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2,(2)
为探明黄河鲇Silurus lanzhouensis幼鱼对饲料钙、磷的适宜需要量,选取总能、钙、粗蛋白质、非植酸磷、赖氨酸5个因素作为试验因素,每个因素各设6个水平,钙为0.50%1.34%,非植酸磷为0.50%1.34%,非植酸磷为0.50%1.00%,采用均匀设计法U*6(64)设计6种配合饲料,饲喂体质量为(170±5)g的黄河鲇幼鱼,分别记为A、B、C、D、E、F组,饲养时间为60 d。试验结束后,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肌肉和肝脏RNA/DNA值、粗蛋白质离体消化率为试验指标,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通过降维分析和优化求解,分析研究黄河鲇幼鱼对饲料中钙和非植酸磷的适宜需要量。结果表明:C组(钙0.56%、非植酸磷0.60%)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肌肉RNA/DNA最高,分别为84.83%、1.02%和2.98,肠、肝、胃中粗蛋白质离体消化率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7.53%、66.76%、51.52%;随着饲料中钙、非植酸磷含量的增加,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肌肉RNA/DNA值和粗蛋白质离体消化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饲料中钙和非植酸磷含量对黄河鲇幼鱼生长、蛋白质合成能力、饲料粗蛋白质离体消化率影响明显,黄河鲇幼鱼对饲料中钙的适宜需要量为0.54%,对非植酸磷的适宜需要量为0.50%1.00%,采用均匀设计法U*6(64)设计6种配合饲料,饲喂体质量为(170±5)g的黄河鲇幼鱼,分别记为A、B、C、D、E、F组,饲养时间为60 d。试验结束后,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肌肉和肝脏RNA/DNA值、粗蛋白质离体消化率为试验指标,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通过降维分析和优化求解,分析研究黄河鲇幼鱼对饲料中钙和非植酸磷的适宜需要量。结果表明:C组(钙0.56%、非植酸磷0.60%)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肌肉RNA/DNA最高,分别为84.83%、1.02%和2.98,肠、肝、胃中粗蛋白质离体消化率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7.53%、66.76%、51.52%;随着饲料中钙、非植酸磷含量的增加,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肌肉RNA/DNA值和粗蛋白质离体消化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饲料中钙和非植酸磷含量对黄河鲇幼鱼生长、蛋白质合成能力、饲料粗蛋白质离体消化率影响明显,黄河鲇幼鱼对饲料中钙的适宜需要量为0.54%,对非植酸磷的适宜需要量为0.50%0.53%。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4)
以初始体质量为(4.58±0.05)g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为对象,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试验,研究植酸酶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消化酶、消化率的影响。试验设6组:对照组D1,全鱼粉蛋白组;对照组D2,以豆粕替代30%鱼粉蛋白组;试验组S1~S4,在豆粕替代30%鱼粉蛋白基础上设4个不同的植酸酶添加水平(500、1 000、1 500、2 000 U/kg),每个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各组幼鱼成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D1组幼鱼各项生长指标均最优,D2组幼鱼生长性能指标较D1组显著降低(P<0.05);添加植酸酶后,试验组幼鱼的生长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添加植酸酶≥1 000 U/kg时,幼鱼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较D2组明显提高(P<0.05),饵料系数较D2组显著降低(P<0.05);添加植酸酶能提高幼鱼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活力;植酸酶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干物质的消化率,但不明显(P>0.05);添加1 000 U/kg植酸酶时,幼鱼的蛋白表观消化率达到最高;添加1 000、1 500 U/kg植酸酶时,能显著提高幼鱼的脂肪消化率(P<0.05);添加植酸酶后,幼鱼的磷消化率较D2组显著升高(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以促进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改善消化,建议饲料中植酸酶的适宜添加量为1 000~1 500 U/kg。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7)
试验旨在评估黄粉虫粉(MM)作为凡纳滨对虾养殖中蛋白质来源的可行性。饲料分为正常饲料和试验饲粮,试验饲料中包含正常饲料85%和MM 15%,两种饲料中均含有氧化铬0.5%作为惰性标记,试验采用表观消化率系数(ADC)对两种饲料进行检测。为评估MM消化价值,对虾饲料中采用鱼粉替代MM,替代比例分别为0%、25%、50%、75%和100%,在清水中饲养6周后,对生长参数和整个虾体成分进行评估。干物质ADC为45.9%,能量ADC为66.5%,粗蛋白质ADC为76.1%,必须氨基酸ADC为72%~86%。MM中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饲料中添加MM后,各组间对虾的体增重、特定生长率、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存活率和蛋白质合成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虾体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随着鱼粉替代比例上升,虾体脂含量从1.13%升至1.88%。结果表明,黄粉虫粉可作为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替代蛋白质饲料,但添加时应注意补充蛋氨酸。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1)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盐度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影响的试验。试验设5个盐度(15、20、25、30和35)处理组,每组设3个平行,各随机放12尾体质量为(25.63±1.36)g的试验鱼,饲养试验在室内有循环设备的水槽(800 mm×500 mm×450 mm,水体为140L)中进行,日饱食投喂商品饲料两次(8:00、16:00),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表明:将豹纹鳃棘鲈幼鱼从盐度为30的海水中直接移入盐度为15、20、25、35的水中时,在各个盐度下96 h后的存活率均为100%;经盐度驯化后饲养42 d的各组鱼的成活率平均为96.7%;饲养试验结束时,盐度为15的组豹纹鳃棘鲈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均最高,盐度为30的组幼鱼各项摄食生长指标均最低;盐度为15和30的组幼鱼肌肉粗蛋白质含量较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但这两组幼鱼的粗脂肪含量较低,各试验组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豹纹鳃棘鲈幼鱼在盐度为15时摄食生长最快,肌肉品质也最好。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4)
