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加成型硅橡胶的热重法-差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热重法-差热分析对加成型硅橡胶的热空气老化历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金属氧化物耐热添加剂对提高加成型硅橡胶耐热性的作用机理及复合金属氧化物对提高耐热性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加成型硅橡胶灌封料流变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加成型硅橡胶灌胶封料的注性能。测定了硅橡胶灌封料的粘度,讨论了配制工艺条件及组份对硅橡胶灌封料流变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白炭黑在硅橡胶灌封料中的分散状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进配制工艺条件,优化组分,可以制备出满足特定需要并具有高流动性的硅橡胶灌封料。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硅橡胶的热氧老化机理及室温硫化硅橡胶耐热性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提高室温硫化硅橡胶耐热性的主要途径:改变聚硅氧烷主链和侧基的结构、采用新型硫化体系、添加耐热添加剂、添加硅氮类化合物等,指出了提高室温硫化硅橡胶耐热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科院化学所的杨始燕等通过热(解)质量分析、恒温热质量损失和交联密度测定等方法,考察了加成型和缩合型RTV硅橡胶在等速升温、恒温氮气和恒温空气条件下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加成型硅橡胶在封闭体系中的热稳定性大大优于缩合型硅橡胶;在硅氧烷链中引入少量苯基硅氧烷链节并加入适量的抗氧剂Fe2O3,可使加成型硅橡胶在250℃空气中的耐热性大大提高。加成型RTV硅橡胶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耐热性硅橡胶的发展情况。具体介绍了硅橡胶材料的基本化学结构,以及相应的热老化机理和引发硅橡胶发生耐热性能降低的影响因素。同时还分析了能够提高硅橡胶耐热性的主要措施,包括通过提高主链刚性、采用不同交联体系以及加入耐热添加剂和补强填充剂等方法来提高硅橡胶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6.
加成型室温硫化硅橡胶热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热(解)质量分析、恒温热质量损失和交联密度测定等方法,考察了加成型和缩合型室温硫化硅橡胶在等速升温、恒温氮气和恒温空气条件下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加成型硅橡胶在封闭体系中的热稳定性大大优于缩合型硅橡胶;在硅氧链中引入少量苯基硅氧烷链节并加入适量的抗氧剂三氧化二铁,可使加成型硅橡胶在250℃空气中的耐热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硅橡胶的耐热稳定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述了硅橡胶的热老化机理,分析了主链及侧基、端基、添加剂等硅橡胶结构与组成以及水、酸和碱、氧和臭氧等环境条件对其耐热性的影响,指出改变主链结构和侧基结构、消除硅羟基、加入耐热添加剂和少量硅树脂是提高硅橡胶耐热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过渡金属氧化物对硅橡胶耐热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一系列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将它们作为耐热添加剂,研究了对高温硫化硅橡胶耐热性能的影响。通过热空气老化及热失重分析,研究了不同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热稳定效果,分析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金属氧化物Fe_2O_3、CeO_2作耐热添加剂时对热硫化硅橡胶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_2O_3、CeO_2均能显著提高硅橡胶的耐热性能。单独使用Fe_2O_3时,当Fe_2O_3用量为8份,硅橡胶的耐热性能最优; CeO_2提高耐热性能的效果优于Fe_2O_3,单独使用CeO_2时,CeO_2用量为4份,硅橡胶的性能较优;Fe_2O_3与CeO_2并用时,对提高硅橡胶的耐热性效果较佳,当采用4份Fe_2O_3与4份CeO_2复配时,硅橡胶外延起始分解温度提高了38℃。  相似文献   

10.
白炭黑对硅橡胶耐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了白炭黑种类、用量以及表面处理对高温硫化硅橡胶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气相法白炭黑会降低耐热性能,而经过表面处理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耐热性能。白炭黑影响硅橡胶耐热性能的主要原因是表面存在活性硅羟基。  相似文献   

11.
新型耐高温耐油聚硫代醚密封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一种新型聚硫代醚密封剂,并对聚硫代醚和聚硫生胶的黏度、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耐热性以及两种密封剂的热空气老化性能、耐油性能和工艺性能等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聚硫代醚密封剂的耐油性能与传统的聚硫密封剂相当,其耐热性和工艺性优于聚硫密封剂。经204℃/6h热空气老化后,聚硫代醚密封剂呈弹性体,其拉伸强度为1.10MPa、断裂伸长率为192%;而聚硫密封剂内部已呈蜂窝状,并且其表面硬化,故力学性能无法测量。  相似文献   

