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2,(2)
为解决单船有翼单囊底拖网作业时兼捕稚幼鱼比例较大的问题,增大了原生产网第五节网背网衣的网目尺寸,并将改进后的生产网作为试验网,在黄海北部海洋岛附近海域采用交替作业法进行原生产网和试验网各10网次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网的总渔获质量比原生产网减少69.87 kg;原生产网捕获27种渔获物,试验网捕获19种渔获物,比原生产网减少8种,兼捕现象得到缓解;相比原生产网,试验网中的各渔获种类体长分布范围向右偏移,说明体长范围偏小的渔获物得到一定释放。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国拖网类渔具的结构优化和渔业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2)
根据2005年渔业资源监测船的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广东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副渔获组成及其月变化等。结果表明: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副渔获种类多,主要为沿岸性底栖种类,组成结构存在明显的月变化,其中蟹类和鱼类是影响副渔获组成结构和月变化的优势类群;副渔获海上抛弃率很低,兼捕现象严重是现阶段虾拖网的主要问题,副渔获与目标虾类的平均重量比为6.8∶1,平均产值比为2.5∶1。为了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和促进虾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鱼、虾、蟹等的生活习性和行动差异开发适宜广东沿海虾拖网的选择性捕捞技术,减少副渔获的兼捕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3)
捕虾拖网,特别是热带海域捕虾拖网渔业的兼捕和抛弃是全球最为突出的渔业问题,而选择性渔具的开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美国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沿海对虾拖网渔业是典型的热带海域捕虾拖网渔业,在这些海域的捕虾拖网渔业中,大型海洋生物(海龟)和鱼类兼捕共存的特点使得选择性研究主要是以种类选择性为主,选择性装置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海龟释放装置(TED)和鱼类兼捕减少装置(BRD)上。通过归纳和对比这两种渔业中所开展的选择性研究,找出选择性虾拖网研究的共性和个性,结合不同渔业中有关兼捕减少的法律法规,为中国今后开展虾拖网渔业选择性研究以及虾拖网渔业相关技术措施和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1)
为了探明江苏省近岸海域鳗苗定置网兼捕对早期渔业资源的损害,于2016年2—5月,在东台、如东、启东和海门4个监测区域采用鳗苗定置网取样调查方法,进行了鳗苗网兼捕对渔业资源损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44网次调查共捕获游泳生物幼体14 861尾共75种,隶属64属45科18目,其中鱼类51种,隶属29科,甲壳类21种,隶属13科,头足类3种,隶属3科;优势种为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兼捕渔获物中经济种有34种,占全部种类的45.33%;各月和各区域之间,种类数差异不大,平均密度差异较大,月平均密度以5月份最多(146.27尾/网),2月份最少(46.38尾/网),各区域的平均密度以东台最高(205.85尾/网),海门最少(31.33尾/网);各地区的优势种存在一定的差异,东台的优势种为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如东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启东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海门的为凤鲚Coilia mystus;计算鳗苗捕捞兼捕渔业资源损伤率为158.10,各月份中3月和5月的损伤率尤其高,各区域中如东和东台海域损伤率尤其高,根据鳗苗定置网兼捕幼体的经济损失额计算得到每捕获一条鳗苗损失幼体经济价值40.60元。研究表明,鳗苗定置网兼捕对江苏近岸海域的早期渔业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1)
为了探明江苏省近岸海域鳗苗定置网兼捕对早期渔业资源的损害,于2016年2—5月,在东台、如东、启东和海门4个监测区域采用鳗苗定置网取样调查方法,进行了鳗苗网兼捕对渔业资源损害性研究。结果表明:144网次调查共捕获游泳生物幼体14 861尾共75种,隶属64属45科18目,其中鱼类51种,隶属29科,甲壳类21种,隶属13科,头足类3种,隶属3科;优势种为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兼捕渔获物中经济种有34种,占全部种类的45.33%;各月和各区域之间,种类数差异不大,平均密度差异较大,月平均密度以5月份最多(146.27尾/网),2月份最少(46.38尾/网),各区域的平均密度以东台最高(205.85尾/网),海门最少(31.33尾/网);各地区的优势种存在一定的差异,东台的优势种为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如东为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启东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海门的为凤鲚Coilia mystus;计算鳗苗捕捞兼捕渔业资源损伤率为158.10,各月份中3月和5月的损伤率尤其高,各区域中如东和东台海域损伤率尤其高,根据鳗苗定置网兼捕幼体的经济损失额计算得到每捕获一条鳗苗损失幼体经济价值40.60元。研究表明,鳗苗定置网兼捕对江苏近岸海域的早期渔业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6)
