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7,(26):94-97
目的:研究低温环境下使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3月收治的需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120例,采用双盲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Ⅰ组(室温组)、Ⅱ组(低温组)、Ⅲ组(低温小容量组),每组40例。采用高频超声行腋路臂丛神经扫描,神经刺激器穿刺针在高频超声的实时监控下进针到达目标神经,经神经刺激仪(0.4 m A,2 Hz,0.1 ms)引出相应的目标肌肉运动,确定目标神经后,分别在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周围注入预设量的局麻药。Ⅰ组每一支神经注射室温0.4%罗哌卡因10 m L;Ⅱ组注射4℃0.4%罗哌卡因10 m L;Ⅲ组注射4℃0.4%罗哌卡因6 m L。观察各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臂丛阻滞并发症、止血带反应的发生例数等。结果:Ⅱ组平均麻醉时间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平均麻醉时间介于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后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长于Ⅲ组(P<0.05),Ⅱ组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肌皮神经均明显短于Ⅰ组(P<0.05);Ⅲ组与Ⅱ组的各类神经阻滞时间比较中,除Ⅲ组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其他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穿刺部位明显血肿、误刺血管、局麻药中毒等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低温小容量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较常温使用常规量麻醉起效时间更快,有效缩短了患者手术麻醉等待时间,且平均麻醉时间略长于常温使用常规量,而小于低温常规量,不会导致麻醉时间过短,且无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是一种高效安全的临床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方法选择择期行手或前臂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从神经阻滞两点注射法注入罗哌卡因30mL,罗哌卡因的浓度(质量百分比)分别由低到高设为0.15%、0.20%、0.25%、0.30%和0.35%,初始浓度0.25%,间隔浓度为0.05%,注药30min后切皮时,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改为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以及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若VAS≤3分,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采用Probit法计算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EC50为0.243%,其95%CI为0.219%-0.266%。结论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EC50为0.243%。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肌间沟、改良锁骨上和肌间沟联合改良锁骨上3种臂丛阻滞法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90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于肌间沟C6横突水平与皮肤垂直进针,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时注入1.0%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B组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与锁骨交界处,进针点垂直于手术台刺入,找异感时,针尖可向外向上移动,找到异感后注入上述麻药20 mL;C组同A、B组方法分别注入上述麻药各10 mL。根据患者主诉和主刀医师评定阻滞效果。结果 A组中Ⅰ级的百分率高于B组(P〈0.05),而Ⅲ级的百分率低于B组(P〈0.05);C组中Ⅰ级的百分率高于A、B组(P〈0.01),而Ⅲ级的百分率低于A、B组(P〈0.01)。3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上臂、前臂、手部手术,肌间沟联合改良锁骨上两点臂丛阻滞的效果明显优于各自的单点阻滞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36):34-37
目的:比较在小儿髋关节矫形术后镇痛中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与骶管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腰丛阻滞组(采用Winnie三叶草腰丛阻滞)和骶管阻滞组(采用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各41例,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局麻药物选择0.2%罗哌卡因1 m L/kg。比较两组超声定位时间、区域麻醉时间、总麻醉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首次使用PCA时间及PCA吗啡总用量;术后疼痛评分(CHEOPS评分);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腰丛阻滞组的超声定位时间显著短于骶管阻滞组(P<0.05);腰丛神经组术后CHEOPS评分低于骶管阻滞组(P<0.05),其中腰丛神经组≥3分9例(21.95%);骶管阻滞组19例(46.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丛阻滞组首次使用PCA时间显著晚于骶管阻滞组,PCA吗啡总用量显著低于骶管阻滞组(P<0.05);两组区域麻醉时间、总麻醉时间、术中芬太尼用量、麻醉不良反应(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术后恶心呕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骶管阻滞,超声引导下腰丛神经阻滞对髋关节矫形术后患儿镇痛效果更好,且镇痛时间更长,故提倡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重比重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行剖宫产术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R1组30例,采用0.5%罗哌卡因3 mL;R2组30例,采用0.5%罗哌卡因2 mL;R3组60例,采用0.66%罗哌卡因2 mL;对照组60例,采用0.5%布比卡因1.6 mL,均由10%GS配制成重比重液,注药速度为0.1 mL·s^-1。对4组患者麻醉前后MAP的降低幅度、最高感觉阻滞平面、腹肌松驰程度及强化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麻醉前后血压降幅:R1组明显高于R2、R3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高于R2、R3组(P〈0.05);最高感觉阻滞平面:R1组中位数为T2,阻滞面最高,对心血管影响最大,对照组虽阻滞平面低于R2、R3组,但对循环的影响明显(χ^2=89.045,P〈0.01);4组患者腹壁肌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3组强化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R2组(P〈0.05)。结论 0.66%重比重罗哌卡因2 mL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剖宫产术,阻滞平面适当,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强化药使用率低,是产妇较满意的麻醉剂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4):16-17
目的:研究盐酸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阻滞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来本院接受腰硬联合阻滞剖宫产术86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参与组采用罗哌卡因,联合组采用盐酸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观察两组麻醉平面、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统计两组需调整麻醉平面人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监测两组术前、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10 min、麻醉后30 min、术后即刻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结果:联合组麻醉平面与麻醉效果评分均高于参与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参与组,需调整麻醉平面人数少于参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麻醉前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组麻醉后5、10、30 min及术后即刻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均高于联合组(P<0.05)。结论:盐酸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阻滞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16):67-69
