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在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中,储层中的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立油田V区块扶余油层307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工区内隔夹层的特征、识别方法,对层间、层内隔层及夹层的展布特征进行描述,通过研究隔夹层的分布规律,找出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正确部署后期油田开发方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新立油田Ⅴ区块水驱油藏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其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总体分散、局部集中,仍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富集区.以剩余油富集规律为主线,在前期静态地质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地质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及其富集规律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一定规模剩余可采储量的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沉积微相、隔夹层、韵律分布等地质因素所控制,总体上是在微相的边部,隔夹层发育的部位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在韵律控制剩余油垂向分布的条件下,可以对剩余油进行有效的挖游.  相似文献   

3.
新立油田V区块水驱油藏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其剩余油分布特征是总体分散、局部集中,仍存在较多的剩余油富集区。以剩余油富集规律为主线,在前期静态地质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地质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及其富集规律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一定规模剩余可采储量的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受沉积微相、隔夹层、韵律分布等地质因素所控制,总体上是在微相的边部,隔夹层发育的部位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在韵律控制剩余油垂向分布的条件下,可以对剩余油进行有效的挖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海27块448口井的测井及地质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隔夹层的特征和识别方法,并描述隔夹层的分布类型,同时,通过研究隔夹层对剩余油及水平井水淹规律影响,从而有效指导水平井二次开发后期井位部署,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5.
高集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油藏历经多年的注水开发,剩余油分布趋于复杂,因此对剩余油影响因素及其分布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储层内的沉积韵律与夹层、单砂体内韵律性、沉积结构和沉积相变导致的垂向上储层性质变化,夹层的发育特征是控制单砂层垂向上注入水波及体积和层内剩余油形成及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分析发现,不同的韵律类型、隔夹层、沉积微相与油砂体的空间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无论是在垂向上还是平面上,在夹层频率较高部位、正韵律顶部、反韵律底部、物性较差的相带,其渗流率都较低,从而形成了渗流屏障,使油气不易被驱替,形成了剩余油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盆地L油田油藏类型为厚层海相砂岩油藏,由于井少且未开发,取心有限,难以准确描述厚砂体内部隔夹层的分布规律,而储层内部不稳定分布的夹层又是影响开发方案制定的最关键地质因素之一。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物性分析,在区域地质认识的基础上,类比珠江口盆地已开发的厚层砂岩油藏隔夹层分布特征,总结出研究区隔夹层的分布模式,并结合叠后地质统计学反演,定量地表征研究区隔夹层的空间展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夹层分为顶钙、层内钙、层内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4类。研究成果对L油田开发方案中井型及井网部署的确定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可有效规避地质油藏风险。  相似文献   

7.
礁灰岩油藏隔夹层控制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珠江口盆地流花11-1油田是底水驱动的块状生物礁油藏,已处于油田开发中期,礁灰岩油藏内部的隔夹层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之一,也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岩心、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将该油田生物礁储集体中隔夹层划分为4类,分析隔夹层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揭示了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在综合分析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主要根据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与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L油田单层厚度大且无明显隔层的特点,在综合分析动静态资料的基础上,从储层非均质性、重力作用、隔夹层分布、注采对应率、注采强度等多个影响因素入手,对厚油层的水淹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该油田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及注入水重力作用两大因素影响,注采强度、注采对应率的影响次之,隔夹层分布影响很小;今后对厚油层的开发方式应在细分层系、射孔优化、气水交替驱等方面进一步调整,以水平井开发研究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9.
H油田隔夹层测井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认识和表征储层隔夹层特征,对中、后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的研究以及制订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有重要的意义。以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为例,探讨了储层隔夹层的识别方法。首先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讨论了H油田VIVIAN层的隔夹层性质和测井曲线特征,VIVIAN层的隔夹层主要为岩性和物性隔夹层;然后对这2种隔夹层的识别分别提出SHI曲线法、孔隙度一渗透率交会图法、经验统计法和含油饱和度法,并建立了隔夹层的识别标准。实际应用表明,提出的隔夹层识别方法和标准可以有效地划分H油田VIVIAN层砂岩油藏的隔夹层,识别结果与岩心和开发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1 区三叠系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塔河油田1 区三叠系地质特点,处理了该区37 口井的测井、地质资料,并对分布于研究区内 的隔夹层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区共划分出3 个油层组、11 个小层、10 个层间隔层和26 个层内夹层。 该文对小层间的隔层及小层内夹层的平面展布和横向展布进行了描述,并对隔夹层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 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主力储层间的隔层延伸较长,厚度稳定,底部剩余油富集;主力储层内 的夹层分布频率和分布密度值较高,剩余油富集程度高。  相似文献   