采用3×3双因子设计方法,设3个亚油酸(LA)水平(0.5%、1.0%、1.5%,占饲料质量比)和3个亚麻酸(ALA)水平(0.5%、0.9%、1.3%),配制成9种饲料,分别投喂9组鱼,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20尾鱼(体质量为0.80 g±0.02 g),共饲养8周,探讨饲料中LA和ALA含量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随饲料中LA和ALA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LA为1.0%和ALA为0.9%时均达到最高;通过二次回归方程分析得出,LA、ALA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09%、0.84%;ALA为1.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其他两个ALA组(P<0.05),而添加LA对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LA为1.0%组的鱼体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LA组(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随LA含量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而水分及肝胰脏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反;ALA对鱼体肥满度及全鱼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LA为0.5%组的肠道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个LA组(P<0.05),而ALA为1.3%时对酶活又有所抑制;LA和ALA含量对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全鱼粗蛋白质、粗灰分和肠道淀粉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团头鲂幼鱼对LA、ALA的需要量分别为1.0%1.5%和0.5%1.5%和0.5%0.9%,当饲料中添加1.09%的LA和0.84%的ALA时,团头鲂幼鱼生长较好,各项生理机能指标正常。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
为探讨不同糖源对鲟鱼生长、饲料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共配制5种含有不同糖源(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31.88±1.96)g的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8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成活率和日摄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葡萄糖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饲料系数则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糊精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但与玉米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葡萄糖组的血糖、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均为最高,其中血糖和血清胆固醇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血清甘油三酯指标则与蔗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P<0.05);糊精组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余各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糊精组肝糖原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葡萄糖组和小麦淀粉组(P<0.05);葡萄糖组粗脂肪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麦淀粉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与玉米淀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更适宜作为杂交鲟幼鱼饲料糖源。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2,(1)
为探讨不同糖源对鲟鱼生长、饲料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共配制5种含有不同糖源(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31.88±1.96)g的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8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成活率和日摄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葡萄糖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饲料系数则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糊精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但与玉米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葡萄糖组的血糖、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均为最高,其中血糖和血清胆固醇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血清甘油三酯指标则与蔗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P<0.05);糊精组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余各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糊精组肝糖原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葡萄糖组和小麦淀粉组(P<0.05);葡萄糖组粗脂肪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麦淀粉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与玉米淀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更适宜作为杂交鲟幼鱼饲料糖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1)
