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当代高等校园中场所精神的营造,从高校文化、高校建筑、高校景观及高校中的空间尺度等方面为切入点,分别对其与场所精神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试图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特定的场所精神。由于校园扩大规模的需求,对传统校园的更新也是今后传统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新建校区还是对传统校区的更新,必须要平衡诸多矛盾,一方面要通过对场所文脉与地域的回应来获得贯注其中的"记忆",另一方面也通过发展场所新的用途和活动赋予其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小学的规划设计以功能分区为内在驱动,形成逻辑清晰的理性布局,但往往忽略了人与空间的多层次联系,最终形成孤立、单调的校园空间,是一种静态的平衡.建筑设计须与时俱进,打破旧平衡,构建新的动态平衡.文章结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桐庐双语学校的设计实践,主要从总体布局、组团模式和建筑空间三个方面,对中小学校园的动态平衡设计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刘亮  常成云  王昱 《规划师》2005,21(10):53-55
新一轮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普遍具有学生规模大、校园用地面积大、学校建筑面积大的特点,致使校区出现内部交通组织、特色营造、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提出“组团型”校区规划思想,在学校中规划“校园生态邻里组团”“共享教学组团”“体育共享组团”等三个组团,各组团之间以绿地分隔,以林荫步行道相连.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为例,探讨当今高校校园的设计与建设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与新城规划发展之间的联系。以与城市形态相融、营造多层次的开放校园、建立弹性的生长框架为目的,从空间结构、用地布局、街区尺度、交通系统、校园边界、院落组织等角度综合考虑,形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一心,双环,多组团”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形态。并通过回顾校园规划的生成思路和在多方交涉下方案演进的过程,引出“开放而平衡的规划理念”,为新城中的大学校园建设如何与城市共生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名胜区域进行校园建设,妥善处理保护建筑与新建校园建筑的关系往往比较困难。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塞浦路斯校区的建设,围绕着空间营造这一核心,巧妙的解决了难题,既满足了城市发展需求,又为师生提供了层次丰富空间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丁健  陶郅 《建筑与环境》2009,3(4):113-114
本文主要对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集美校区的校园规划和教学楼、美术馆等校园建筑的设计做了简单的介绍。校园的规划从用地自身及周边条件的分析入手,结合对艺术高等院校特殊性的分析,从而推导出校园的规划。而校园的主要建筑,则是从中国传统工艺之中找寻设计灵感,创造出工艺美术学院特有的校园空间和氛围,使其具有与普通高校截然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形成的建筑形态,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存在多重可能性。本文通过对合肥一中瑶海校区的设计回顾,探究校园空间形态的建构规律和面对具体问题的设计方法。设计试图跨越地域性、历史性风格形制束缚,以适宜的形态应对实际问题。在传统中式书院空间中建立校园空间秩序,植入异质未来感空间再建构新的平衡,以世纪时空演绎回应项目面对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课题。  相似文献   

8.
侯超平  傅红  高婧 《四川建筑》2009,29(5):41-42
将建筑的场所精神,引入校园规划设计。以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东山国际校区为例,以尊重场所为指导,论述了校园规划设计中,如何尊重地形地貌、周边环境、地域文化、民族风情、功能要求、历史文脉、企业文化等来营造氛围良好的交往空间的新思路,并以此提升校园的气质与风貌,演绎建筑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对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的校前区建筑组团的设计特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校前组团在尊重学校整体规划构思的基础上,力求与校园自然环境实现融合,体现出校前区的礼仪性的作用.通过对传统的坡屋顶风格的借鉴与转译,并参照传统建筑院落围合的布局,整个校前区营造了依山就势的校园氛围.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对“桃花源”概念的借用,整个校前...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以某新校区建筑规划设计实例,详细阐述该校区的规划主题、规划布局、交通组织、校园空间及建筑风格以及校园景观设计等,从而借此来探析如何充分利用校区的现有环境以及地形,做到与山水相融、合理组织校园空间,以此提高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特色,形成具有充分利用地形以及环境的现代化校区环境。  相似文献   

