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坡地住宅区景观设计初探——以南京学府园环境设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惠  曹阳 《华中建筑》2009,27(3):104-107
该文通过分析坡地住宅区的场地、建筑、环境等特点,阐述了坡地住宅区环境设计中的整体观、生态观与和谐观,提出环境设计的总体构思和导则:维护自然生态,合理利用坡地条件。并结合坡地住宅区实例.探讨了坡地环境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力求实现坡地住宅区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2.
从景观生态学的层面出发,主要从地形、气候、光照、植被、临水坡地设计等五个角度对住宅区造坡设计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针对日趋紧张的住房需求问题,提出了开发和利用坡地作为住宅用地的方案,并就此方案的实施提出几点关于坡地住宅设计的相关建议,指出为满足住宅区规划和建设的经济要求,要善于运用各种规划布局手段,从而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4.
王占柱 《住宅科技》2007,27(12):6-9
文章针对现代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的价值和方法进行探索。从设计的角度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明确水景设计的理念和内涵,对当前的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引导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大物博,地方建筑特点纷呈,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如何在现代住宅区设计中应用传统建筑特色风格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介绍了传统建筑风格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如何在现代住宅区设计中应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手法,以期提高建筑的美观性和适用性,更好的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家居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谢浩 《绿色建筑》2011,(5):41-45
自然通风在改善建筑微气候环境方面具有至关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通风是岭南传统民居中满足舒适居住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要求和措施.首先分析韶关地区古村落对各种类型地方风的有效利用,然后详细探讨传统自然通风技术在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强调自然通风的节能意义,努力提高住宅区的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现代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景观设计创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对住宅区景观设计创新思路的完善和改进提出了探索和思考,对中西方景观设计手法和空间形态进行对比探讨,着重论述了景观创新手法、地域特色,景观生态学三个层面,指出了理想的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应当建立在科学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8.
当前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局限在能够居住的范围内,而是希望可以通过住宅环境的设计,获得更好的精神享受。现代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也在不断予以提高。本文正是基于此,对当前现代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与作用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9.
浅析居住区水景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颖  韦义洋 《山西建筑》2009,35(16):21-23
针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水景设计的价值和方法进行了探索,从设计的角度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见解,明确了水景设计的理念和内涵,强调了水体在居住区环境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对当前的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建议,从而引导住宅区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设计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简略回顾与分析我国传统住宅区规划设计理念变迁之后,着重提出现代住宅区规划应树立利益协调、商品服务、动态超前、开放参与、品牌创新等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现代住宅区规划与房地产策划相结合,把房地产策划的“创意”作为现代住宅区规划构思的基础。最后,从现代房地产策划的创意所在亦即它在社会文化、景观环境、物业管理、安全、交通、生态等六方面的“诉求点”出发,逐一探讨了它们对于现代住宅区规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对某住宅楼的设计,选出合理的结构布置及计算参数,并对设计参数和设计指标进行了分析,提出针对几个设计参数的一些调整措施,使结构满足安全、经济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李秋琳 《山西建筑》2007,33(6):51-52
介绍了人防地下室的结构设计特点,从主体结构的设计和孔口防护的设计阐述了人防地下室结构设计内容,并对人防荷载的确定、荷载组合和内力的分析、孔口防护和平战转换的设计等进行了论述,为更好地做好人防地下室的结构设计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地下工程中不对称基坑形式越来越多,复杂环境下该类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及设计软件等不尽相同,导致其设计结果千差万别。本文用具体实例剖析了复杂不对称基坑的一种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以期得到同行的讨论,为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进行类似工程设计起到一些作用。  相似文献   

14.
《Energy and Buildings》1995,22(1):25-43
Outdoor design conditions are important for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HVAC) system design and energy estimation for buildings. A research study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outdoor design conditions for HVAC applications in Hong Kong is presented here.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outdoor design conditions are examined and the existing data for Hong Kong are studied. New design data developed from the latest weather database compiled for Hong Kong are provid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ng Kong climate are studied from the 33-year long-term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s of its hourly dry-bulb and wet-bulb temperatures. Significance, properties and proper selection of outdoor design conditions for HVAC design are then discussed. It is hoped that designers can assess critically the outdoor design conditions they have taken for granted for their building design and evaluate suitable data for design weather based on their applications and risk levels.  相似文献   

15.
南京滨江大道是一条现代化城市快速路,同时又是一条景观园林大道。道路总体设计运用了诸多先进的设计理念,地道结构设计紧紧契合总体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与创新。主要介绍了地道结构形式以及敞开段方案与坡面设计、长距离下沉式道路变形缝设计、基坑工程设计、管线保护设计等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赵彤霞 《山西建筑》2002,28(5):65-66
对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系统的选型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详细叙述了计算机监测与控制系统的电气设计方法、步骤,提出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在供电电源设计、外部设备接口设计、外部电缆设计、电气安全与保护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范国平 《山西建筑》2003,29(7):268-269
介绍了柬埔寨王国7E公路的勘测设计过程,从建设条件、设计标准、路基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路-基设计的新特点,运用了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宏观层面比较了中日建筑抗震规范的发展以及抗震设计和抗震计算方法。两国的抗震设计思路类似,都是采用两阶段的设计,但总体而言,日本的抗震设防标准要高于中国,而且第二阶段的设计易于实现和检查。同时日本的抗震设计方法比较多样化,它是第一个将基于能量的抗震方法写入规范的国家。通过本文的比较与分析,希望对中国的抗震规范编制和抗震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钢管桁架输煤栈桥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钢管空心球桁架输煤栈桥的布置、计算模型、设计思路和方法,对钢管杵架栈桥结构的计算进行了分析,并从承垂桁架构件设计、风撑桁架构件设计、封闭刚架构件设计、栈桥结构节点设计几方面介绍了钢管桁架栈桥结构各部分构件的具体设计方法,同时提出了在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宇  郑琪  陈宜  卜一秋 《施工技术》2007,36(12):21-23
针对建筑设计领域采用协同设计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将设计实践与协同设计理论紧密结合。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提出了建筑设计领域正确使用协同设计概念的方法。同时指出,协同设计对建筑设计进步存在巨大的潜在推动力,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