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从目前情况来看,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虽然尚未彻底走出衰退,但世界经济已经进入触底回升阶段,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向好势头。每一次危机,都必然会孕育巨大的创新,伴随人类社会巨大的进步。我们应该从危机中汲取教训,积蓄力量,从而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中抢占更为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宝钢不锈钢热轧板卷生产线简介1.整体概况宝钢股份不锈钢分公司不锈钢生产线于2005年6月28日全面建成投产。该产线采用当今世界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装备,独创不锈钢和碳素钢联合生产模式。不锈钢生产线以生产奥氏体为主,还生产铁素体、  相似文献   

3.
近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针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以品种与质量为核心的钢铁企业竞争能力发表了看法。邓崎琳指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品种与质量是钢铁企业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我国经济已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制造业中的多数行业的总能力已达到或接近达到饱和,调整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侧重介绍攀钢热轧板厂 1 999年度依靠科技进步 ,开展科技攻关 ,克服市场疲软、设备劣化情况日趋严重、外部限电待料时间长等诸多困难 ,取得累累硕果 ,实现超常规发展的主要情况。  相似文献   

5.
6.
质量标准的本性是运动。它是长运不停、变动不居的。钢的质量标准具有运动性、时空性,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因时、因地、因用不同而有不同要求。同是桥梁钢,适用于铆接法施工的不适用于焊接法,要求可焊性;适用于造小型公路桥的不适用造大型铁路桥,承受重荷载,要求高强度;适用于常温地区  相似文献   

7.
铁合金质量、品种优化的技术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冶炼工艺技术及装备改进和钢材实物质量水平提高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铁合金市场所面临的挑战,提出“纯净化”、“精品化”、“特色化”是我国铁合金产品质量、品种改进的重要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8.
9.
一、武钢技术创新工作成效显著为了顺应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武钢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确立了“科技兴企”的指导思想,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局面。“九五”期间,武钢通过组建技术中心,形成了以新产品开发、科技攻关、技术革新为基础,以“产学研”、“产销研”为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被评为全国综合技术开发能力百强企业第二名;1997年武钢荣获国家经贸委授予的“国家技术创新优秀奖”;2000年武钢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外在改善钢丝绳品种结构上发展迅速,其方向为点—线—面接触,由于点接触绳的使用寿命低,国外已逐渐淘汰,而国内生产比重约占70%以上。作为全国大型生产钢绳的企业鞍钢钢绳厂,应加快技术改造步伐,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矿甩钢绳,为矿山发展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1.
P. I. Yugov 《Metallurgist》1989,33(10):194-195
Central Scientific-Research Institute of Ferrous Metallurgy. Translated from Metallurg, No. 10, pp. 31–32, October, 1989.  相似文献   

12.
13.
介绍了当前国内常用的铁矿石评价方法,对武钢外购铁矿石的质量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用于烧结配矿最经济的矿粉是澳粉、加拿大粉、委粉以及FMG矿粉等,提出适合当前武钢铁矿石的质量价值评估方法,以此用来优化武钢外购铁矿石矿种,降低铁矿石成本。  相似文献   

14.
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线性规划等方法,系统建立了武钢热连轧产品产线分工规范,以及利用ERP系统推进产线分工应用平台开发方案.产线分工研究和应用的实施,提高了机组的生产能力,缩短了合同制造周期,有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使局部工序的最优化转换为整个工序的最优化,获取“规模”和“精品”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周佩 《武钢技术》2007,45(2):47-49
钢铁工业在历经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时期后,已进入到加速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为主的发展阶段。我国中厚板行业如何调整品种结构、占领国内市场、顶替国外进口,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中厚板市场进行了分析,提出降低市场竞争风险,生产“双高”产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武钢PC用高碳钢盘条的生产与质量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武钢PC钢丝及钢绞线用高碳钢盘条的生产和质量改进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19.
Conducted a 2 * 2 * 2 * 3 factorial experiment, using 136 adult male beer drinkers and 4 test beer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rice, composition differences, and brand image cues on the perception of beer quality. Price was found to serve as an indicant of product quality when it was the only cue available but not when embedded in a multicue setting. Brand image had a stronger effect upon quality perception, particularly for brands with strong positive images.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neither price nor brand name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perceived quality except when product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allowed to vary between product samples. In contrast to earlier findings, data suggest that beer drinkers possess at least som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among different brands of beer on the basis of composition (i.e., taste and aroma) cues alone. (23 ref.)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0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