11.
《规划师》2003,(10)
大学城是“不设围墙的大学”,规划提供统一的开发模式和空间构架。规划方案以公共设施区作为大学城的核心及联系主干,清华大学校区、北京大学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区及其生活区围绕公共设施区呈辐射型结构,以3个校区的建筑连廊为骨架,与自然水体、山体地形高度融合的多组团空  相似文献   

12.
规划设计贯穿环保生态的概念,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营造出多层次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校园空间。立足于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波  张一兵  宋莎 《安徽建筑》2012,19(2):40-41,49
校园环境下新建建筑组团如何在延续文脉的基础上体现时代建筑的特征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江苏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青年教师公寓设计方案,从总图布局到建筑单体等方面,对高校在传承文脉基础上如何整体的规划设计当前校园新建组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新校区山地地形分析,阐述了崂山校区山地校园规划设计手法: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同时建筑传承学校历史文脉-“红顶、黄墙”,从而规划设计出富有特色的山地校园。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量大面广的大学校园既是亟需减碳的公共建筑组团类型又是科研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应该在碳减排的研究和行动方面做出表率。研究采用样地实测调查法,以华南理工大学三个校区为例,探讨大学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受到亚热带地区温和湿润气候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能力在全球大学校园中处于较高水平,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和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的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能力也处于中上水平;(2)校园绿地碳汇能力要低于自然生态绿地和公园绿地,但是高于一般城市绿地。对于历史年代悠久的老旧校园,在城市中可以充分发挥碳库的作用,对于新建的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而言,基于实地调研发现,校园绿地的观赏与使用功能使得绿化的种植密度处于较低水平,这导致了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较低的固碳效益水平;(3)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不同校园规划空间布局形式可以结合校园景观设计,打造高固碳效益的碳汇空间;(4)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主要与校园绿地的植被群落类型及相应的面积相关,由于校园用地紧张,大量增加或改造校园绿地面积的可能性很...  相似文献   

16.
金珊  姚雅慧  徐带领  成刚蕊 《住区》2022,(1):104-110
本文以空间叙事理论为研究视角,选取深圳大学粤海校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意象理论”、“城市故事论”和“空间句法理论”等叙事空间研究方法,基于叙事空间三要素“物”、“场”、“事”所对应的叙事特性,对深圳大学校园的叙事空间进行分析与诠释,以期对大学校园空间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代、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环境成就并影响着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物质载体,校园的空间结构、标志性建筑、景观等方面充分重视并合理地反映校园的文化性、地域性特征。内蒙古艺术大学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在解决老校区教学空间严重不足的同时,需要探索建设符合艺术教育特征的校园空间。规划设计尝试探索与内蒙古地域景观人文特征相适应的大学校园。校园规划根植于地域空间景观特征,自然生成自由组团式布局的校园,形成与草原融合共生的“草原聚落”。校园景观设计将“安代舞”中优美的线条提取为景观步道,并将草原上蜿蜒的河流生成到校园中,让校园成为地域景观的经典缩影。在豁然开朗的草甸,建筑局部底层架空,形成属于近地空间的丰富生活。在每个细节上,营造深具人文关怀精神的无障碍校园和绿色校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大楼的规划设计为主线,通过对核心组团建筑群历经百年发展演进的分析,从人文视角探索校园建筑如何传承历史精髓、体现地域特质、发扬固有文化、带动校园复兴。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传统校园建筑的组织模式为切入点,对OPEN建筑事务所近年来完成的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和上海青浦平和双语学校展开分析.文章认为,校园建筑作为孩童长期生活的空间,往往潜移默化地通过空间的媒介性作用折射出不同时期的教育理念.两座校园中虽然面临快速城市化所导致的相似挑战,但在规划组织与单体布局层面上显露出截然不同的策略,并共...  相似文献   

20.
建筑介入环境应尊重环境的特征和价值,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文本以“平衡”的视角回顾以往设计作品中建筑与环境融合的方式。并以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图书馆为例,解析其基于对场地特质的理解,从自然、文化、功能及技术等方面入手,以开放、共生的姿态融入环境,以达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多元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