目的:探讨无痛分娩不同麻醉方式对产妇泌乳功能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临床相关影响,为无痛分娩的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自愿接受无痛分娩的产妇1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例。研究组患者实施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阻滞,对照组患者实施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初乳时间、母乳量充足时间、24h泌乳量情况和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10min的Apgar评分结果等指标。结果:研究组产妇的初乳时间早于对照组产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达到有效泌乳量的产妇49例,对照组达到有效泌乳量的产妇39例,研究组的有效泌乳量比例比对照组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产妇无痛分娩的过程中,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麻醉过程中的理想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6):38-39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00例ASAⅠ级患者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分别予以地佐辛+罗哌卡因(观察组),芬太尼+罗哌卡因(对照组)进行硬膜外镇痛。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 h时视觉模拟法(VAS)评分、镇静评分Ramsay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 h、8 h时Ramsay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头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N组,40例)和腰硬联合麻醉组(SE组,40例)。N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腰丛阻滞时先注射1%利多卡因10~15 mL,再注射0.5%罗哌卡因10~15 mL,坐骨神经阻滞时先注射1%利多卡因15~20 mL,再注射0.5%罗哌卡因15~20 mL;SE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1.5~2.0 mL。分别于麻醉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30 min时(T2)和手术结束时(T3)记录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 O2),并记录2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效果、麻黄素使用情况及术后不良事件(恶心、呕吐、低血压、头痛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与SE组比较,N组患者T1—T2时MAP升高,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延长,麻黄素使用率减少,术后恶心、头痛及尿潴留发生率降低(P〈0.05),HR、Sp O2、麻醉效果、术后呕吐及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可达到与腰硬联合麻醉相同的麻醉效果,且血流动力学更平稳,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6):53-5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小儿骶管阻滞效应的影响,并探讨右美托咪定的合适剂量。方法:选取本院60例17岁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或隐睾下降固定术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R组、RD1组和RD2组各20例,R组给予0.25%罗哌卡因1 ml/kg,RD1组相同局麻药中加入右美托咪定1μg/kg,RD2组加入2μg/kg。观察比较三组术中七氟烷维持浓度、苏醒期行为状态评分、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术后镇静状态评分、有效镇痛时间、需追加镇痛的比例、睡眠质量、麻醉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与R组比较,RD1组和RD2组的术中七氟烷维持浓度、苏醒期行为状态评分、苏醒期躁动、术后镇静状态评分、有效镇痛时间、需追加镇痛的例数及次数、睡眠质量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D2组与RD1组比较,术中七氟烷维持浓度、苏醒期行为状态评分、术后有效镇痛时间、需追加镇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麻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5%罗哌卡因1 ml/kg中加入右美托咪定1或2μg/kg行小儿骶管阻滞,能明显增强阻滞效果,减少七氟烷用量,减少苏醒期躁动,术后早期维持适度镇静,显著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且不影响麻醉恢复及增加并发症。与1μg/kg右美托咪定相比,2μg/kg不仅同样安全而且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和地佐辛超前镇痛对术后疼痛及IL-1的影响。方法选取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和地佐辛超前镇痛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L组麻醉诱导前20 min硬膜外腔分次注入含0.25%甲磺酸罗哌卡因4 mL、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关闭腹膜时硬膜外腔给予生理盐水10 mL;C组麻醉诱导前20 min硬膜外腔给予生理盐水10 mL,关闭腹膜时硬膜外腔注入含0.25%甲磺酸罗哌卡因4 mL、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结果静息时VAS评分术后24、48、72 hL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咳嗽时VAS评分术后48、72 hL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血浆IL-1水平L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和地佐辛超前镇痛能明显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和减少炎症介质IL-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2)
分析地西泮辅助局部麻醉在共同性斜视矫正术中的镇静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诊治的行共同性斜视矫正术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地西泮辅助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观察组,n=40)局部麻醉镇静效果的Ramsay评分、面部表情分级评分和焦虑评分,并分析手术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手术患者为对照组(n=40)。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镇静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和术后焦虑评分、面部表情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术后随访观察组病情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因此,地西泮辅助局部麻醉在共同性斜视矫正术中的镇静效果明显,且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27):51-52
目的:探讨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与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术后镇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10例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行传统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行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对两组麻醉阻滞效果、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评分、上肢运动评分(前后钟摆、划圆圈、外展),术后麻醉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神经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4、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4、12 h前后钟摆、划圆圈、外展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术后镇痛比臂丛神经阻滞更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肢术后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肩关节功能康复,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满意度较高,可作为手术患者首选的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11):59-60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与阿替卡因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拔牙中的麻醉效果及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老年高血压拔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采用2%利多卡因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36例,采用复方阿替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所有患者均在麻醉5min后行拔牙手术,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不同时期心率和血压差异,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3min麻醉起效率7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5.6%,观察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97.