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高Mg和Li质量比盐湖卤水提锂难的问题,提出利用尖晶石LiMn2O4对盐湖卤水进行选择性提锂,并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绘制了298.15 K时Me(Li,Na,K,Mg)-Mn-H2O体系的φ—pH图,讨论尖晶石LiMn2O4脱Li+后所形成的λ-MnO2对盐湖中Na+、K+、Mg2+与Li+的选择性提取问题。结果表明:当离子浓度为1 mmol/L,体系阴极极化电位降至0.79 V(vs SHE)时,λ-MnO2中Mn4+被还原为Mn3+,同时溶液中Li+由于"记忆效应"而嵌入λ-MnO2晶格生成LiMn2O4;而极化电位需降至0.61、0.55和0.48 V时,才分别有Mg0.5Mn2O4、KMn2O4和NaMn2O4生成,说明所选材料对Li+的选择性优于对Na+、K+和Mg2+的选择性。此外,根据西台吉乃尔盐湖卤水中主要组成阳离子浓度([Li]=30 mmol/L,[Na]=5 mol/L,[K]=0.2 mol/L,[Mg]=0.5 mol/L)绘制Me(Li,Na,K,Mg)-Mn-H2O系叠加φ—pH图。热力学研究表明:只需在卤水原始pH条件下将体系的阴极极化电位调至0.70 V<φ<0.87 V,λ-MnO2即可实现对Li+与大量Na+、Mg2+、K+的有效分离;将嵌Li+后的LiMn2O4通过调节电位极化至φ>0.87 V,可实现Li+的脱附和富集。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Mg和Li质量比盐湖卤水提锂困难的问题,提出利用LiFePO4/FePO4材料对盐湖卤水进行选择性提锂的思路。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绘制298.15 K时Me(Li,Na,K,Mg)-Fe-P-H2O体系的-pH图,并讨论FePO4对盐湖中Na+、K+、Mg2+与Li+的选择性吸附问题。结果表明:当离子浓度为0.1 mol/L、体系氧化还原电位降到0.36 V(vs SCE)时,FePO4中+3价的铁即被还原为+2价,同时Li+嵌入FePO4晶格生成LiFePO4;而体系电位需降到0.132 V和0.073 V才分别生成KFePO4和NaFePO4,说明材料对Li的选择性优于Na和K的,而Mg0.5FePO4则在计算分析的范围内不能稳定存在,说明FePO4对Mg2+无吸附性。因而,在适当的电位范围内(本研究的计算条件下为0.173~0.33 V)即可利用磷酸铁材料实现Li与Na、K、Mg等元素的选择性提取,而吸附锂后通过调节氧化还原电位大于约0.33 V,即可实现LiFePO4材料中Li的脱出。  相似文献   

3.
以陕北斜坡靖边—鄂托克前旗地区下侏罗统延安组延9油藏为例,运用印模法恢复了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研究表明:研究区古地貌主要为高地、斜坡、河谷和河间丘4种古地貌单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富县组+延10段沉积相带展布以及前侏罗纪古地貌对延9油藏的控制作用,认为古地貌景观基本控制了富县组及延安组下部的沉积相带展布。古河谷的下切作用不仅使延9段与延长组油源层的接触距离缩短,而且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如遇到有利的储集体与背斜和鼻隆等构造,即可有机配置和富集成藏。存在两种成藏模式,即河间丘区-分流河道组合式和斜坡区-分流河道组合式。指出前侏罗纪古地貌斜坡区与河间丘区是下一步延9段油藏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4.
H2SO4中丙炔醇复配缓蚀剂对碳钢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珊  杨丽  芮玉兰 《表面技术》2016,45(7):62-67
目的探究不同温度下丙炔醇、KI及其复配对Q235碳钢和N80钢片在10%(质量分数)硫酸中的缓蚀性能。方法采用静态失重法和电化学方法,60℃下测定酸液中的单剂对Q235碳钢的缓蚀性,然后对二者进行复配研究。优化配比后升高实验温度,探究高温下不同配比在酸液中对N80钢片的缓蚀性能。根据吸附等温模型和腐蚀动力学对缓蚀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失重法表明,60℃时单独使用丙炔醇、KI,当质量浓度分别为120、1000 mg/L时,对Q235碳钢的缓蚀率均达到90%,两者的使用浓度较高。复配后得到两个优选配比,配比A为丙炔醇18 mg/L+KI 250 mg/L,配比B为丙炔醇15 mg/L+KI 300 mg/L,配比A、B的缓蚀率均高达98%。配比A、B的缓蚀率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配比A在80℃酸液中对N80的缓蚀率为93%,配比B在100℃酸液中的缓蚀率为73%。结论复配后缓蚀剂的使用量均降低,且在一定高温下具有良好的缓蚀性能,丙炔醇和KI有较好的协同作用。电化学的实验结果与失重法相一致,丙炔醇和复配剂为混合型缓蚀剂。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为化学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  相似文献   

