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农机化新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秸秆还田主要靠秸秆还田机来完成,秸秆还田机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秸秆还田的效率、还田质量和还田效果。本文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对秸秆还田机的使用、调整、保养、维修以及秸秆还田技术要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张久庆 《硅谷》2010,(21):35-35
锦州地区秸秆资源丰富,但秸秆综合利用率仅为40%-60%。根据近年来的试验研究资料表明,秸杆经过铡碎直接还田不仅可以减少因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还有改进土壤物理性质、固定和保存氮素养分,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物质分解等作用。因此从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角度,详细阐述了秸秆还田技术。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作物的产量上比较多。在土地的需求上也越来越多,所以,在生产生活中促进小麦秸秆还田低碳农业措施的推广,通过对田间进行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大豆幼苗生长和成熟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麦秸还田的问题,分析麦秸还田产生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麦秸还田大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赵影 《中国科技博览》2011,(34):627-627
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对秸秆还田的使用、调整、保养、维修以及秸秆还田技术要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渠雪 《中国科技博览》2013,(26):359-359
合理的制定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方案,大力发展先进的秸秆还田机械,能有效的解决目前农村秸秆焚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是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利措施。  相似文献   

6.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达6亿吨以上,其中直接还田30%,过腹还田22%,剩余约3亿吨左右可作为能源加以开发与利用,折合标准煤1.5亿吨。农作物秸秆能源转化的主要方式有直接燃烧(包括通过省柴灶、节能炕、节煤炉燃烧及直燃发电)、固化燃料(固体成型为颗粒、块状和棒状燃料)、气化燃料(包括生物质燃气、沼气)和液化燃料(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原油)等。农作物秸秆资源具有多功能性,可用作燃料、饲料、肥料、生物基料、工业原料等,与广大农民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高效开发和集约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友谊农场农机科为探索玉米秸秆还田整地新途径,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和存在不足,经过反复地试验和认真研究,针对以往引进的各种高桩犁使用中出现的问题,重新选型,定位与佳木斯尖锋机械厂进行技术合作,并在其生产的双向犁上加装秸秆还田灭茬装置后,使玉米茬整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栽培与传统栽培的研究发现,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栽培可提高地温2.3℃,满足生育阶段对地积温的要求,同时可改善土壤水分、空气状况,控制杂草生长;降低生产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600/hm2,增加马铃薯产量8.1t/hm2,净增产值7101元/hm2。稻田马铃薯免耕稻草全程覆盖栽培,是实现节本增效,促进了稻草等农作物秸秆还田,培肥地力,使马铃薯生产实现生态、环保、优质、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各级政府坚决反对秸秆焚烧现象,麦秸秆的出路问题已成为各级领导颇感棘手的难题。文章对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述,旨在解决这一困惑人们多时的难题,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我国农作物废弃物的概况及处理的目的和意义,着重介绍了农作物废弃物一秸秆的整株还田技术的原理、工艺、技术要点可行性,结合我国的实际特点指出秸杆整株还田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作物废弃物处理再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我国农作物废弃物的概况及处理的意义和目的,农作物废弃物一秸秆的整株还田技术的原理、工艺、技术要点及可行性,结合我国的实际特点指出秸杆整株还田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作物废弃物处理再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达6亿吨以上,其中直接还田30%,过腹还田22%,剩余约3亿吨左右可作为能源加以开发与利用,折合标准煤1.5亿吨.