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18)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评改应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也是在教学中自觉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原则。近年来,我经过反思和探索体会到:提高学生英语作文写作水平要注重英语作文评改教学。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0)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评改总是"学生写——教师改——教师评——学生听"。本文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改变以往陈旧的评改方式,导学生利用互评自我的方式来提高作文评改的有效性,继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0,(37)
<正>作文数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作文教学中,评改作文是老师的专利,教师坐在办公室里"闭门评改",然后发给学生,并作集体讲评。在这种作文评改模式下,学生只有听讲的份,没有参与的机会,文章的写作和评改"两张皮",作文评改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作文评改是写作的延续,学生写完作文,再参与到作文评改之中,就可以及时发现作文中的问题,及时借鉴别人的优点,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6)
学生评改作文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语文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作文评改主要有作文的内容、形式和语言文字三个方面。内容方面主要是主题与选材,表达与文体。在形式方面主要有作文层次,详略、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在语言文字方面,主要是句子,句与句,文字,修辞。作文评改要提出明确的评改要求;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进行评改,要提供范文,集体评改,做出示范;要指点评改的步骤;要把握好"评"和"改"两个关键,作文评改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评改还要创造良好地评改环境,形成交往互动的作文学习氛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1)
小学生对于写作的心理比较复杂,问题也比较多,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在评改过程中实施个性化评改工作,依托评改语言拉近与学生直接的距离,提升评改效果。在评改过程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注重评改语言避免过于武断,造成评改内容与学生心理不符。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33)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改革习作评改形式,学生开展交换修改。然而互评互改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修改成为形式。笔者借鉴林莘老师正在实践的"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习作评改的课堂中,让课堂没有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如何让学生都能静静地参与到评改中?策略有三:共赏、互评、乐改。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8)
高效优质的作文评改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多元对话"式作文评改方法可以多角度剖析学生作文,发现更多写作问题。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可以明晰自己每一篇作文的优缺点,实现自我提高。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5)
<正>在考试中,作文满分60分,分数比重大,足见其在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作文评改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评改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改变传统作文评改方式,进行有效的作文评改,打造高效的初中作文评改教学课堂。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逐渐认识到传统作文评改方式的弊端,开始转变单一的教师评改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作文评改环节中,形成多元化的作文评改体系,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作文评改意见,不断提升自身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28)
<正>在语文学科中,作文是重要模块,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贯彻全新的教育理念,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实施互评互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改活动中,通过自我反思以及写作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实现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一、传统作文评改课的弊端在初中写作教学中,评改环节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写作教学改革进度。在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学环境中,评改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单纯采用以师评为主的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本着创新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全新的评改模式。将以学生为主体的互评互改模式有效引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在开放的评改交流和自主反思中学习,在互评互改过程中有效地掌握相关写作技巧,提高整体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6)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由学生写,教师改,教师往往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负担很大,学生也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培养学生习作的评改能力,还要运用各种批改手段,渗透"自我修改"的知识,有效进行分步训练,循序渐进,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4)
素质教育对习作评改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语文素养、理解能力等均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创新习作评改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习作课上有所收获。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高年级习作评改中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了一些有效评改策略,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8,(6)
鉴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年龄特点,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每一位学生的习作画上完美的一笔。然而,作文评改不能一概而论、一刀切,而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是探究问题。本文就是针对新课标下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评改方式的多元化进行探讨,旨在分析在传统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多元的评改方式激发学生热爱写作,热爱文字。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5)
<正>作文教学通常是"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境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而无法参与评价过程。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价,成为作文评价的主体。我们建立了以学生评价为主体的"互动式"写作评改模式,进行评改作文训练:即教师示范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家长参与评价—学生互批互改—学生自评自改。1教师示范评价就是指导学生以教师的评价为例学习。在学生作文初期,教师对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4)
高中语文教师可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应用新的方式为学生评改文章,让学生体会信息时代写作文的乐趣、得到多元化的建议、得到即时的评价:利用博客的形式评改;利用论坛的形式评改;利用QQ群的形式评改。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1,(10)
<正>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关键作用。传统的作文评改流程是教师精批细改—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修改,如此往复,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自主批改和评价作文,与他人交流心得,互相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在作文课堂上要及时指导学生,提高他们自主评改作文的能力。下面就谈谈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10)
<正>在高中英语书面表达的教学过程中,对英语作文的评改是提升学生们作文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评改中要指出学生们在英语书面表达中存在的漏洞,引导学生们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改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们英语作文写作能力。同时,在高中英语书面表达评改的过程中,存在相应的评改技巧,帮助学生们接受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整体提高学生自身英语书面表达能力。随着国家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语言,以英语书信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1,(12)
<正>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作文训练过程,也要在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有效评改。采取合理的作文评改方式,丰富作文评改的模式,可以给学生以更大的探索与思考空间。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这个环节指出学生作文中的典型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相互学习,让大家取长补短。优化作文的评改模式,会让写作训练的效率更高,并且有助于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36)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作文评改形式、内容、方法、机制向新颖性、多元化、创新性发展,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对作文自我评改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实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对此,文章着重分析小学语文作文评改的问题,论述小学语文作文学生自我评改的价值,提出小学语文作文学生自我评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26)
传统的作文评改由教师一手把持,几乎与学生无关。而自主参与式作文评改体系构建了教师、学生共同评改的模式,由教师评改阶段、学生互评阶段、自主评改阶段构成,创设出了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互动的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21)
<正>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对作文的评改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如何在评改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评改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这是在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有待研究的一个课题。一、新课标对作文评价的要求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