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3.
4.
棉铃虫(Helicmpannmp)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1992年以前,辽河流域棉区棉铃虫百株卵量仅在10~20粒之间。1992年后,棉铃虫突然特大发生,百株卵量达100~300粒。1992年,辽宁省喀左县棉花损失4.6百万担,棉农直接经济损失3263万元。棉农种棉积极性严重受挫。为了摸索棉铃虫大发生情况下的实用防治技术,1992~1997年,作者进行了系统研究。1诱杀成虫方法诱杀成虫是防治棉铃虫事半功倍、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辽河流域棉区,无霜期短,棉铃虫百株5粒的防治指标不能放宽。棉花品质和产量取决于“伏前桃”和“霜前花”的数量,诱杀成虫… 相似文献
7.
8.
9.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棉铃虫危害调查方法,分析了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转育的3个转基因棉花品系(4830,4877,4786)和美国构建的Bt基因棉花品系新棉33B的不同器官的抗虫性,结果表明,棉花不同器官抗虫性不同,功能叶抗虫性最强;转基因棉花4830和新棉33B抗虫性强弱没有显差异,并均高于转基因棉4877,4786,这说明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与美国抗虫棉具有等同的杀虫效果,转基因棉花的蛋白毒性在棉铃虫体内具有一定的残效。在田间小区种植中,4830,4877,4786和33B均表现出了对棉铃虫幼虫较高的抗虫效果,两次调查中(7月5日,7月14日),4830,4786,33B品系均未发现棉铃幼虫,顶尖蕾铃也未发现受害现象,在4877品系中发现了少理的低龄棉铃幼虫,蕾铃受害率为3.01%,辽棉15号(CK)蕾铃受害率为10.6%,各品系之间抗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龙胆草斑枯病是近几年生产上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作者对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是一种高温高湿喜光病菌。高温、高湿、裸露和低密度栽培有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将侵染循环分成五个阶段。只有采取种苗消毒、田园卫生、遮阴栽培和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海南冬季蔬菜中所有瓜类、茄果类和豆类均可感染根结线虫病,病害严重程度与寄主作物连作年限呈正相关,连作两年以上地块株发病率高达100%,根结指数为3.2。经鉴定,病原线虫优势种群为南方根结线虫,还有爪哇根结线虫和工化生根结线虫行复合侵染。化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IKI-1145G能有效地控制二龄幼虫的群体数量和根结形成,10%益舒宝G次之。 相似文献
12.
1988~1996年对李细菌性穿孔病发生规律和防治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只能在枝干上越冬,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来源,靠雨水传播,枝干、叶片和果实发病后可多次互相交叉传染,大量种植感病品种,降雨过多和冰雹,管理不善,成为病害流行的因素。重病园单纯靠药剂防治效果不理想,采用消灭侵染源,加强栽培管理,选栽抗病品种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15.
对北方地区工厂化蔬菜生产中番茄灰霉病,番茄晚疫病和黄瓜白粉病3种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低温型病害(番茄灰霉病,晚疫病)以及高温型病害(黄瓜白粉病)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生态防治措施;调控温湿度,阻断紫外线,高温闷棚等。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