桑蚕蛹中丙氨酸含量最高(34.9%),都远高于其它氨基酸。孵育过程中柞蚕蛹的脂肪酸和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脂肪酸随孵化时间的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只有部分脂肪酸在成蛾阶段有小幅上升。其氨基酸的变化要相对复杂些,在蚕由糖宝完全转化为蛹的初期所有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升高,孵化阶段开始后由于机体开始利用储存的氨基酸其含量开始下降,表明在蚕蛹由蛹变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大量的蛋白质合成。该结果表明了蚕在由虫体向蛹和蛾的变化过程中的代谢物变化情况,可能反映了孵育过程中蚕蛹体内能量利用的情况,也为确定后加工时蚕蛹的处理时间和方式提供依据,并为蚕蛹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溶性蚕蛹蛋白功能特性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鲜蚕蛹为原料,采用等电点沉淀法提取水溶性蛋白,并对其功能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蚕蛹水溶性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9%。蛋白溶解度在70℃条件下降低程度较小,在pH 4.0~9.0,溶解度因α-螺旋与β-折叠增加呈上升趋势,pH值> 9.0后,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增加,但蛋白展开程度较小且蛋白之间斥力的增加,溶解度仍随pH的增加而继续增大,在NaCl浓度为0.2~1.0 mol/L时,溶解度随着NaCl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1.0 mol/L后因盐析作用溶解度下降。蛋白乳化性能在油相体积分数35%、蛋白质量浓度1.0 g/L、pH 10.0下较好,蛋白起泡性在蛋白质量浓度3.0 g/L下最高,蛋白泡沫稳定性在蛋白质量浓度1.0 g/L下最高,蛋白持油性最大为3.9 g/g。该实验结果为蚕蛹水溶性蛋白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响应面法对中性蛋白酶降解蚕蛹蛋白制备降血脂肽的酶解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制备蚕蛹蛋白降血脂肽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量5.1%(w/w),酶解时间5h,酶解温度52℃,酶解pH=7.0,底/水比(w/v)=3.9%。在此条件下,蚕蛹蛋白降血脂肽对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的抑制率为45.24%。建立了基于蚕蛹蛋白降血脂肽酶解条件的优化模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达97.31%。   相似文献   

15.
蚕蛹蛋白精制及其氨基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缫丝后蚕蛹为原料,对蚕蛹蛋白进行提取工艺优化,并测定提取后蚕蛹蛋白的氨基酸含量及分子量分布。实验结果表明蚕蛹蛋白提取最佳工艺为:固液比1∶3、提取次数3次、pH3.0,此工艺下蛋白提取率为53.0%;通过氨基酸分析发现提取前后蚕蛹蛋白氨基酸组成未发现明显变化,说明该提取方法并不会造成蚕蛹蛋白氨基酸组成的改变,并且该提取方法制得的蚕蛹蛋白不仅氨基酸种类丰富且各氨基酸配比合理,分子量分布范围从500~100000u,可进一步应用于制药、食品及化妆品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以鲜蚕蛹为原料分离出不溶性蛋白,对其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并采用不同的pH、离子强度以及添加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酶)处理,对其进行流变学以及拉曼光谱学的分析,探究pH、离子强度以及添加TG酶对不溶性蚕蛹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溶性蚕蛹蛋白中疏水性氨基酸比例达到40%;流变学扫...  相似文献   

17.
通过碱性蛋白酶酶解脱脂蚕蛹粉,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水解液的脱色工艺,制得茶香蚕蛹多肽氨基酸口服液。脱脂蚕蛹粉经碱性蛋白酶水解240min(水解条件为:60℃、pH8)后,水解度达21.93%。添加0.5%XF-220活性炭脱色30min(脱色条件为:60℃,pH5.72),脱色率达51.02%。以0.5%茶叶浸提液,12%复合甜味剂(蔗糖:安赛蜜:甜蜜素=8:0.02:0.02),0.1%柠檬酸,0.06%苯甲酸钠为组合配制的口服液口感最佳。茶香蚕蛹多肽氨基酸口服液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含多肽18.20g/L,分子量小于5ku的多肽占42.82%;游离氨基酸23.44g/L,必需氨基酸占41.29%。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制得蚕蛹免疫活性蛋白肽口服液,对蚕蛹蛋白酶解工艺进行了优化。本文选用菠萝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这五种酶对脱脂蚕蛹蛋白进行酶解,以水解度和小鼠脾细胞的增殖为检测指标,得出碱性蛋白酶对脱脂蚕蛹蛋白的酶解效果最好,并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确定蚕蛹蛋白肽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5℃,加酶量6%,酶解时间2 h,pH8,水和底物比20:1,此条件下水解度为19.96%±1.02%,免疫活性OD490为0.2512±0.0125。并进行蚕蛹蛋白肽免疫活性口服液的研制,通过感官评定得到最佳工艺为:蔗糖量8%,柠檬酸量1%。  相似文献   

19.
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提取及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蚕蛹毛油为原料,采用常压碱水皂化制取混合脂肪酸,溶剂法分离高纯度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首先在超量碱、皂化温度、皂化时间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常压碱水皂化工艺,得到最佳皂化条件为恒定碱液质量分数15%,超量碱45%,皂化温度98℃,皂化时间3.3 h;其次通过甲醇溶剂法得到高纯度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工艺条件为恒定结晶温度-10℃,料液比为1∶2.4(混合脂肪酸与溶剂甲醇质量比),甲醇溶液质量分数90%,结晶时间30 min;最后脱色后得到蚕蛹油不饱和脂肪酸产品,并对其理化指标测定。产品在不同贮存条件下保存32 d考察其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在4℃条件下避光保存并添加抗氧化剂的产品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20.
蚕蛹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述蚕蛹化学成分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蛹蛋白、蛹油和蛹甲壳素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精制技术,并深入探讨了蚕蛹有效成分的生理功能及相关产品在食品、医药、化工和生物等领域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最后指出了蚕蛹资源化利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为实现蚕蛹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