改变网囊周长是改善过滤性渔具网囊选择性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为了评价网囊周长对中国近海渔业使用的单桩张网网囊选择性的影响,使用套网试验法对不同网目尺寸(25 mm和35 mm)的传统网囊和减小30%周长的网囊进行选择性试验,并对黄鲫Setipinna taty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渔获体长数据的选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减小网囊周长可改善对渔获体长的选择性,即减小周长的网囊的50%选择体长(L50)较传统网囊大,而选择范围较小,对于较小的个体,选择性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对比其它文献的研究结果,减小30%周长的网囊的L50要比相同网目尺寸的菱形和方形网目网囊大,但网囊周长对其尺寸选择性影响的具体规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1)
为研究盘锦海域桁杆虾拖网网囊结构的调整,掌握网囊网目在不同缩结系数0.99、0.95、0.91时对桁杆虾拖网捕获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icauda的选择性影响,采用套网法对不同缩结系数的网囊网目进行了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网囊网目缩结系数的减小,两种虾的选择性曲线向右偏移,较小体长范围内虾的选择率变小,说明可以释放一定数量的幼虾;但当所捕获的葛氏长臂虾和脊尾白虾体长达到某一值时,缩结系数的减小对两种虾的选择性已无明显影响,当缩结系数为0.95、0.91时,对应葛氏长臂虾体长分别为42.5、52.5 mm,对应脊尾白虾体长均为47.5 mm。研究表明,缩结系数降低后,两种虾的选择范围均变小,选择性尖锐度变强,本研究结果可为桁杆拖网过渡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渤海海域幼虾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过渡期后的桁杆虾拖网归属问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1)
为研究盘锦海域桁杆虾拖网网囊结构的调整,掌握网囊网目在不同缩结系数0.99、0.95、0.91时对桁杆虾拖网捕获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icauda的选择性影响,采用套网法对不同缩结系数的网囊网目进行了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网囊网目缩结系数的减小,两种虾的选择性曲线向右偏移,较小体长范围内虾的选择率变小,说明可以释放一定数量的幼虾;但当所捕获的葛氏长臂虾和脊尾白虾体长达到某一值时,缩结系数的减小对两种虾的选择性已无明显影响,当缩结系数为0.95、0.91时,对应葛氏长臂虾体长分别为42.5、52.5 mm,对应脊尾白虾体长均为47.5 mm。研究表明,缩结系数降低后,两种虾的选择范围均变小,选择性尖锐度变强,本研究结果可为桁杆拖网过渡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渤海海域幼虾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过渡期后的桁杆虾拖网归属问题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1)
根据北方沿海渔业资源状况和群众渔业渔船的作业特点,研制了小型单船底拖网及网板。网具采用长轴、网腹疏目、身网前段网衣无剪裁比的形式。经一年来生产试验证明产量增加明显,与同马力双船拖网相比,平均单船网产增加40~45%。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2)
为支撑《全国海洋捕捞渔具目录》的实施与管理,针对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的网目选择性,于2017年8月在黄海南部的海州湾水域进行了不同网囊网目尺寸(40、54、60、70、90 mm)的套网法拖网试验,通过分析不同网目尺寸(40、54、60、70、90 mm)下主要渔获的逃逸率与幼鱼的释放效果,并结合数学建模方法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权衡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渔获逃逸率逐渐增加,对幼鱼的释放效果显著,从生态保护方面考虑,根据目前的资源状况,网囊网目尺寸可放大至80 mm以上;当网囊网目尺寸小于56 mm时,释放效果显著,当网目尺寸大于56 mm时,经济效益损失显著。研究表明,为了权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将56 mm作为制定黄海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