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注射前及麻醉后各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明显高于麻醉注射前(P<0.05),同时对照组患者手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也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分别有1例心率升高和1例血压升高。结论:复方阿替卡因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拔牙手术中的局部麻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且对患者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影响,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药物,值得在口腔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6):19-23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给予单纯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血压(SBP、DBP)、心率(HR)、血糖、皮质醇水平及临床指标。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SBP、DB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室时(T_0)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皮时刻(T_1)、手术开始30 min(T_2)、手术开始60 min(T_3)、拔管后10 min(T_4)的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_0、T_1时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2、T_3、T_4时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_0时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_1、T_2、T_3、T_4时皮质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野质量评分、硝酸甘油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可有效辅助控制性降压,还能够降低术中应激反应,提高术野质量,减少全麻用药,降低麻醉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1):144-145
目的:探讨应用臂丛神经阻滞手法松解联合中药热敷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9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9例,治疗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臂丛神经阻滞手法松解联合中药热敷。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50.56%,治疗组优良率为92.00%,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手法松解联合中药热敷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吗啡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择期ASAⅠ-Ⅱ级需行TURP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S、M组2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在L2-3椎间隙行硬-腰联合麻醉,硬膜外向头置管3 cm。所有患者均在腰麻下完成手术,手术结束前10 min接硬膜外镇痛泵。镇痛药物:S组:舒芬太尼0.5μg·mL^-1复合0.25%罗哌卡因;M组:吗啡50μg·mL^-1复合0.25%罗哌卡因。持续输注剂量2 mL·h^-1,PCEA量2 mL,锁定时间15 min。观察术后1、4、8、12、244、8 h患者的视觉模糊(VAS)评分,追加镇痛药例数,PCEA有效按压例数及恶心呕吐、皮肤搔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VAS评分追加及镇痛药例数、PCEA有效按压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恶心呕吐、皮肤搔痒发生率明显高于S组(P〈0.01或P〈0.05)。结论舒芬太尼0.5μg·mL^-1复合0.25%罗哌卡因配伍镇痛效果佳,无呼吸困难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皮肤搔痒、恶心呕吐发生率低,适合TURP患者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23):24-26
目的:研究酮咯酸氨丁三醇和罗哌卡因对创面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表达和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成年昆明小鼠128只,随机分为四组,D组小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的氯化钠溶液0.1 m L/(kg·12 h);L组于伤口周围浸润注射0.5%的罗哌卡因1 m L/(kg·12 h);N组腹腔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5 mg/(kg·12 h);H组腹腔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5 mg/(kg·12 h)复合创口周围浸润注射0.5%的罗哌卡因1 m L/(kg·12 h)。在小鼠手术切口模型完成后的第3、7、10天,每次不放回地从每组中随机抽取8只小鼠随后用Elisa法测定剪取组织中的GM-CSF浓度,并观测每组剩余8只小鼠的切口愈合时间和情况。结果:H组小鼠在第7、10天时伤口GM-CSF表达较D组高(P<0.05);在愈合时间上,H组较D组的愈合时间短(P<0.05);在愈合后瘢痕面积来看,H组的瘢痕面积较L组小(P<0.05),与D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酮咯酸氨丁三醇和罗哌卡因合用可促进小鼠创面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达,加快伤口的愈合,且不会引起瘢痕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对大鼠臂丛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9组,每组6只:随机选取大鼠的一侧,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于腋鞘内注入生理盐水1mL,利多卡因L1-L4组于腋鞘内分别注入0.25%、0.50%、1.00%、2.00%利多卡因1mL,左旋布比卡因Z1-Z4组于腋鞘内分别注入0.25%、0.50%、1.00%、2.00%左旋布比卡因1mL。给药5d后,检测9组大鼠臂丛神经动作电位(AP)最大振幅、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变化。结果与NS组相比,L2-L4组、Z3-Z4组臂丛神经AP的最大振幅降低,NCV减慢(P〈0.05);组内比较:随着药物浓度递增,L2-L4组、Z3-Z4组臂丛神经AP的最大振幅降低,NCV减慢(P〈0.05);相同浓度利多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比较:利多卡因组臂丛神经AP的最大振幅降低,NCV减慢(P〈0.05)。结论相同浓度利多卡因对臂丛神经功能的损害较左旋布比卡因更大。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5,(3)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剂量艾司洛尔对无痛胃肠镜镇静麻醉和麻醉复苏效果,探究其合理用量。方法:选择150例胃肠镜检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记录瑞芬太尼、丙泊酚的用量、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清醒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和高、低剂量组比较,对照组患者HR、MAP、BIS明显升高,高剂量组患者HR、MAP、BIS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可有效降低麻醉药的用量,缩短麻醉复苏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