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与文化》2014,(8):12-25
一.释义INTERPRETATION"原乡"作为一个人类学概念,指一个宗系之本乡,即远离故土的移民族群的原始故乡。而在文学领域,原乡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主要涉及"一种对原始故乡的亲情、血缘,以及习俗、文化的认同与回归,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心理基础之上的民族故土、文化故乡、精神家园。因此原乡意味着对一种习俗、精神与文化的继承,并由此成为多元文化差异中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我们希望通过原乡的重建,直接呈现"原乡"面貌.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
西部小说中的"西部",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中国当代西部小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到新时期,西部题材的小说才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当代西部小说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从文学文本中发现和开掘西部文化精神,关注的重点就在新时期以来的西部小说。一是研究生命意志、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二是按地域文化的分布特点研究西部小说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及其审美表现;三是探讨西部小说创作的一些宏观问题,如作家身份与西部小说创作、西部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等。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3)
近年来,文学界兴起了一股"寻根"热潮,海外文学开始逐渐关注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本文将以钟理和的《原乡人》为切入点,初步探索海外文学的"寻根"精神  相似文献   

4.
杜春兰  王婧 《室内设计》2014,(6):101-106
“八景”文化既是落地的文学,也 是有意境的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 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是该文化的两个重要内 涵。重庆“八景”因地理文化上的特殊性和八 景诗的艺术性、完整性而具有研究价值,体 现古人的山水观念的世界观。本文以重庆古代 “八景”为例,阐述文学意境和景观空间的耦 合关联,认为文学意境通过审美心理作用于 景观空间,而空间通过行为引导带动文学意 境。最后,总结重庆“八景”特征,力求给未 来山水城市的诗意性建设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通过城市文学建构一种理解城市和建筑的视角,以城市文学观照城市与建筑。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城市与建筑空间并非简单的三维物质空间,而是具有寄托人们情绪感受的场所,是人们的记忆与心灵原乡,也是都市人生活方式的呈现,是人与社会文化的物化。另外,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文人对目前的城市空间的批判态度,借此尝试探讨建筑和城市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赵龙 《南方建筑》2018,(4):88-93
目前,针对乡愁的相关研究以文学领域和文化地理学居多,建筑学领域内对城乡改造过程中乡愁、原乡风景的研究还是有限的,与“乡愁”、“原乡风景”相关的设计与规划实践在理念上也大致浮于表面,没能够透彻地将原乡风景背后的场所依赖、地方精神、文化认知注入地方土地,项目实践者尝试以同理心去感受“乡愁”、“原乡风景”在当地人情感与生活中的价值,但仍旧与本土的契合性不高。研究试图从建筑学的视阙,针对原乡风景背后的场所依赖、地方精神和文化认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把原乡风景置于乡愁的情感语境中,通过研究文献解读对“乡愁”研究现状以及“原乡风景”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原乡"是随着都市化飞速发展过程中人们苦苦追忆的一种自身人文、民俗传统和文化主体性的人类精神新家园。而中国原乡,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华夏儿女心系故乡的一份情怀,一份乡愁记忆。"东方旅郡·原乡聚落"缘起所谓故乡,与居住时间有关。时间短,感觉模糊淡薄,建立不起深厚的感情,时间长了,水土风物、人情世故深深扎根心中,外在的环境融入了生活,这个地方也就自然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5):22-23
在中国文学史上,台湾文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战后的台湾文学史上,林海音又可以算作是"祖母级"的人物,她在挖掘一堆优秀作家的同时,自己也创作了丰富的作品,被誉为台湾文坛上的"冬青树",尤其是其婚姻爱情小说的创作使其成为了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之人,在高喊"战斗文艺"的背景下,林海音的创作题材显示作家可贵的精神品质。因此本文将从女性形象塑造、叙事策略及美学风格等方面对其女性书写意识进行考量,并且对其成因进行简要探讨,以期对台湾女性文学的发轫进行一个全面客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5):115-117
对于壮族作家凡一平而言,他在红水河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获得滋养,同时又站在更高的艺术层面,来审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显现出独具特色的魅力,以其丰富的精神意蕴和深刻的反思精神成为当代文坛的亮丽风景。凡一平的长篇小说《蝉声唱》以红水河为背景,书写故乡上岭的人与事,展现了他的长篇小说创作的新风貌。他的精神地理与创作实践构成共生关系,在自觉的精神地理构建中形成一种审美的沉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5)
<正>"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格式创新后提出的一种全新课文形式,它以中国诗词作为教学核心,围绕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历程展开详细阐述,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诗词的创作的主要方式及作者的心路历程,这有助于小学生们更加深入而透彻地理解诗词、学习诗词、感悟诗词。诗词既是一种文学体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文包诗"创新式课文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诗词教学现状,它可以帮助学生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