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结合复杂科学管理的整体观理论,分析了武汉"1+8"城市圈原有空间结构的弊端,从分析问题的新视角、非加和定律和效用最大化定律三方面,探讨了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构成,有利于促进武汉城市圈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周维思 《中州建设》2013,(11):62-63
武汉城市圈目前所呈现的“一城独大”且城市间缺乏有机分工与合作的结构性问题制约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对于网络城市结构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武汉城市圈的特征,总结并提出适宜武汉城市圈发展的空间战略结构,使得圈内城市能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对中小企业现状、融资难的分析,阐述了解决融资难的途径,以促进金融与经济形成良性循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不足已成为城市圈整体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而传统的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模式又不适应其小城镇的发展实际。研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群发展特征和区域经济地理特点,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发展的主要路径,梳理近年来与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有关的规划创新方法,归纳并提出城市带动、城镇互动、城乡联动、区域导控4个新的小城镇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跃平  陈韦 《规划师》2010,26(7):71-75
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不足已成为城市圈整体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而传统的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模式又不适应其小城镇的发展实际。研究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群发展特征和区域经济地理特点,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小城镇发展的主要路径,梳理近年来与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有关的规划创新方法,归纳并提出城市带动、城镇互动、城乡联动、区域导控4个新的小城镇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城市首位指数与位序——规模理论,分析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特点,发现武汉城市圈城市首位度很高,中间等级城市数量少,等级规模结构不合理;运用空间相互引力模型测算城市圈内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比较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发现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为武汉与东部三个城市及孝感;最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应从发展副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和相邻城市为依托发展小城镇群和加快城镇化、丰富城市群等级规模等方面着手,更好地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有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0)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融资状况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0)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小企业的定义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出现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原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2)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以来是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都相对成熟与完善,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金融危机有所缓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小企业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融资难问题一直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先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再通过具体的实例探讨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新措施——物流金融,以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5)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却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而融资难问题便是其"弱势"地位的焦点所在。文章概述了融资的涵义,对中小企业出现融资难问题的原因作出分析,并基于此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意在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都市圈是实现大城市功能疏解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地域层次。文章基于大城市地域的圈层结构特征及聚散规律,分析武汉城市圈三个圈层间人口、经济与城镇空间集聚与扩散的特征,揭示其发展阶段及未来关注重点。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正从向心集聚阶段向整体集聚与近域扩散阶段过渡,尽管极化效应依然突出,但核心圈层的扩散效应已经凸显,圈层间的差异不断缩小。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圈层聚散规律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的引导策略:核心圈层要吸聚外部资源、疏解非核心功能;紧密圈层强调跨界功能协同、交通一体化疏导与专业性综合新城吸纳;外围圈层要培育次级增长极、集聚发展特色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近几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却越来越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并且这个问题很难通过市场经济中的融资市场得到自动解决,因此,针对此现状,提出了符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希望能够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3.
基于武汉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与圈层分析方法,探讨了武汉都市区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其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区商务服务业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的多中心圈层格局,不同类型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具有差异性;交通通达性、土地价格、商业集聚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文化创新环境是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的商务服务业,影响其空间格局的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4.
许龙  鄢浩 《山西建筑》2010,36(24):49-50
以我国成长竞争力较强的武汉城市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从发展政策背景,区域发展条件,以及城镇体系的空间,职能类型和等级规模结构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两个城市群的各自发展特点与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武汉城市景观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笃勤 《华中建筑》2005,23(3):91-93
城市文化生态是形成城市特色的文化要素。历史古迹,优秀建筑,空间形态,环境特色,作为城市文化生态的显现部分,既是城市文化底蕴直观生动的反映,也是市民的情感港湾和精神家园。理应得到珍惜和保护。该文在系统地概括武汉景观文化生态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当前武汉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中的文化生态问题,提出了武汉今后改进城市景观文化生态规划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二环线曲线钢箱梁桥施工详图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闵岚  宋健军  孙健 《钢结构》2011,26(1):71-74,30
城市高架曲线钢箱梁桥道路中心线一般为空间多维曲线,结构形式复杂,施工详图设计难度较大。以武汉市二环线汉口段EL5联钢箱梁桥为例,重点从桥面线形放样、曲面展开、重心计算等方面介绍钢箱梁桥的施工详图设计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任俊玲 《四川建材》2013,(5):216-217
创业板的开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更好的发展途径,但在众多的拟上市公司中如何提高创业板IPO过会率成为困扰企业的首要难题。针对这样的难题,本文简单分析了拟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简单分析了公司上市后会面临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研究通勤圈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城市空间结构的运行特征和提升空间绩效具有重要作用。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定位服务(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数据识别武汉市中心城区主要通勤圈的空间分布;在对通勤圈的圈层结构、内部构成及外部形态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通勤圈的通勤强度空间分布、大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布局与运行特征之间的关联及其内在原因。研究发现,中心城区通勤圈空间分布呈以"通勤中心"为核心、相对集聚的"多中心"结构;通勤圈的内部结构呈圈层式扩张,且"飞地"和跨区通勤现象明显;随着通勤圈空间范围扩大,职住偏离指数、主要土地使用要素指标与交通环境要素指标均随之降低;通勤圈的大小和形态取决于其内部用地构成、用地混合度及通勤走廊主导交通方式的运送速度和效率;交通方式系统供给与基于通勤圈的3类通勤出行需求的"错位"布局降低了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运行绩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准确识别通勤圈空间分布与内在结构为基础,优先完善中心城区内部交通系统组织、适度拓展中心城区跨通勤圈客流通道以逐步扩大通勤圈服务范围、审慎发展快速路系统的面向大城市空间运行绩效提升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城市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区。改善社区及周边的居住环境、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源与生活空间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背景下,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利用POI数据和空间分析手段,运用改进CRAI指数评价武汉市主城区社区的资源可获性,并在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下对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商业资源可获性最高,而文化资源可获性最低,不同资源的可获性差异较大;在空间上所有社区资源均呈现较明显空间非均衡结构特征,尤其是社区的医疗与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整体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即高宜居性社区和低宜居性社区占比大,而中间层次的占比少。据此揭示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颜  王江萍  缪婷 《华中建筑》2010,28(11):121-125
该文从全球变暖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指出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通过人类对环境问题关注的历程的概述,引出低碳城市的理念。文章的后半部分分析了武汉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及建设低碳城市的有利因素,最后提出武汉建设低碳城市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