在水温为23℃条件下,将体质量为(2.78±0.09)g的刀鲚Coilia nasus幼鱼饲养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系统中,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1(缓沉软颗粒料)和饲料2(缓沉硬颗粒料)。饲养60 d后,分析两组刀鲚幼鱼的形体指标、消化酶和脂质代谢酶活性的差异;并采用H.E染色法从肝、胃、肠组织等方面比较了两组刀鲚幼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刀鲚幼鱼的增重率分别为76.64%和104.17%,且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肥满度、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幼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以及胃淀粉酶、胃蛋白酶、肝脏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系统组织学观察表明:饲料2组幼鱼的肝脏细胞质中存在明亮的脂肪滴,饲料1组幼鱼胃壁上的皱褶多且较高;饲料2组幼鱼的前肠直径、黏膜褶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比饲料1组高,表明两组幼鱼胃和肠的消化能力和对饲料的消化速度存在差异;结合食物消化动态过程,饲料2组幼鱼的消化吸收能力比饲料1组幼鱼强。研究表明,饲料2更适合刀鲚幼鱼生长,适合于刀鲚幼鱼驯养阶段使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饲料中脂肪及乳化剂含量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试验1,在11.521.5℃水温下,将体质量平均为2.71 g的仿刺参放养在容量为50 L的水槽(45cm×31 cm×30 cm)中,投喂以鱼粉和玉米蛋白为蛋白源,深海鱼油为脂肪源的膏状饲料(粗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19.8%,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80%、3.65%、4.50%、5.35%、6.20%和7.05%)。经60d饲养,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的质量分数为6.20%时,幼参的特殊生长率、表观脂肪消化率与脂肪含量的乘积及体内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二次回归拟合曲线表明,幼参饲料中脂肪的适宜质量分数为5.35%21.5℃水温下,将体质量平均为2.71 g的仿刺参放养在容量为50 L的水槽(45cm×31 cm×30 cm)中,投喂以鱼粉和玉米蛋白为蛋白源,深海鱼油为脂肪源的膏状饲料(粗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19.8%,粗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80%、3.65%、4.50%、5.35%、6.20%和7.05%)。经60d饲养,结果表明,饲料中脂肪的质量分数为6.20%时,幼参的特殊生长率、表观脂肪消化率与脂肪含量的乘积及体内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二次回归拟合曲线表明,幼参饲料中脂肪的适宜质量分数为5.35%7.05%,最适为5.88%。试验2,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24%和5.0%(大豆油作为脂肪源),在脂肪中分别加入0、5%、10%和15%的大豆卵磷脂作为脂肪乳化剂,饲养体质量平均为5.48 g的仿刺参。经45 d饲养,结果表明,10%的乳化剂组幼参的特殊生长率和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该浓度的乳化剂对幼参肠道萎缩的抑制性效果较好。本研究表明:饲料中适宜的脂肪含量能有效地促进仿刺参的生长,提高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特别是在适宜的温度下);饲料中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仿刺参生长,增强其体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6)
以初始体重为(6.48±0.23)g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us为试验对象,探讨4种单体氨基酸L-脯氨酸(L-Pro)、L-组氨酸(L-His)、L-丙氨酸(L-Ala)、L-甘氨酸(L-Gly)(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1%、0.5%、1.0%)对日本鳗鲡摄食率、生长和消化率的影响。经40 d的饲养,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1%的L-His时,鳗鲡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4.10%、2.07%/d、85.88%,显著高于对照组(1.86%、0.70%/d、81.63%,P<0.05);饲料中添加0.5%的L-Pro时,日本鳗鲡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3.74%、1.98%/d、85.3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0.5%的L-Ala时,鳗鲡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3.43%、1.92%/d、84.9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1.0%的L-Gly时,鳗鲡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3.41%、1.90%/d、84.3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种单体氨基酸对日本鳗鲡摄食生长效果依次为L-His>L-Pro>L-Ala>L-G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