12.
填料对聚硫密封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加入中空微球降低聚硫密封胶的密度,讨论了中空微球及补强对密封胶热老化前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中空微球后密封胶的密度下降,使用不同微球,密度和硬度差别不大,而仅75#微球有一定的补强作用,密封胶的耐热性急剧下降。补强填料提高了密封胶的密度,热老化前后的各项性能都比无填料体系高。使用A-380拉伸强度提高39%(老化后69%)、伸长率提高15%(老化后95%),同时其热老化前后性能变化率最低,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邵A硬度的变化率分别为3%、-84%、108%,优于无填料体系(-15%、-91%、118%);随着CaCO3含量的增加,密封胶的密度提高,热老化前后扯断伸长率均降低、邵A硬度均提高,而拉伸强度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规律,在含量为20份时最高,达到2.22MPa,比不加提高49%,老化前后的变化率为6%。研制的聚硫密封胶综合性能优异,热老化后质量损失小,仍呈现为弹性的橡胶状。  相似文献   

13.
金属氧化物对室温硫化硅橡胶耐高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全吉  刘梅  张鹏  王恒芝  吴娜  范召东 《橡胶工业》2011,58(12):739-742
研究二氧化锰和二氧化锡对室温硫化(RTV)硅橡胶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二氧化锰和二氧化锡均可提高RTV硅橡胶的耐热空气老化性能;二氧化锰对提高RTV热稳定性效果不明显,当二氧化锡用量大于6份时,RTV硅橡胶热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对航空聚硫密封剂进行人工加速热氧老化试验,并采用光学显微镜、光泽度仪、邵氏A硬度计、万能试验机、动态力学分析(DMA)法和红外光谱(FT-IR)法等手段分析了热氧老化对聚硫密封剂的表面微观形貌、硬度、拉伸性能、耐热性和基团特征峰等影响。结果表明:随热氧老化时间延长,聚硫密封剂的光泽度逐渐降低,表面出现明显的泡孔缺陷;当老化时间为20~30 d时,密封剂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降幅明显;当老化时间为40 d时,聚硫密封剂的硫化反应更加完全,并且老化期间无可降解新官能团生成,而且其耐热性和室温储能模量基本不变,说明其耐热氧老化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5.
氟硅密封剂热老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三氟丙基含量的端羟基液体氟硅橡胶作为生胶,采用共混法制备氟硅密封剂。以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为衡量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讨了三氟丙基含量、硫化剂和耐热助剂类型等对氟硅密封剂耐热老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氟丙基含量越高,氟硅密封剂的耐热老化性能越差;硫化剂类型对氟硅密封剂的耐热老化性能影响不大;耐热助剂类型对氟硅密封剂的常温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三氧化二铁(Fe2O3)和氧化铈(CeO2)均能明显提高氟硅密封剂的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聚硫代醚橡胶为基础胶,利用Thiol-ene点击反应制备了紫外光固化含硫密封剂。考察了光引发剂种类和用量以及烯烃种类、多元硫醇种类等对硫化后密封剂力学性能、热分解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光引发剂184,光引发剂1173的固化效果更好,固化后的密封剂热稳定性更佳,且随着光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密封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均下降,光引发剂1173的用量宜为0.03份(质量,下同)。采用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作为固化剂固化的聚硫代醚密封剂力学性能较好,而且随着TPGDA用量的增加,密封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均上升,TPGDA的用量宜为1.00份。多官能度硫醇的加入可提高密封剂的交联度及玻璃化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17.
胡钊  黄承亚  朱立新 《弹性体》2008,18(1):58-61
研究了不同并用比的氟橡胶(FKM)和丙烯酸酯橡胶(ACM)并用胶的硫变特性、物理机械性能、耐老化性、热稳定性和压缩永久变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ACM与FKM可以很好地混合并且各自交联,从而制备综合性能优异的并用胶;并用比为30/70的ACM/FKM并用胶综合性能较佳,二段硫化后其物理机械性能和压缩永久变形性能明显改善,且耐热空气老化性能优异;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并用胶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high-temperature vulcanized silicone rubber with stannic oxide as a heat stabilizer was investigated by heat aging at 300°C × 24 h in air. It was discovered that Sn+4 is reduced to Sn0 during vulcanization and during heat aging in air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 1999 John Wiley & Sons, Inc. J Appl Polym Sci 73: 2779–2781, 1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