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9)
高校通过"人才特区"建设,可以引进和培养一批杰出人才,形成一流的学术队伍,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从而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针对在"人才特区"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引进、服务保障和考核激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制定"人才特区"整体发展规划;建立特区人才引进测评体系;开展人才个性化"双保障"服务;设立人才贡献奖励基金和强化引进人才"再培养"等方面完善"人才特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9)
农业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途径,可以根据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实行"双导师制",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入手,探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途径。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6)
运营商从"以业务为导向"向"以市场为导向"转变,作为运维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和目标也应随之改变,本文从运营商的职能和定位、技术发展、成本等方面试论当今电信运营商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技术人才的定位和技术人员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文章以"检测评估能力"培养为例,探索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法。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岗位能力需求—能力模块—知识(技能)单元—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构建基于检测评估能力培养的"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理论结合实践,校企合作教学,实验内容工程化,丰富完善课程资源,促进能力培养的实现,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大学教授和工程类毕业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旨在探究"学"和"用"两种不同视角下的本科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胜任力内涵,进而为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胜任力主要包括通用胜任力、专业胜任力和品质3个维度。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通用胜任力"为培养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以"专业胜任力"为培养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以培养学生"品质"作为培养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0)
当前,社会发展进步需要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小学抓起,而小学数学课又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学科,可以为将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究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2)
"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是近年来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本文在引入流程再造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培养目标重塑、关键培养环节再设计、关键培养环节再分配以及配套措施落实等举措,优化了"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1,(1)
动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动漫产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该文阐述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动画高素质人才的分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质量监控,以此为基础构建"边界开放、校企协同、平台多元、中外合作"的创新人才分方向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5)
基于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得出国内高校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趋同、实践教学效果差、跨文化以及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低等问题,进而提出凸显培养目标的特色和层次性,构建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加强跨文化商务环境教育,大力培养双师型和双语教师,培养"T型"和"X型"商务人才等工科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创新型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6)
本文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微电子专业为例,根据区域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就业岗位所需技能和在校学生实际的能力为基础,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微电子专业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完善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