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泡石纤维增强酚醛复合材料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海泡石纤维增强酚醛复合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讨论了海泡石纤维含量和表面处理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试用结果表明,海泡石纤维增强酚醛复合是一种新型耐烧蚀绝热防护材料。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苎麻织物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放置于荧光紫外灯下和氙弧灯下加速老化.测试老化后的弯曲性能,通过弯曲性能的退化规律推断复合材料的老化规律,并通过其他分析手段,研究苎麻织物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老化机理.测试结果表明,在荧光紫外灯照射的600 h内,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约30%;在氙弧灯照射的1200 h内,复...  相似文献   

3.
短切苎麻/剑麻纤维增强聚酯及酚醛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偶联剂A-151、KH-550对苎麻、剑麻纤维进行了偶联处理,比较分析了纤维表面处理前后苎麻、剑麻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及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纤维偶联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明显提高,吸水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选取了几种不同处理工艺制作的苎麻织物,分别对比其化学组成、单丝拉伸性能,以及对比苎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终找到最佳的增强材料用苎麻纤维织物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苎麻纤维被处理的越细,对纤维的力学性能损伤就越大;省去去毛以及漂白工艺,可以使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生物酶脱胶处理工艺对环境影响更小,而且与化学脱胶相比,纤维的力学性能和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5.
苎麻落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对苯麻落麻纤维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注射成型过程中苎麻落麻纤维的分散问题和制品的复合工艺进行了研究,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落麻纤维/PP的断面形貌:将纯PP,苎麻落麻纤维增强PP,玻璃纤维增强PP等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通过双螺杆挤出制备了苎麻纤维增强高密度聚乙烯(PE HD)复合材料,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差式扫描量热仪及热失重分析仪等分析仪器考察了苎麻纤维含量对于复合材料性能改善的效果。结果表明,在PE HD中添加苎麻纤维及一定量的相容剂后,苎麻纤维和基体树脂表面会形成酯键以增强两者之间的界面黏结;复合材料在应用温度(0~100 ℃)下不会出现热失重现象;苎麻纤维的加入会降低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增大苎麻纤维的含量,能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苎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偶联剂对苎麻纤维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了偶联剂处理浓度及苎麻用量对聚丙烯/苎麻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苎麻纤维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都随之提高,其中经偶联剂处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幅度较大;偶联剂处理浓度为1%时,材料的拉伸强度最高。SEM观察发现:未经处理的苎麻纤维表面较光滑,而经偶联剂处理的苎麻纤维表面较粗糙,并黏附了聚丙烯基体,说明偶联剂的添加改善了复合体系的界面相容性,界面结合力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真空辅助成型技术(VARI)制备不饱和聚酯为基体的苎麻/玻璃纤维混杂增强复合材料。通过改变层间混杂的铺层方式以及改变两种纤维的相对含量对比其力学性能,从而得到以上两种因素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方式。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混杂比下,层间夹芯混杂(玻璃纤维在壳层,苎麻纤维在芯层)铺层的力学性能优于层间夹芯混杂(玻璃纤维在芯层,苎麻纤维在壳层)铺层,而层间交替混杂铺层的力学性能介于两者之间;在相同的铺层方式下,苎麻纤维相对含量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与拉伸性能呈现线性(一次函数)关系,与弯曲性能呈现三次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9.
苎麻落麻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苎麻落麻纤维的基本性能,及其增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力学性能,并与黄麻纤维布复合材料物玻璃布复合材料性能进行了比较。同时,初步探讨了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压成型法制备了苎麻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复合材料(RFRP),通过热机械分析、热重分析及扫描电镜研究了固化温度分别为130,155及180℃时RFRP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固化温度的升高,酚醛树脂固化更充分,130℃下固化2 h的RFRP的储能模量在0~180℃测试区间下降了21 MPa,155℃和180℃下固化产物的储能模量变化不大。苎麻纤维的加入提高了基体树脂的储能模量,155℃下固化2 h的RFRP的储能模量达到最高为37.33 MPa。SEM观察可见纤维与树脂结合紧密。随着固化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残炭率提高,700℃时的残炭率最高可达44.13%,材料的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非织造-模压工艺,以苎麻纤维为增强体和聚丙烯(PP)纤维制备了PP/苎麻纤维复合材料,然后添加玻璃纤维(GF)对PP/苎麻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增强改性。分别研究了不同含量苎麻纤维、GF对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剪切性能及吸水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改性前后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的微观形貌变化。结果表明,当PP/苎麻纤维复合材料中苎麻纤维体积分数为40%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剪切性能最优;当添加体积分数为5%的GF和35%的苎麻纤维时,PP/GF/苎麻纤维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弯曲弹性模量、层间剪切强度分别增加18.48%,10.22%和31.41%,且复合材料吸水率最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碳纤维(CF)增强热致性液晶聚合物(TLCP)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探讨了不同纤维含量、不同纤维类型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微观结构的影响;扫描电镜(SEM)结果证实了液晶聚合物在加工过程中自取向,形成了微纤结构,具有自增强作用,使复合材料表现出非常高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改性酚醛树脂为基体,剑麻/钢纤维混杂为增强纤维,通过辊炼、模压成型工艺制备了剑麻/钢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剑麻纤维的加入及含量对聚砜改性酚醛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及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剑麻纤维质量分数为15%、钢纤维为10%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和弯曲强度分别为3.82 kJ/m2和59.6 Mpa,达到最大;随着剑麻纤维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降低,热稳定性能下降,当剑麻纤维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材料的摩擦性能优异;复合材料的磨损面呈现黏着磨损和疲劳磨损特征.  相似文献   