衣作物秸秆能源转化的主要方式有直接燃烧(包括通过省柴灶、节能炕、节煤炉燃烧及直燃发电)、固化燃料(固体成型为颗粒、块状和棒状燃料)、气化燃料(包括生物质燃气、沼气)和液化燃料(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原油)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耕地土壤肥力变化态势,提出我国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应实现从单一施用化肥向有机无机肥相结合的战略转变,应"用养结合"保持土壤肥力,应实行空间差异化管控的战略思路,总结出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恢复推广绿肥种植以及提升农田耕作条件和优化农田林网布局等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实现途径,提出了国家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土壤改良修复工程、草田轮作工程、秸秆还田工程和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工程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资源化利用油菜秸秆等废弃物, 以油菜秸秆和凹凸棒石为原料, 以酚醛树脂为黏结剂, 通过复合、 热压、 烧结等工艺过程制备了凹凸棒石/油菜秸秆木质陶瓷。对不同原料质量配比和烧结温度下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采用该工艺制备凹凸棒石/油菜秸秆木质陶瓷是可行的, 原料的选择、 质量配比、 烧结温度等参数对材料制备过程及性能均有较大的影响。油菜秸秆与凹凸棒石质量配比为1∶2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 烧结温度在600~700 ℃时, 残炭率最高; 在600~800 ℃范围内, 抗弯强度的提高达到最佳; 在800 ℃时, 导电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为了资源化利用油菜秸秆等废弃物,以油菜秸秆和凹凸棒石为原料,以酚醛树脂为黏结剂,通过复合、热压、烧结等工艺过程制备了凹凸棒石/油菜秸秆木质陶瓷.对不同原料质量配比和烧结温度下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制备凹凸棒石/油菜秸秆木质陶瓷是可行的,原料的选择、质量配比、烧结温度等参数对材料制备过程及性能均有较大的影响.油菜秸秆与凹凸棒石质量配比为1:2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好,烧结温度在600~700℃时,残炭率最高;在600~800℃范围内,抗弯强度的提高达到最佳;在800℃时,导电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产量大且绿色环保的农作物秸秆进行了生态型包装材料开发的进展分析,比对了几种典型的农作物秸秆的成分,并对不同农作物秸秆应用于纸张材料开发、淀粉塑料开发及植物纤维环保缓冲包装材料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农作物秸秆用于包装材料开发的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17.
以丙烯酸为单体,K_2S_2O_8-Na_2SO_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在常温下一步制备了尿素/秸秆基高吸水树脂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材料进行了表征。扫描电镜表明薄片状的秸秆粉和针状的尿素结晶均匀分散在高吸水树脂基体中,红外光谱进一步证明了尿素与秸秆基高吸水树脂复合在一起。复合材料中的尿素含量可以通过反应体系中尿素的加入量方便进行控制。尿素质量分数为10%,30%和50%的尿素/秸秆基高吸水树脂复合材料吸水倍率分别为318.0,167.2和109.3 g/g。水中溶出实验和土壤淋溶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尿素/秸秆基高吸水树脂具有良好的尿素缓释性能,在缓释肥料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秸秆腐熟剂(处理Ⅰ)、腐熟堆肥(处理Ⅱ)为添加剂,采用堆肥处理法改性水稻秸秆纤维的加工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处理Ⅰ、Ⅱ和不加添加剂堆肥处理(处理Ⅲ)后,秸秆堆体的平均温度分别为39.5、43.7和35.5℃,堆积角、压缩率、抹刀角和均匀度降低;Carr流动性指数评价法表明,处理Ⅱ的秸秆纤维粉为易于流动,处理Ⅰ的秸秆纤维粉为一般流动,处理Ⅲ和未对秸秆纤维堆肥处理(处理Ⅳ)的秸秆纤维粉为不易流动;堆肥处理提高了秸秆纤维的塑性和表观黏度,处理Ⅰ和处理Ⅱ的秸秆纤维的塑化峰增加、粒径和纤维间摩擦阻力变大、常温压缩性降低;处理Ⅰ、Ⅱ、Ⅲ和Ⅳ的秸秆纤维质量残留率分别为39.4%、49.4%、33.5%和31.9%,秸秆纤维热稳定性提高。堆肥处理改善了秸秆纤维的加工性能,为秸秆纤维的加工利用提供了一种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先进农业耕作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地表面或混入浅层土壤,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和抗旱能力的耕作技术。此项技术主要适应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结合鸡东县农业发展现状,维系农业的可待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就必须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人工林长期连续经营会导致林地土壤质量下降,然而,研究发现人工林林下植被可有效改善林地土壤质量。本文在人工林林下植被、林地土壤质量及林下植被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