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2.
3.
<正>北威克街155号项目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威克街和伦道夫街的东北角,是一栋甲级办公楼,为使用者提供了高科技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率、无柱的楼层平面布局。建筑有一个外部连廊、一个二层高且由玻璃包覆的大堂、配备租客专用的配套设施并代表当前先进科技水平的会议中心和健身中心,以及二层共163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库。  相似文献   

4.
《建筑技艺》2011,(5):118-122
洁净技术塔是Adrian Smith+Gordon Gill建筑设计事务所在2006年公司创建初期所设计的项目之一,这是一个高效能、零能耗的综合使用开发项目.既是对其所在芝加哥的建设场地的回应,又可以作为一种表达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模式而进行广泛推广.该项目也试图表达Ad rian Smith+Gordon Gill对可持续发展、高效能设计的理解,以及其对建筑可帮助解决世界上将要发生的能源和碳危机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钱辰伟   《城市建筑》2011,(12):76-80
伊斯特·鲁道夫街300号大厦坐落于芝加哥市中心格兰特公园(Grant Park)北端,这栋高层写字楼项目共分两期开发.垂直增建57层的建筑.总面积21.83万m2.主要为医疗服务集团(HCSC)总部及蓝十字蓝盾项目伊利诺伊州分支机构提供办公空间。除此以外.自设计伊始就充分考虑了日后面向更多用户的租赁用途。  相似文献   

6.
《建筑技艺》2011,(Z3):118-122
洁净技术塔是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建筑设计事务所在2006年公司创建初期所设计的项目之一,这是一个高效能、零能耗的综合使用开发项目。既是对其所在芝加哥的建设场地的回应,又可以作为一种表达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模式而进行广泛推广。该项目也试图表达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对可持续发展、高效能设计的理解,以及其对建筑可帮助解决世界上将要发生的能源和碳危机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8.
这条12m宽的大街是专为芝加哥市中心的高52层的UBS办公大厦而建造的.街道沿着大厦贯穿整个街区.勾勒出副栩栩如生的画面.从大厦长长的玻璃大厅就能看到街道的全景。街道的尽头是位于大厦后侧的富兰克林北街,这里有一处小型广场.家街边餐馆利用这个小广场形成了一个露天酒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10.
新近建成的哥伦比亚演播公司(CBS)地处芝加哥中央商务区的心脏部位,该演播中心是全美第一个全数字化高清演播设施。演播中心属于哥伦比亚演播公司在芝加哥的子公司WBBM电视。始于新闻电台780调幅广播电台的WBBM电视台是芝加哥的第一批从"超级站"演化过来的广播电视台。自20世纪30年代建站以来,哥伦比亚演播公司首次从长期使用并改建过的工作用房搬到市中心崭新的混合商业办公和零售的开发楼中,在当地被称为Block 37。  相似文献   

11.
芝加哥     
《Planning》2014,(28)
<正>We have often seen on the film screens stories about gun battles in Chicago’s streets and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city’s rich culture life.我们经常在电影屏幕里看到芝加哥街上的枪战片,我们对于这个城市丰富的文化生活了解得可能很少。In fact,it has one of the first class symphonies in the US and it has always been producing world famous singers and jazz greats.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傅朝卿 《城市建筑》2009,(10):45-47
本文以纽约与芝加哥、台北与高雄等城市为例,揭示了暗藏在超高层建筑工程成就这一表象之后的企业及城市间的竞争。  相似文献   

16.
项目名称:拉什大学医学中心业主:拉什大学医学中心建设地点: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设计单位:帕金斯威尔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面积:83万平方英尺(约7.7万m2)建筑层数:11层病床数量:386床项目负责人:James Zajac-Market Sector Leader(Principal-in-  相似文献   

17.
18.
郭磊 《时代建筑》2006,(1):106-111
伊利诺工学院麦可考米克论坛学生活动中心着重于摆好每一个功能空间的位置,反应出周边城市环境。各个区域边缘采用图像意味的像素化处理以模糊界限,是库哈斯对图像消费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
Chicago Scenarios , installed at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in 2004, invited audiences to speculate about potential futures for the city of Chicago. We wanted to use the paradoxical situation of the installation—both embedded in and removed from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it addressed—to catalyze a public and collective mode of engagement with its fantastic realities and unrealized potential. The installation was organized as a series of pseudomonumental frames supporting a collection of devices, which broadcast scenarios that reframed and unframed the city's past and future. Oscillating between display and experiment, the array of scenarios produced rather than represented experience. The scenarios, crowded into a small room, superimposed, and cross-referenced, blurred into ambiance, producing immersive pseudodocuments that established a material connection between our audiences and Chicago's past and future. These scenarios operated as provisional structures for making new possibilities material and knowable. By devising scenarios, instead of conventional architectural representations, we could demonstrate the operations of catalytic processes—transformative events, which change the operation of systems—in time, with the force of a real pro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