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Planning》2022,(2):104-108
写意精神是一种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观。雕塑的写意精神是中国整体艺术审美特征的反映。从中国原始雕塑直至中国当代雕塑都体现着写意精神。中国的写意雕塑与西方写意雕塑相比较更注重感受,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写意雕塑在当代的发展,有利于唤醒民族文化的自觉,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4)
吴为山先生运用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察方法和造型手段,融合现代、后现代的雕塑形式结构,塑造了具有浓郁个人风格的写意雕塑。其写意雕塑亦成为当代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与核心,对于中国当代雕塑发展而言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文章从吴为山雕塑的写意观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雕塑写意精神的建构与空间认识基础,同时通过对吴为山及其写意雕塑作品的介绍,探索现代社会雕塑的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9)
纵观中国历史,其古老的文明固然令人骄傲,珍贵的雕塑艺术也让世人赞叹不已,特别是传统雕塑手法的应用。在艺术创作中,写意画蕴含的文化精髓更加丰富,"写"和"意"是艺术的核心,特别是传统雕塑手法与写意水墨画的相融合,其艺术价值更高。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精神,文章探析传统雕塑手法与写意水墨画效果的结合,以期为现代"写意雕塑"艺术提供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2)
传统人物雕塑是中国雕塑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创作中延伸出来的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人物雕塑造型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在这类雕塑造型的形式取舍和节奏,以及主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具体表现上,我们不难发现写意美感的视觉魅力。所以,在中国当代人物雕塑造型语言的探索和挖掘中,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层次地探究人物雕塑造型中写意美感的语言意韵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9)
与西方雕塑相比,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在材料、造型、技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具体体现在对写意性的追求,而这种写意性来自中国传统书画的语境。在追求写意的影响下,中国传统雕塑在造型之外更强调作品的独特气韵。该文以中国传统雕塑和书画中共同存在的写意性为出发点,讨论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雕塑空间的感性处理 印度的装饰性雕塑与中国的写意性雕塑交融,形成了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特有风格,并呈现着由装饰性为主向写意性为主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5)
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念和具有东方特性的造型观念,一些经典的雕塑作品享有极高的声誉。当前,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也越来越便捷,中国传统的雕塑创作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一些具有东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雕塑特征逐渐消失。文章主要分析传统民族文化对当代雕塑创作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将传统民族思想融入当代雕塑创作的措施,以期为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增强当代雕塑的民族特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3)
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传承,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雕塑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的雕塑既拥有历史价值,又具备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根基。然而,当代的雕塑教学对古代雕塑艺术有所忽视,这对于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是不利的。文章主要介绍雕塑创作,分析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传统雕塑的历史与特征及其对于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2)
中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写意思想经过曲折的探索,逐渐取得了成效,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写意思想的生长需要特定的土壤环境,中国的油画艺术也只有扎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才能结出独特的民族果实。艺术家只有不断地吸收、探索、发展、整合本土文化,才能使写意油画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取向。写意思想所具有的民族精神、文化精神、时代精神具有实践发展的现实价值,因此,当代写意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很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0.
正雕塑可以说是几乎在每个城市都存在,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在这样一个全世界和平交流的年代,如何让我国的雕塑艺术脱颖而出,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让其他国家认识并欣赏我们的雕塑艺术的同时,一定要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代表性的雕塑艺术,要带有中国的艺术气息,体现中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中国的雕塑一直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而传承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升华,雕塑也发生了改变,这就出现了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现代雕塑又称为城市雕塑。传统的雕塑注重的是精神上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21)
雕塑是造型艺术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之一,随着雕塑艺术材料和观念的不断发展,材料在雕塑艺术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雕塑是人类精神的物化形式,而雕塑通过材料所构成的艺术形式表现人类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雕塑的存在取决于材料的运用。雕塑的发展过程实际就是一种探索、发展材料的过程。由于雕塑材料的不断发展,当代雕塑中运用材料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而呈现出的材料语言也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14)
<正>6月30日至7月3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主办,内蒙古美术馆承办的"形异道同——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邀请展"在内蒙古美术馆开幕。展览汇集了29位当代油画名家的90余幅精品力作,作品围绕"写意精神",以不同的视觉和笔触深入探讨了油画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5)
写意油画是中国当代油画的一个新方向。写意油画是油画在中国当代发展的产物,是油画与中国传统写意思想和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艺术作品具有民族性才具有世界性,因而写意油画是新的、优秀的绘画形式和流派。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特殊词汇,包含深层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文人审美情趣。创作者要理解写意的内涵,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修养,了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参透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国画思想和精神,能把中西文化元素结合并融会贯通,同时要具备高超的油画表现技能。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2)
文章阐述了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历史源流、重要意义以及对当代工笔画的积极影响,分析研究写意精神在传统中国工笔画和现代中国工笔画之中的存在方式和内涵,以写意性为主导,立足于国画审美欣赏的角度,展开对工笔画语言、题材观念的探究,深入探析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艺术特征,借古鉴今。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2,(4):110-112
在当代油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家们开始注重民族气质、情调与意境,重新认识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将中国传统写意与西洋油画技法相结合,逐渐摸索出具有中国独特艺术形式和特点的写意油画。但写意油画在中国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画家在利益的诱惑下不能把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中,流于形式、粗制滥造的现象非常严重;画面一味地抄袭和模仿他人,没有自己的艺术个性;画面里缺乏民族精神的探索和人文情怀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23)
中国现代雕塑艺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其中建筑艺术也需要一种新的定义诠释其艺术法则。文章从建筑艺术转向现代雕塑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雕塑艺术与建筑的关系;从雕塑创作元素角度展开,分析建筑艺术风格与创作形式;深刻阐述当代建筑艺术从早期单纯的模仿转化为现代雕塑构成艺术的演变过程。雕塑性作为现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已经融入两种艺术的共性。当代雕塑艺术创作元素与创作特点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建筑创作中。现代雕塑构成了建筑的尊严,同时建筑对雕塑也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15)
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内在精神的表达,这种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形式与西方油画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图式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风景油画写生注重科学,研究自然光色和空间组合,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将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与西方风景油画写生有机融合,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画家追求的目标。文章以风景油画写生的情感与立意为切入点,研究中国写意精神在风景油画写生中的运用,力图使写意精神与风景油画融合得更加自然。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13)
随着后现代主义艺术渗入雕塑领域,中国当代雕塑艺术语言的边界不断延展。文章重点阐释了雕塑概念、观念、空间、材料与雕塑创作者拓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探究水墨语言在中国建筑、雕塑创作中的不同表达方式,探讨在不同空间艺术形态之间水墨语言的关联,借助水墨语言进一步分析徐冰的装置艺术。针对艺术家在创作中对材料媒介的把握及作品背后深层的中国文化情结两个方面,剖析徐冰装置艺术中的思想精神构建。当代雕塑在呈现艺术家观念的同时,更应该侧重对当代社会、文化观念的思考,加强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对当下空间艺术创作中水墨语言的应用作出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23)
将中国传统装饰元素融入当代公共雕塑设计,不仅能够凸显民族特色,将现代感与历史感巧妙结合,更能够为设计领域带来新的风尚,从而有助于创作者了解具有传统元素的公共雕塑设计给公众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拓展现代公共雕塑设计的新途径,展现其新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