14.
聚丙烯/红麻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红麻纤维加入聚丙烯树脂中,考察红麻纤维形态、麻纤维碱处理工艺、偶联剂种类、马来酸酐接枝物等对聚丙烯/红麻纤(维100/10)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状麻填充效果优于粉状麻,10 mm长麻纤维的填充效果优于20 mm长麻纤维;填充前,对红麻纤维进行碱处理,有利于偶联剂作用的发挥,铝酸酯硅烷偶联剂比硅烷偶联剂更适合用于麻纤维表面处理;体系中添加3%的马来酸酐接枝(物PP-g-MAH)后,复合材料冲击强度提高了27%,拉伸强度提高了120%;扫描电镜照片表明PP-g-MAH对麻纤维基、体间的界面结合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5.
将竹纤维(BF)和聚双环戊二烯(PDCPD)通过反应注塑成型制备竹纤维增强PDCPD复合材料。采用干燥法、碱处理法、硅烷偶联剂处理法分别对竹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结合力学性能、红外光谱、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检测手段,确定最佳竹纤维处理方法和最佳竹纤维用量。结果表明:采用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的竹纤维用量为2%时,PDCPD/BF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分别为49.824 MPa、99.903 MPa和94.34 J/m~2,比改性前分别提高了104.7%、61.82%和624.6%;改性后PDCPD/BF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HDT)达到108.2℃,比改性前提高了53.2%。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温度对处在"渗滤"区的导电复合材料导电行为的影响,以乙烯基酯树脂为基体,用短切碳纤维(CF)为填料,制备了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温度和CF体积分数的变化对复合材料体积电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处于"渗滤"区的导电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影响显著.当温度从20℃升到100℃时,CF体积分数为2.00%和3.04%的复合材料其体积电阻率降低了28.01%和37.38%,CF体积分数为4.03%和5.63%的复合材料其体积电阻率分别升高了3.00%和9.87%.  相似文献   

17.
以电熔莫来石、半稳定氧化锆和α-氧化铝微粉为主要原料,制备莫来石—氧化锆陶瓷材料。在材料中分别外加了(V%)0、5%、10%、15%和20%的多晶氧化铝纤维,并将试样在1500℃保温3h烧成,制备出氧化铝纤维增韧的莫来石—氧化锆复相陶瓷。研究了氧化铝纤维对试样的加热线收缩率、常温耐压强度、常温抗折强度和热震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多晶氧化铝纤维能够显著降低莫来石—氧化锆复相陶瓷的加热线收缩率,大幅度提高其常温抗折强度和热震稳定性,而常温耐压强度只有轻微下降。  相似文献   

18.
木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木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常用的几种改善木塑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的方法,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