11.
剩余油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如地层倾角、油层厚度、原油密度、粘度、隔夹层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与详细分析,找出了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油田开发中后期,查明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对制定油田后续调整方案及挖潜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般包括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两大类,而地质因素从根本上导致了剩余油的形成和富集。结合渤海A油田厚油层水淹规律,提出影响A油田剩余油的3类8种地质主控因素,分别为垂向沉积(隔夹层、韵律性、砂体厚度)、横向沉积(岩性尖灭、物性差异、微相接触面)、构造(断层封闭带、构造幅度),以此为依据指导后续挖潜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区(安塞油田底水油藏)历年开发实践的基础上,讨论了油藏底水发育情况、隔夹层分布特征,系统地分析了底水和隔夹层分布特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对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油水界面和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底水发育特征为"西强东弱",而隔夹层呈"东强西弱"分布特征;在底水发育区,隔层位于油水界面之下,对油水界面的抬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主力油层层内夹层对底水锥进有抑制作用,作用时效与其位置、半径和开采速度有关。长期开发使得油水界面上升,但受夹层抑制作用和开采强度影响单井上升速度不同,无统一的油水界面,纵向上剩余油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14.
惠州油田群是南海东部地区早期投入开发的油田,边底水发育,地层能量充足。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开采,油田步入了高含水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日趋分散、复杂;构造、隔夹层及流动单元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地质控制因素。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精细研究是优化水平井设计,提高挖潜效果的关键。为缓解高含水期油田群的产量递减,应用水平井技术进行剩余油挖潜,成功动用了薄油层、"屋脊型"和"工字型"剩余油,提高了高含水期的油田采收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隔夹层的存在改变了整个地层渗流场的分布,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根据陈堡油田Kzt13油藏隔夹层的分类、电性特征及其分布特征,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根据隔夹层的岩性、厚度、平面分布的连续性,将其分为稳定夹层、较稳定夹层和不稳定夹层三种类型.分布稳定的隔夹层可将油层上下分成多个独立的流动单元,而不稳定隔夹层越多,油层上下具有水动力联系,其间油水运动也就越复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越大.应用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导实施了水平井开发以及部分油井的调补层.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指导D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综合应用露头、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应用层次结构分析法,开展隔夹层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隔夹层可分为砂层组间隔层、小层间隔夹层、单砂体间隔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4个层次;按成因可分为泥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和钙质夹层;根据隔夹层剖面、平面分布特征及规模大小,将研究区隔夹层划分为稳定型、次稳定型和不稳定型3种类型。在分析3种类型隔夹层成因的基础上,以泥质含量指数作为约束,采用随机建模方法预测隔夹层的空间展布,建立研究区隔夹层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油田中后期开发和综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隔夹层是岩层内部阻挡流体渗透运移的非渗透层和极低渗透层,分为隔层和夹层。隔层是指能阻碍不同层组间流体渗透的非渗透层,而夹层指储层内部能阻碍流体运移的非渗透或者渗透率极低的薄层。考虑到隔层与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将统称为隔夹层。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水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当前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基本都是围绕砂体展开的,侧重于砂体的内部物性。然而,隔夹层对水淹和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程度不亚于砂体本身的非均质性。隔夹层能够将油层分隔成多个连通或者不连通的流动单元,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油水的运动,最终对剩余油的分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水平井参与下的油藏隔夹层描述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开发中后期井间隔夹层分布预测成为油藏精细描述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由于隔夹层导致的渗透差异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针对复杂的、非均质性很强的油藏类型,仅依靠露头地质资料、有限的直井信息、地质经验难以精准、合理地表征复杂油藏中的薄隔夹层。本文充分利用水平井开发区丰富的水平井信息,提出一种新的直井与水平井联合的隔夹层描述新思路与新流程,引入了隔夹层敏感测井曲线的变化幅度参数值交会分析新技术,利用直井(段)的隔夹层识别、划分标准和地震构造面约束下的地层产状水平井曲线预测技术,构建出直井(段)与水平井的隔夹层等时对比格架、直井与水平井隔夹层测井响应关系,确定了水平井单井隔夹层类型和定量解释标准;探讨了水平井沿轨迹方向的隔夹层分布;综合多种信息和地质模型指导完成了水平井参与下的油藏隔夹层剖面对比分析、隔夹层平面展布规律的研究,验证和修正了前人基于直井(段)隔夹层解释结果、明显地提高了隔夹层预测精度,最后结合动态开发资料综合分析了在隔夹层控制下的油水运动过程以及剩余油分布富集特征,为后续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以及新井部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大量的生产、测井及监测等资料对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注采对应关系、大孔道、累积注入倍数等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归纳总结出了“两段三层四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印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层内低渗透段、受夹层影响的低水淹段;层间状况差异大且物性差的层、累积注入倍数低的低水淹层及动用差或未动用的薄层;平面上动态注采对应差部位、受井闻渗流特征及大孔道等影响的滞留区、绕流区、起伏较大的微构造高部位。另外,对油层的认识程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力。同时探讨了老油田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法,对矿场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碎屑岩油藏传统的隔夹层建模主要是简单地描述隔夹层,缺乏不同隔夹层建模方法对剩余油分布的系统性认识。设计4口虚拟井,分别建立层间和层内隔夹层随机模型和确定性模型,对不同的模型进行天然能量、注水和注气开发的油藏数值模拟,扩大面积、增加井数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机建模方法得到的模拟结果非均质性强,不确定性大,而确定性建模方法得到的模拟结果与地质认识较相符;隔夹层建模方法的不同导致对油水运动、剩余油分布和注水注气控制作用认识的差异明显。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应充分利用地质认识建立确定性隔夹层模型和对应的相控储集层属性模型,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为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