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面对激励的人才市场竞争,两者缺一不可。但由于现阶段高校普遍并不重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往往只是重理论、轻实践,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与发展。因此,笔者引入实验教育概念,分析实验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从而得出结论:实验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拓展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2)
大学生创新实验是面向本科生、旨在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学会统筹规划、团队合作,最终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本文从指导老师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学生存在问题、对实验缺乏兴趣的原因,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项目教学改革创新实验设计,结合实验平台的建设,以实验方案的制定、专业背景知识的获取、实验装置的可操作性3个方面为抓手,开展学生创新实验实践活动,探索大学生创新实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1)
目的:探究干预实验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否有影响,为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验班、控制班前后测的实验设计,用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评定。干预实验是以讲座方式向被试讲解主观幸福感有关知识,并开展主题为"获得幸福,美好生活"的团体辅导活动和个别心理咨询。结果:实验班总体幸福感量表后测得分与前测存在显著差异,而控制班前后测无显著差异。结论:干预实验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改变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0)
开展和增加设计性实验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阐明了设计性实验的内涵及特点,分析开设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详细阐述设计性实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中国高校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以学生专业兴趣为导向,对现阶段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基于自主式微小实验平台建设的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该模式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本科生毕业设计为依托,通过学生自行研发微小实验装置、自主开展实验研究,突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工科大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基于自主式微小实验平台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能切实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展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提升工科专业毕业生的企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9)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就是旨在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新教学模式。基于生物工程专业开发发酵型新产品的实验项目实践,对创新项目的方向、创新是否注重可行性和市场性、创新项目的实施以及创新项目应有的实际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新产品创新实验项目应该具有可行性和市场性,项目应该更注重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提升和培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34)
创新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原有理论、观点的突破和对过去实践的超越。根据国内高校大学生的创新现状,本文着重介绍了创新实验的实现步骤即选题、申报、实施、结题验收。通过创新实验,培养高校学生的设计能力、操作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8)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大学生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它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要对大学物理实验多元化教学进行改革:更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强调实验基础,培养学生养成基本的科学规范;有效利用仿真实验和虚拟仪器,加强物理实验预习;改革教学方法,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将实验教学和科研创新有效结合起来,以使物理实验在培养综合型、创造型人才中进一步发挥其应有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研究型教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活动是保证研究型教学效果的强有力手段。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创新试验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以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案例,详细介绍了实验开展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研究活动,指出实验活动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