5.
叶英 《金属学报》2013,18(6):661-668
目的: 比较左氧氟沙星治疗重症肺炎的不同用药方案的药物动力学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24例成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且正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两组(n=12),分别每日1次或2次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 500 mg,同时每日滴注1次拉维酸 1 g,连续静脉滴注 10 d,经过 2 d 的治疗达到稳定状态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上皮细胞衬液中左氧氟沙星的浓度,并比较两组间药动学参数。结果: 每日滴注1次的患者,左氧氟沙星的血浆值浓度和上皮细胞衬液浓度分别为(12.6±2.3) mg/L 和(11.9±2.7) mg/L,每日滴注2次的患者分别为(19.7±1.8) mg/L 和(17.8±1.7) mg/L,这表明左氧氟沙星在肺组织的穿透率都大于100%。每日滴注1次和2次的患者全身暴露浓度(AUC24h)分别为(151.2±12.8) mg·h·L-1 和(208.6±15.1) mg·h·L-1,均高于常见重症肺炎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每日滴注1次组的治疗成功率为83%(10/12),每日滴注2次组为92%(11/1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因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每日静脉滴注500 mg左氧氟沙星1次或2次均能达到最小的抑菌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0种单味中药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作用和对主动外排机制的抑制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20株鲍曼不动杆菌,按照耐药性把20株菌分为多重耐药组和敏感组,每组10株。先检测10种单味中药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作用,再分别用外排抑制剂氰氯苯腙(终浓度15 mg/L)、利血平(终浓度20 mg/L)检测四环素和氯霉素外排泵表型,抗生素MIC值比空白对照下降4倍或以上时判为外排泵表型阳性。然后用终浓度2 000 g/L的10种单味中药做外排抑制剂,检测四环素和氯霉素MIC值是否比空白对照下降4倍或以上。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种单味中药对鲍曼不动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黄岑和连翘的抑菌作用最强,金银花、三叶青、大青叶、黄连、野菊花的抑菌作用稍弱;焦栀子、蒲公英、紫花地丁的抑菌作用较弱。金银花、连翘、三叶青、焦栀子、大青叶、野菊花、蒲公英这7味中药对两组菌的抑菌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敏感组菌的MIC50和MIC90都明显低于多重耐药组,而黄连、紫花地丁、黄岑对两组菌的抑菌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环素和氯霉素的外排泵表型阳性率高,终浓度2 000 g/L的10种单味中药对氯霉素和四环素没有外排抑制作用。重新配制并提高本试验中10种单味中药水煎液浓度至终浓度为20 000 g/L,对氯霉素和四环素仍然没有外排抑制作用。结论:中药对鲍曼不动杆菌有抑菌作用,可作为抗生素的辅助用药。主动外排机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环素和氯霉素耐药的一种重要机制,但在20 000 g/L的浓度下,10种单味中药对氯霉素和四环素没有外排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浮选试验、表面张力测试、Zeta电位以及红外光谱分析,考察油酸钠(NaOL)、十二烷基琥珀酰胺(HZ)两种捕收剂及其组合捕收剂对锂辉石的浮选性能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单一捕收剂在一定浓度下都能较好地浮选锂辉石,其中HZ的捕收性能强于NaOL,组合捕收剂浮选效果明显优于任意单一捕收剂。在药剂用量为200mg/L、pH=9.0左右、组合捕收剂的混合摩尔比n(NaOL):n(HZ)为5:1的条件下,浮选效果最好,浮选回收率达88.48%。红外光谱分析表明NaOL在锂辉石表面以化学吸附为主,HZ则以物理吸附为主,两种捕收剂组合使用后的正协同作用是由于锂辉石矿物表面的不均匀性和表面的活性质点的差异使这两种不同药剂能选择性的吸附在矿物表面的不同位置,从而提高药剂捕收性能。  相似文献   

8.
生物污损是威胁海工材料安全高效服役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发环保、成本低廉的防污材料非常必要。本文通过一步热分解法分别在450 ℃和750 ℃制备α-MoO3粉末材料,即S450和S750。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FTIR)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450 ℃和750 ℃获得的α-MoO3分别表现为纳米级板状结构和微米级长板状结构。利用平板计数法评价两种材料在无光条件下对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的抗菌性能。结果显示,S450和S750在浓度为0.25,0.5,0.75,和1 mg/ml时,其抗菌率分别为27.3%,99%,100%,100%和16.1%,30.1%,52.3%,73.6%。表明两个条件下获得的α-MoO3在无光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性能,并且溶液pH值随α-MoO3样品浓度的升高而降低,Mo离子溶出量随α-MoO3样品浓度的升高而增加。α-MoO3在无光条件下的抗菌活性源于H3O+和Mo离子溶出的协同作用影响。与S750相比,S450表现出更高的抗菌率,这可能源于S450在溶液中具有更高的溶解度,因而导致更多的H3O+和Mo离子溶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中国妇女单剂及连续口服复方左旋炔诺孕酮长效避孕片后体内左旋炔诺酮(LNG)的药代动力学变化,为长期应用该长效避孕片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9例健康育龄妇女于月经第5天口服复方左旋炔诺孕酮长效片(左旋炔诺孕酮6mg+炔雌醚3mg),每月1片,连续服用1年。于第1和第12次给药前及给药后不同时间取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LNG浓度,并采用自身对照比较单剂和长期给药后LNG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 首次单剂给药后LNG药-时曲线呈二室开放模型,分布半衰期(αT1/2)为2.86±1.60小时,消除半衰期(βT1/2)为1.52±0.35天。血清LNG于2.56±1.13小时达峰浓度;血药峰值水平(Cmax)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平均为141.36±70.20nmol/L。服用第12片后LNG平均Cmax为314.83±128.55nmol/L,显示连续给药后血LNG峰浓度显著升高。第1和第12次用药后AUC0~∞分别为182.42±135.85nmol/L·d-1和601.60±320.99nmol/L·d-1,两者亦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第12次服药后Tmax为2.11±0.78小时,与单次给药相比无显著变化。第12次服药后LNG平均βT1/2为1.67±0.48天,与单剂给药相比亦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多次给药后药物的代谢速率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且21天体内LNG血浓度已降至0.058±0.069nmol/L(<100pg/ml)。结论 长期应用该复方口服避孕片并不引起受试者体内LNG的明显蓄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